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惦念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祝福黔西南乡亲生活“好花红”
本报讯 “红花朵朵向阳开,各族人民心向党”。3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深情回忆起自己在农村插队的岁月,表示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布谷鸟民族实业公司法人代表王菁在发言中介绍了我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情况。发言结束时,她动情地唱起布依族民歌《好花红》:“我把这首歌献给总书记。”习近平称赞她唱得好,并请她向乡亲们转达良好的祝愿和问候,祝乡亲们的生活“好花红”。
王菁是一名普通的布依族农民企业家。3月7日晚,记者电话连线王菁,她向记者描述中还原了上午的情景:“我发言时,首先拿出一张照片说,‘总书记,国庆60周年时,我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进京接受表彰,和您握过手、合过影,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总书记亲切地回应说:“那我们是第二次见面了。”
王菁至今还记得,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到我州布依族村寨楼纳村、苗族村寨鲤鱼村,考察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看到当地少数民族绣娘正在刺绣,他说:“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要让年轻人学习传承下去。”
王菁的公司专做民族服饰和手工刺绣产品,楼纳村、鲤鱼村都是公司的合作基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嘱托,使王菁倍受鼓舞,坚定了投身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事业的信心。她告诉总书记,公司目前已解决100多人就业、带动300多户农村妇女增收,一般每月收入两三千,高的可以到四千块。王菁建议:国家应加大对民族传统工艺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帮助民间手工艺人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增收致富。
令王菁激动的是,总书记在讲话中语重心长地告诉大家,要提高认识,重视保护、传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的话令她特别感动,当好民族文化传承人、农民增收致富带头人的底气更足了。
总书记十分关心楼纳村、鲤鱼村的变化,听到王菁说两个村都建起了民族文化广场,他关切地询问广场建设情况。王菁回答说,两个广场都比较大,很有民族文化特色……村民用上了自来水,修起了串户路,村庄也干净了,游客越来越多,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更滋润,各民族之间更加团结和睦了。总书记听了十分高兴,并请王菁向乡亲们转达良好的祝愿和问候,祝乡亲们的生活“好花红”。
审议中,习近平深情回忆在农村插队的岁月。他表示,插队的经历,让我对贫困群众有天然的感情,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心里更惦念贫困地区的人民群众。总书记说,干部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使贫困地区群众不断得到实惠。
黔西南日报(2014.3.9)
第30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王西铃
贵州民族大学副教授,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
如何讲好总书记与好花红的故事
《总书记惦念贫困地区人民群众 祝福黔西南乡亲生活“好花红”》这条新闻好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报道题材好。新闻发生在全国两会期间,总书记习近平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其间,听取了来自黔西南的全国人大代表王菁的发言,鼓励她传承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并向乡亲们问好,祝福大家生活“好花红”。地方媒体报道全国两会并不占优势,遇到这样现成的好选题真的不多见,实属难得。
第二,叙事方法好。文章采用全国人大代表、黔西南州布谷鸟民族实业公司法人代表王菁第一人称还原现场的方式,讲述与总书记的交流对话,既具有说服力,又具有感染力。
第三,细节形象生动感人。王菁说:“我发言时,首先拿出一张照片说,‘总书记,国庆60周年时,我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进京接受表彰,和您握过手、合过影,这张照片我一直珍藏着。’总书记亲切地回应说:‘那我们是第二次见面了。'”这些细节的描写生动感人,让读者隔着文字都能感受现场的交流气氛和总书记的平易近人。
不足的地方表现在:一是新闻发生在3月7日,但刊发在3月9日,时效性上确实滞后了;二是文中的一些细节,是记者电话采访当事人王菁,通过对方叙述还原的,有可能当时记者并没有在现场;三是开头和结尾部分有一些内容与报道主题没有太大关联,阅评员感觉作者又想报道两会的那场审议会议,又想报道总书记惦念黔西南群众,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个人觉得可以做一点省略,以更好突出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