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闻奖作品赏析(全三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留下了木房也就留住了乡愁”

作者_黄黔华 编辑_杨源 陈洁

本报讯 在遵义县沙湾镇,一个名叫“马门沟”的地方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村民在镇上和县城有了新居,但90%的村民都将“三合头”老式木房完好地保存下来。村民说,留下木房,也就留住了乡愁。目前,当地政府欲将该处作为传统村落进行保护。

马门沟曾是一个行政村,这里最常见的民居,是一种被称为“三合头”的老式木房,周边共有300多栋:它们或聚集一处山脚,或单独分布于青山绿水间。年代最久的已有200余年,最“年轻”的也有40余年。

90岁的刘廷禄曾亲手修建了100多栋木房。现在,他每天都会和老伴坐在自家走廊上,静静地看着远处。当有人问起这些木房的历史,他能把当年建房的故事接连说上几小时。

不过,这些木房如今大多已空置,多数人都在城里买了房,或在集镇上买地建房,但仍舍不得拆掉老房子。

“三合头”木房是黔北传统民居的一种,为悬山顶、穿斗梁、小青瓦格局。在马门沟,一处“三合头”房屋通常代表这一个祖孙三代的大家庭。通常,中间横向的一栋,是堂屋所在,是老人或兄长居住;两侧的厢房,则是兄弟居住。

其实,在马门沟,不变的除了传统木房,还有村民传统的生产方式。眼下正是旱烟收获季,家家院坝中,都用薄膜搭建了简易棚,里面晾晒着用草绳编成串的旱烟叶。一批“掌墨”师傅认为,马门沟老式木房历经数十年甚至上百年不变形,除建造工匠技艺外,与世代种植旱烟也有关,“浓烈的旱烟味,驱虫效果很好,即便是猪圈旁,也少有尖嘴蚊。”

“留下木房,也就留住了乡愁。”村民们说,每当看到外面的古村落在消失,心里就有一种莫名的失落和担忧,为让这些木房“青春永驻”,大家想通过搞乡村旅游来让这些木房焕发新春。

目前,马门沟保存完美的传统木房已引起相关保护机构的重视。遵义县政府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正着手制定方案,准备以马门沟为中心申报传统村落保护区,核心就是保护现有的木房,以及传统的生产方式。

贵阳晚报(2014.8.19)

第30届贵州新闻奖二等奖

作品赏析

钟华

贵州民族大学教授、播音系主任,贵州省委宣传部新闻阅评员。

选题独特 对传统古村落保护有借鉴意义

《留下了木房也就留住了乡愁》通过遵义县沙湾镇马门沟90%的村民都将“三合头”老式木房完好地保存下来,对传统村落进行保护的故事,展示了当地政府和村民如何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传统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很好地结合起来,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新农村,对全省乃至省外其它地方都有借鉴意义,是一篇较好的新闻作品。作品的亮点如下:

一、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地不断深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传统古村落也面临着保护和消亡的压力,这已成为全国性的问题。这篇新闻报道叙述了马门沟村民虽然在城里买了房,或在集镇上买地建了新房,仍主动保护当地黔北传统民居“三合头”木房,说明当地村民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意识强,这对传统村落的保护是相当可贵的。

二、新闻中采访到,为让这些木房“青春永驻”,马门沟村民还想通过搞乡村旅游来让这些木房焕发新春。抓住了当地村民把发展乡村旅游与保护传统民居很好结合起来的又一亮点,对其它地区保护传统村落很有借鉴意义。

三、新闻中还采访到马门沟木房历经上百年不变形,除建造工匠技艺外,与世代种植旱烟也有关,引起相关保护机构的重视。遵义县政府相关人士表示:目前正着手制定方案,准备以马门沟为中心申报传统村落保护区,核心是保护现有的木房,以及传统的生产方式。把村民主动参与保护与政府相关部门重视保护完美结合起来,更增添了这篇新闻报道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