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的逃亡之旅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开始逃亡

李瑞是锦衣卫都指挥使李方的长子,李瑞现在已经30岁了,比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大15岁,算是朱允炆的叔叔。李瑞很早就中了进士,并且曾做过两年的官,后因为看到官场的险恶,所以李瑞主动辞官,去应天的清凉山上做了一个隐士,但是只有李方夫妻和朱元璋等极少的人知道。朱元璋知道李瑞现在已经是一位隐士,不接触官场,很少有人认识他,而且李瑞会一些武功,到时候和他父亲李方一起会保护好朱允炆的安全。所以派李瑞去守暗道的这个出口是再合适不过了,而且朱元璋早先命工匠把暗道出口修在清凉山下时[1],就派人和李瑞说过,李瑞当时听完后就同意了这件事情。

清凉山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清凉山公园里,这座山高为100多米,方圆约为4公里,是一块山青水秀、非常幽静的地方,山下就是长江。

李方从皇宫出来后,到了第二天早上,就来到清凉山,把这件事情告诉了李瑞。于是李瑞就来到清凉山下、暗道出口处的小屋,开始每天守住这个出口。

洪武31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

朱允炆(公元1377年~?),洪武10年(公元1377年)12月5日出生于应天府(今南京),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懿文太子朱标的第二个儿子,公元1398年6月30日—1402年6月13日在位,年号建文,故后世称为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期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并加强文官在朝廷中的地位,严厉惩治宦官,减免刑法,同时改变了祖父、明太祖朱元璋遗留下的一些弊政,史称“建文新政”。

朱元璋在去世前,云南西平侯沐春也去世了,沐春的弟弟沐晟继承了西平侯的爵位,接替哥哥镇守云南。

沐晟(公元1368~1439年),字景茂。明朝初期著名将领,黔宁王沐英的第二个儿子。洪武31年(公元1398年)承袭西平侯爵位,永乐4年(公元1406年),沐晟因平定安南(今越南)有功,被明成祖朱棣册封为黔国公。

虽然朱允炆当上皇帝后就开始励精图治、勤政爱民,但是在他当上皇帝不久,在老师黄子澄和齐泰等大臣的支持下,朱允炆就对自己的叔叔们开始实行“削藩”的政策,第一个被削藩的是老五、周王朱橚,然后朱允炆把朱橚贬为庶人,流放云南,紧接着朱允炆又使用雷霆手段,先后削去了代王朱桂、湘王朱柏、齐王朱榑和岷王朱楩的爵位,并把这些叔叔都通通贬为平民[2]。

朱棣也被朱允炆削了藩,朱棣开始天天装疯卖傻,朱允炆派来监视的朱棣的探子,看到朱棣每天脏脏兮兮的,然后还经常说一些疯话,都以为朱棣真的变成了疯子。远在应天城里的朱允炆听说朱棣疯了,于是朱允炆对朱棣开始放松警惕,后来还起了恻隐之心,没对朱棣继续下手,没把朱棣贬为平民,让他继续留在封地,做一个“空壳”的大王。

不久,朱棣拜谋士姚广孝为师傅。姚广孝(公元1335~1418年),法号道衍,字斯道,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朝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姚广孝精通三教,和儒释道三家的学术领袖都有着非常不错的关系,洪武18年(公元1385年),朱元璋从民间选拔了10位僧人,并让各地的藩王回京,还让这些藩王从这10位僧人中各挑选一名,跟随自己回驻地讲经说法,姚广孝就是这10位僧人之一。燕王朱棣当时走到姚广孝身边时,姚广孝在朱棣耳边小声说了一句:“大王如果把老衲带走,老衲愿意送一顶白帽子给大王戴上。”朱棣听完后心里顿时吓了一条,不过他马上明白过来姚广孝说这句话的意思:“这个‘王’字上面加个‘白’字,就是皇帝的‘皇’字,这个和尚的意思是会让自己当上皇帝[3]。”从此姚广孝成为了朱棣主要的谋士,后又成为朱棣的老师。朱棣当上皇帝后姚广孝又参与了朱棣的在朝堂上的许多重大决策,因为姚广孝时常穿着黑色的僧衣,所以被后人称为“黑衣宰相”。

姚广孝对朱棣说道:“大王,老衲有一个计策能让大王当上皇帝,就是大王你要继续装疯买傻,以免万一皇上派探子来监视,会看出来;还有大王要派人去应天,进一步拉拢一些支持你的大臣和宫里的太监,让他们暗中监视皇帝一举一动,并且到时候要他们助大王一臂之力,另外大王要在暗中招兵买马,什么市井无赖、三教九流,只要是人才都招进来,这样大王的力量就会慢慢壮大起来。”朱棣采纳了姚广孝的计策,开始实施自己夺取皇位的计划。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反抗朝廷,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开始爆发,随后朱棣在朝廷一些大臣和宫里太监的帮助下,终于在建文4年(公元1402年)7月13日,朱棣打入应天(今南京)城的金川门下,防守金川门的谷王朱穗和鲁国公李景隆投降。但是朱棣没有马上进入应天城,因为他想让侄子朱允炆主动让出皇位。此时,在皇宫的钟粹宫里的朱允炆得知朱棣已经打到南京城下后想要自杀,翰林院编修程济劝说建文帝朱允炆:“皇上与其自杀,不如逃走。”建文帝的主录僧(是指明朝时期帮助皇帝或亲王做法事的祭祀人员)溥洽也劝说建文帝不要自杀,并且还说:“皇上,老衲建议皇上逃出去后可以前往苏州的穹窿山上避难一段时间。”太监王钺马上跪在地上把太祖朱元璋生前曾密召他和李方入宫的事情告诉了建文帝,建文帝得知祖父给自己留下了一个红色的大箱子,这个大箱子就藏在奉先殿里,于是马上命王钺去奉先殿把箱子拿来。王钺把箱子拿了过来后,建文帝等人打开了箱子,有三张和尚的度牒,这三张度牒上面分别写着‘应文’、‘应能’和‘应贤’,还有三件袈裟、三件僧帽、一把剃刀和白银十锭,以及一件道士穿的衣服。随后朱允炆命人给自己剃发,然后戴上僧帽,穿上袈裟,从此朱允炆就变成了“应文和尚”,大臣杨应能变成“应能和尚”,叶希贤成“应贤和尚”,程济则打扮成一位“道士”[4],接着建文帝命人烧毁皇宫,建文帝的马皇后和太监王钺坚持要留下来代替自己被火烧死,溥洽和齐泰等大臣也坚持留下来当忠臣,并且他们做好了被朱棣处死的准备,建文帝只好不舍地告别马皇后和王钺等人,最后建文帝带上太子朱文奎在李方、杨应能等一共27位大臣的陪同下来到位于暗道入口处的北门,建文帝等人钻了进去,从此建文帝开始自己的逃亡之路。

[1]杨红林、翟文明:《历史悬案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第2134页。

[2]王光波:《明史其实超好看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第88页。

[3]王光波:《明史其实超好看大全集》,中国华侨出版社,第86—87页。

[4]𠅤桂林:《寻迹探史:大明建文帝遗踪线路考察》,东方出版中心,第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