建文帝的逃亡之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郑和下西洋

建文4年(公元1402年)7月,朱棣在应天(今南京)的皇宫里登上皇帝宝座,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一共在位22年(公元1402~1424年),年号“永乐”。朱棣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并设置东厂;并派遣郑和下西洋,开展海外贸易,加强了海外的文化交流,先后命解缙、姚广孝两位大臣编撰“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死后庙号“成祖”,被后人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登上皇位后,由于没找到建文帝和太子朱文奎两人的尸体,只好命人昭告天下,谎称:“建文帝朱允炆和太子朱文圭、马皇后等人已在皇宫的大火中被烧死。”朱棣觉得既然建文帝的尸体没找到,那么只能说明建文帝已经逃出皇宫,有可能会在逃亡到国内的某个地方,也可能逃亡到海外的一些国家,以后建文帝可能会东山再起,抢夺皇帝宝座。于是朱棣先后派锦衣卫都指挥使纪纲、礼部尚书胡濙等大臣去寻找建文帝的下落。朱棣在坐上皇位后不久,老师姚广孝对朱棣说:“皇上,最近有传言建文帝可能逃亡到海外了,老衲觉得可以派人去海外出使,这样可以显示我朝的国威,可以加强海外贸易和文化交流,也可以顺便在海外查找建文帝的下落。”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让太监郑和担任出使海外各国的正使,并且派郑和去应天的龙江造船厂(位于今天的南京市鼓楼区附近)里监督制造出使的船只。

郑和(公元1371~1435年),原来的名字叫“马和”,小名叫“三保”,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昆阳街道)人,是我国著名的航海家和外交家。公元1371年,郑和出生在云南的一个回族家庭,郑和的祖父和父亲都信仰***教,并且都还曾经去麦加朝圣过。郑和小时候就听父亲讲过一些关于外国的见闻,后来郑和来到燕王的宫殿当了一个小太监。因为曾在“靖难之役”中郑和立过战功,永乐2年(公元1404年)被明成祖朱棣赐姓郑,从此“马和”就变成了“郑和”,但是在民间习惯地把郑和称为“三保太监”(又称为“三宝太监”),永乐3年(公元1405年)6月,朱棣派遣35岁的统领太监郑和为正使,并让郑和率领一个由官兵、水手、工匠和医生等一共2700多人组成的庞大船队从应天的刘家港(位于今江苏省苏州太仓市东浏河镇)启航,正式开始了“下西洋”的旅程。同时,朱棣还让郑和在出使海外各国的过程中,顺便查找建文帝的下落。从永乐3年到宣德8年(公元1405~1433年),在这近30年的时间里,郑和率领船队7次下西洋,到达过今天的孟加拉、印度、伊朗和阿拉伯等许多国家,船队最远到达过今天的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等地方,也有可能到达过今天的美洲,中国人很可能是最早发现美洲大陆的。郑和虽然在海外没找到建文帝的下落,但是郑和为我国和海外各国的贸易往来,以及经济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

建文帝父子和杨应能、李方父子等大臣在建文4年(公元1402年)8月到达了吴江县(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吴江县是翰林院侍书史仲彬的故乡。建文帝等人和史仲彬一起在史仲彬家里待了几天。有一天,史仲彬在街上走着时,被吴江县的县令认了出来,于是史仲彬便装作不认识,然后立即回到家里,向建文帝报告了这件事情,随后建文帝等人就被史仲彬安排到了吴江县的穹窿山上去躲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