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与不凡:浙江防疫抗疫一线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ICU里的日与夜

□俞任飞 王蕊 胡枭峰 金丽娜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竟是如此安静。

即便是收治了上百位新冠肺炎患者的住院楼,除了医护人员,也极少有人走动。

顶楼的ICU,则只能用“寂静”来形容。监护仪运作的嘀嘀声,呼吸机送氧的哔啵声,偶尔夹杂着医护人员的低声交谈和走动声,一定程度上放大着寂静带来的某种震慑感。

在这里,人们对时间的计算变得迟钝而又敏感。

郑霞印象里上一个确切的日子,是元宵节。因为,她吃了一碗酒店送来的酒酿圆子。

同时,这里的时间,又必须用秒来度量。不少看上去情况向好的患者,只是在转眼间病情就突然恶化。这着实给有着15年综合监护经验的郑霞一个“下马威”。

我的武汉战役,打响了。

2020年1月23日,郑霞在日记里写下这一句。

这天,是腊月二十九。

作为首位出发支援武汉的浙江医生,浙大一院综合监护室主任医师郑霞辗转高铁和两趟汽车,于夜里11点,抵达“前线”——武汉市金银潭医院7楼ICU。

支援武汉的指令是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在当天中午下达的,只有简短的二十几个字:

郑霞(右二)到达武汉后拍下的第一张照片

目前疫情紧急,需要您马上到武汉去支援,务必晚上到达。

郑霞一刻都没有耽搁。

武汉市金银潭医院是最早开始集中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它的南楼5至7层是ICU,用于收治新冠肺炎的危重型患者。

楼层的数字,还隐藏着一个“密码”,患者们都知道它的含义——上了最高层,就说明病情严重了。

郑霞的工作从早上8点开始。

先详细梳理、分析患者的病情变化,一个多小时的准备工作后,她会先去一趟洗手间再进病房。

这个很自然的程式,其实有一句潜台词——物资不多,每一套防护服都相当宝贵。

进病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每一步都要到位:换上工作服,进入缓冲间;洗手,戴口罩、帽子,再洗手,穿防护服,进入下一个缓冲间;穿一层隔离服,戴护目镜、手套,套上两层鞋套,再穿过一个缓冲间。

20多分钟后,她终于踏进病房大门。

在物资最紧张的那几天,郑霞不吃饭、不喝水,尽量在病房多待一些时间。

郑霞接手的患者,症状最轻的都扣着无创呼吸机面罩。他们大多行动困难,有的只能用眼神与人交流。尽管被防护服重重包裹的郑霞只露出一双眼睛,但患者们都对她很熟悉,只要她一出声,患者很快就能回应。

隔离病房里的护士人手紧张,郑霞也帮着做一些俯卧位治疗,穿着厚重的防护服,一次操作就要半个小时,郑霞累得气喘吁吁。但只要患者清醒,他们总会试着紧紧握住郑霞的手,或双手慢慢合十,比画出一声无言的“谢谢”。

夜深了。

郑霞换上自己的衣服,穿过空旷的武汉街道,回到酒店。

鞋底踩着浸有消毒液的门垫,含氯消毒剂的气味在周身浮荡。郑霞洗过手,开门进屋。她的手背上,因为频繁消毒、洗手,多了好几道破皮的伤口。

属于她的私人时间很短,郑霞选择和家人隔空度过。

似乎是一种默契,郑霞很少提及在医院救治的细节,尤其不愿意讲到的是那些住进ICU的被感染的医护人员。

有时候,这种亲情互动更像是让家人放心的工作汇报。偶尔,郑霞也会主动分享病房里其他医护人员的趣闻,但也仅此而已。

郑霞(右)与同事的工作照

2月4日是父亲的生日,郑霞的祝寿视频电话刚拨通,老人没讲几句,就一把挪开镜头。她心里明白,父母尽管嘴上不说,但他们的心始终是悬着的。

7楼ICU的16张病床从未空置,多数患者的年纪在65岁以上,很多患者初进病房就要插管抢救,形势最严峻的时候,一天就有三四名患者去世。

郑霞已经记不清自己一共救治过多少患者,因为刚刚空下来的病床,总是很快就有人补上。

生死的交替,令人猝不及防又无可奈何。

但在郑霞眼里,每位患者都是最好的老师。在与新冠肺炎的搏斗中,这个神秘敌人的面目被一点点揭开。

她还记得2月8日这一天,一位来自天门、因救治病患而感染新冠肺炎的年轻医生被转到普通病房,这无疑是个“胜利”时刻。

面对刚腾空的床位,郑霞激动地和来自广东的驰援医生桑岭,隔着防护服使劲握了握手。

赴武汉至今,郑霞在微信朋友圈只发过一条消息:

吃百家饭,穿百家“防护服”,“金银潭”的我们都在努力。

是的,正因如此,武汉正在恢复秩序,积攒元气。

(图片由浙大一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