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篆刻之光(辉煌书画艺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4章 战国玺印的篆刻方法

战国时期,由于各个诸侯在割据中致力于壮大自己的实力,使得政治、文化、经济异常繁荣,玺印自然大量产生和使用。由于当时各国文字的不同自然会出现不同的玺印,根据战国玺印的篆刻方法不同,主要的有燕玺、齐玺、楚玺、晋玺和秦玺。

燕国是战国之时偏安于北方的比较弱小的国家。初都于蓟今北京附近,在战国晚期的燕昭王时期,又以蓟西南不到70千米的武阳为下都。

燕国系玺印,文字辛辣,多阳刚之美,印式自成体系。其官玺,横画方头方尾,竖笔画和斜笔画则方头尖尾,具有犀利之感。章法大开大合,疏密对比强烈,揖让之间自然错落,灵动多姿,有很强视觉冲击力。

比如“西方疾”是燕国的一方私印,它把3个字放在一个圆形的印面中,但字的大小明显不同,相差较大。整方印所留出的空白很大,给人一种疏朗的感觉。作者根据笔画的多少来安排3个字所占的空间,“疾”字独占左边,下面的3条长笔画从左到右依次变长,这样处理是为了配合外面的圆形边框。“方”字刻得非常小,躲到了印面的右下角,仿佛一个害羞的孩子。“西”字的大小则处于“方”字和“疾”字之间,与“疾”字靠的较近,这样整篇章法中就有大有小,有疏有密,有参差错落、穿插移让,显得十分丰富。

再如烙马玺“日庚都萃车马”,如天马行空,一向被推为千计古玺的压卷之作,是战国时期燕国最负盛名的烙马印。原玺印6.9厘米见方,为朱文铸造的烙马巨玺,其大开大合,纵横错落,灵动轻逸的章法为印人所称道。其形象灵动多姿,具有很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齐国是东方大国,控有今山东、河北东南、河南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所谓齐系还包括齐附近的鲁、任、薛、滕等国。齐系古玺印面形式上除也常用边栏外,印的上方或有一突。齐玺文字修长,装饰趣味浓厚,笔画均匀,斜线多45度分割空间,大量使用点线对比。

比如“王倚信玺”,这是一方齐系姓名玺,造型十分有趣,布局也打破了传统四字印的章法。“王”和“信”字较小,因为笔画少,“王”还在两横下面加了一个圆点,与“信”字右边的圆点起到了同样的作用,添补了空白,又避免了空间分割的过于单调。“倚”字把“亻”移到下边,把“大”移置上方,变为上下结构的字,与左右结构的“玺”字刚好错开。“玺”字左重右轻,“金”的4个点也有所变化,各不相同。此印下部较密,上部的留红比较多,疏密有致,方圆结合,堪称玺印中的精品。

楚国是战国时期南方强国,它吞五湖而含三江,主要在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一带。先后以郢(即今湖北江陵)、陈(即今河南淮阳)、巨阳(即今安徽太和)、寿春(即今安徽寿县)为都。强盛的国力,浪漫的民风,孕育了发达的楚文化。其玺印也同其漆器、帛书、铜器等物质文化一样,古奥、雍容、多样、奇伟。

楚系玺印的横线、竖线、斜线多为直线,弧形线运用较多,往往顺势一挥而就,动静结合,圆中有逸,劲中带秀,非常活泼优美。由于楚文化受巫文化影响,具浪漫气息,形成楚金文诡异多变、流美飘逸的风格。结体扁方,用笔流利,变化丰富。楚玺大者结字雄肆,用刀酣畅淋漓;小者空灵散逸,秀而不媚。

比如楚系玺印“安昌里玺”,笔画较粗,以圆曲线为主。“玺”字左边“金”字的写法为楚系文字特有的写法。“昌”字上面的“日”字连在一起,形成了印面中最大的一个白点,让人感到了明显的轻重对比。“昌”字下的“日”刻成一个“U”字,整个字稍微向右倾斜。“里”字的上部刻的比较圆转,下面两横,一长一短,则托起上面的部件。印中4个字离上、下、左边框都很紧密,空出了右边的一块红,使整个印面留有透气之处,可谓“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深得汉字书法之要领。

再如楚系玺印“敬”,只有11毫米见方,印面中只有一个字,但作者让“敬”字的四边均有笔画冲出印面,显得气势磅礴。这方印有3条贯穿印面的横画,但都不是平直的,第一横略向右下倾斜,第二、三横向右下倾斜得更多,但左下用一个三角形来支撑着整个字,字的重心则不会显得向右偏离。用几条长线把空间分割开来,印面中有很多不同的三角形,“口”字的圆弧则打破了这个字的呆板,是这个字中的点睛之处。

又如“长平君相室玺”,这是一方玉质楚玺。6个字分为左右两排,一边3个字。右边3个字上大下小,左边3个字上小下大,右上的“长”和左下的“鉨”字左右结构拉开,添补了中间的空白。第一个字“长”,在左边加了一个偏旁“立”,这个“立”部所处的位置是连接左右两排的枢纽。“平”字在下面加了一个“土”部,用了比较平直的线条。“君”字则圆曲线较多,上部形成一个倒三角形,下部又好似一个正三角形,这种圆曲线刚好和“平”字、“相”字下面的两横有所区别,又与“室”字、“鉨”字相一致,形成了疏朗清秀、错落有致的格局。

“平阴都司徒”也是一方楚系玺印。笔画较粗,以圆曲线为主。“玺”字左边“金”字的写法为楚系文字特有的写法。“昌”字上面的“日”字连在一起,形成了印面中最大的一个白点,让人感到了明显的轻重对比。“昌”字下的“日”刻成一个“U”字,整个字稍微向右倾斜。“里”字的上部刻的比较圆转,下面两横,一长一短,则托起上面的部件。印中4个字离上、下、左边框都很近,空出了右边的一块红,使整个印面留有透气之处。

晋玺指的是三晋玺印,三晋是赵国、魏国、韩国三国的合称。晋玺结构端庄整饬,翩翩然自有风致,有若小家碧玉。笔画细劲坚韧布局多为精巧之作。

比如晋系官玺“春安君”,属于封君玺,基本以直线为主,章法比较平稳,在清丽端庄的背后具有丰富的变化。“春”字上面的“日”字呈倒梯形,这样所留空间就远比直上直下的“日”字好看得多。“安”字的“宀”头上收下放,与“君”的两个长竖有所区别,避免了雷同。此印的入刀和收刀之处均呈尖状,一笔之中有粗细变化,显得雍容华贵,丰腴秀美。

再如晋系私印“上官黑”,虽然是3个字,但却是按照两个字来布局的。“上官”二字连在一起,与“黑”字一起平均分配了印面。“上”字刻得平稳工整,“官”字用“宀”撑起了“上”字,“官”字的“宀”左边长,右边稍短一些,下面的部件向右倾斜,故意留出了右下角的一点空间。“黑”字比较端正,左右基本对称,但也存在着细小的变化,“黑”字下的“火”字左点短,右点长,中间两笔也是左长右短,刚好错落开来。此印下部留的空间比较多,边框的残破也增添了这方印的生动感。

晋系官玺玉印“兇奴相邦”,其章法较工稳,4个字分成两排,“奴”字和“相”字较大,“兇”字和“邦”字较小,形成对角呼应。“兇”字上部较大,下部撇高捺低,一长一短,字的重心偏于左下。“奴”字变为上下结构,“女”的中竖偏左,较粗,“又”居于右下,左下留红。“相”字夸大左边“木”,运用圆曲线,与右边的“目”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目”上移,4条横形成3个不同方框的形状,最上一个呈倒梯形,中间的是长方形,最下面一个则是正的梯形,这种微小的变化,给人造成了很大的视觉变化。

晋系玺印“长秦”,其“长”字的写法,属于典型的晋系文字的写法。“秦”字在晋系文字的书写上均从“邑”。我们在判断不同时期、不同地域所使用的印章时,最主要就是根据某一个时期、某一个地域其文字的特殊写法。由于此印中“长秦”二字都是晋系文字的典型写法,所以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它是晋系玺印。

晋系玺印“孫成”,笔画极细,但劲挺有力。“孫”字中有4个三角形,“子”字有一个倒三角形,“系”字有两个正的三角形,此外,“孫”和“成”中间的空白形成了一个倒三角形。这方印在如此小的空间里,却有如此丰富的内容,实为匠心独运。

秦国玺在篆刻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可说是战国古玺到汉印的一个过渡。秦系玺印,由于地处西隅边陲,具有保守性,文字承袭西周晚期铭文遗风,规范整饬,结体方正,用方折笔画对字形加以改造。

秦玺字形修长,线质流畅而具有笔意,稚拙无饰之处。“一”字或“十”字界格大量使用,而楚玺、齐玺、燕玺少有用及,晋玺几乎没有。

知识点滴

战国文字大致分为燕、齐、楚、三晋、秦五系,建构起战国文字分域研究的基本框架。这个框架不仅适用于考察战国文字,而且也大体适合于考察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风格迥异的语言文字使用形式。后来出土的战国时期玺印表现出以上5个系统的地域特色,这些材料是分域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佐证。

事实上,5个系统的书法,在各大国力量彼此消长的变化中也在随之发生着变化,同一系的小国间也存在着差别,因此局部的融合与分化也在这个时期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