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
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三个重大问题
摘要:本文在充分肯定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的前提下,阐释、回答三个问题,即构建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谁来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文认为,坚持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开放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要求,也是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向和根本标准。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总结好当代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对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研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这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途径。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单一学科和少数人的事情,而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汇聚广大的学者队伍,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辉煌。
关键词:改革开放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改革开放40年最显著的成就之一,是实现了中国经济社会的巨大发展,积累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经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基础和强大动力。作为对改革开放40周年的纪念,从中国国情出发,根植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围绕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题,本文拟在充分肯定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要性和可能性的前提下阐释、回答三个问题,即构建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怎样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谁来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前提设定:对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和现实可能性确定不移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40年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约9.5%;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14.5%。中国人民的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改革开放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的成就不仅仅是经济的而且是多方面多领域的。从根本上说,就是成功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弘扬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改革开放充分显示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保障的强大力量,特别显示了中国人民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使拥有十三亿九千万人口的大国,迎来了由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的新时代,也深刻影响了世界,开辟了人类历史发展新篇章。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必由之路,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对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即使对中国持这样那样不同看法的人也很难否认。但对于要不要、能不能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国外至今仍有人持否定的态度,在国内学术界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大部分学者认为,中国有长期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践,改革开放以来又积累了丰富的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经验,理论创新有一系列突破,所以构建并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仅必要,而且可能(顾海良,2016;洪银兴,2017;胡培兆,2016;张宇,2018)。但也有学者认为,经济学不分国界,世界上只有一种经济学,即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运用现代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分析方法,结合中国实际,用符合现代经济学规范和国际惯用的术语与方式,来解释中国经济实际运行的规律,而不必试图去独创另一套有别于现代经济学基本原理的经济理论。对于这样的观点,学术界很多学者表示反对,笔者也曾经在有关的文章和著作中表达了不赞成的意见,并说明了理由。
第一,经济学有共性也有特殊性,不能以共性否定特殊性,更不能以某一国家的特殊性否定另外国家的特殊性。作为研究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社会科学,经济学在全世界范围具有共性,正是这种共性,决定了各国发展经济的实践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经济理论可以互相借鉴;但作为研究一定发展阶段、特定国情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具有历史性、人文性,并由于各国经济制度、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而具有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决定了各国经济学理论的差异性和“本土化”的必要性。认为经济学不分国界,没有必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从哲学意义上是以共性否定了特殊性,从经济学意义上本质是试图以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主流经济学否定后发的实行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在中国则是要否定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第二,由中国特殊国情包括特殊的历史文化、经济制度、发展阶段等所决定的许多经济现象,是其他别的国家的经济学没有解释也解释不了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只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根本的指导理论。如中国为什么一定要选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没有选择其他经济制度,为什么一定要走社会主义道路而不走其他道路,为什么要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不能实行其他的市场经济等,这些问题是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至今没有回答也不可能做出科学回答的问题。对这些问题,只能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回答。
第三,实践证明,只有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才能够更好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历经艰辛探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些成就,有学习借鉴别国有益经验的因素,但从根本上说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指导下而非在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指导下取得的。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笔者至今仍坚持认为,既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为理论创新已经积累了经验,开辟了道路,走在了前面,提出了要求,那么就有必要和可能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迈开实质性的步伐。更何况,在改革开放40年实践探索的同时,中国的理论探索一刻也没有停止并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创新,包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理论,分配制度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国有资产管理和国有企业改革理论,农村改革三权分置理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统筹发展理论,相机宏观调控理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论,改革和开放理论等。这些创新的理论都“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而是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中,经过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这些新理论不仅体现在大量的学术著作中,也体现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若干决定中,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丰富的理论滋养,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一个国家一定要有适合本国国情的占主导地位的根本经济理论和根本经济思想。没有根本理论和根本经济思想的国家,充其量只能跟在别国后面走,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可喜的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理论探索的深入,学术界对于要不要、能不能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越来越趋于一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央对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日益重视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学术界的认识日渐统一,即使对此暂时还存在异议的学者,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理论的进展和认识的深化,其原有的认识也会发生变化。鉴于这样的实际状况,本文不再对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行深入讨论,而将其作为既定的认识前提。
二、构建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与国外有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持否定态度相反,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来,国内学术界出现了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热潮,取得了一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成果,经济理论不完全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要求的状况明显改观。
但是,究竟我们要构建和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什么样的政治经济学?如果仔细分析学术界已有的一些主张可以发现,意见并不完全一致。有的学者更多地强调要坚守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和分析范式,认为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观点和分析范式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的学者则认为用西方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和范式分析中国经济问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学者个人的学术观点当然可以百家争鸣,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有其本质的要求和鲜明的特点,不是随便一种经济学理论只要贴上一个标签,摇身一变就可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那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要求和鲜明特点是什么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本质而言,与马克思创立并由列宁、毛泽东等继承和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具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规定性,即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又与时俱进,是发展了的时代化、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大会上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是实践的理论,指引着人民改造世界的行动。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始终站在时代前沿。马克思主义具有的这些鲜明特点,具体反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即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和开放性,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属性和要求,也是检验是否是真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试金石。
按照科学性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论,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赖以建立和发展的基本国情,特殊发展阶段,特殊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律和其中包含的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具体运用,可以具体表现为多种方法,如矛盾分析的方法、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抽象法、人民是历史主体的分析方法、以实践为基础的分析方法等。除这些方法之外,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不仅数学方法,系统论、博弈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些现代科学的研究方法也逐步被运用到经济学的研究中。这些方法从根本上说,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具有一致性,如系统论与辩证法中普遍联系的观点、控制论与辩证法中内因外因关系的观点、信息论与辩证法中事物相互联系的观点等都是相通的。现代科学方法还会不断发展,在经济学中还会被广泛地运用,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方法论,又要充分地吸收和借鉴现代科学的方法。
按照人民性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坚持一切为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马克思说:“每一既定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表现为利益。”“它正确地猜测到了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而在各种利益中,物质利益是基础。追求物质利益,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和原始动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着力研究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而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必然涉及各种利益关系的调整。在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确立之后,虽然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对抗性已经消失,但仍然存在。而这些基本矛盾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往往表现为具体的利益矛盾。改革是革命,要冲破旧体制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藩篱,必然触及各种利益。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分析研究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探求解决各种利益矛盾的途径,为处理和解决各种利益关系和矛盾提供理论指导。这就要求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必须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对于世界经济问题的研究也一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研究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世界市场、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投资、国际环境保护等国际经济关系。而国际经济关系,也是利益关系,说到底是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关系。分析研究国际经济关系,探求解决各种经济关系矛盾途径,也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立足点,就是了解在各种国际惯例形式背后的国家利益。
按照实践性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站到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前沿,以改革开放进程中提出的重大问题为导向,在实践的基础上认真总结经验,上升为系统学说,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理论指导和支撑。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的观点、生活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为了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的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的,同时又为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适应实践的需要从实践中产生,就一定要指导实践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并在实践前进过程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按照发展性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不教条,不僵化,不封闭,不保守,始终站在时代前沿,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的发展而发展,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经济社会面临的新挑战。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历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永葆生机和活力,就一定要在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按照开放性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跟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潮流,反映和平、发展的时代要求,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优秀思想文化成果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发展取得的优秀成果丰富自己,在揭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发展特殊规律的同时,揭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是命运共同体,各国的经济建设实践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可以互相借鉴和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采取开放的态度,不仅要善于使自己取得的成果走向世界,而且也要善于有分析、有鉴别地学习别国的经验和理论。在相互学习的基础上实现创新,为中国也为世界和全人类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学建设贡献中国智慧。
这五项基本要求,既是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持的根本方向,也是检验一切经济学理论是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基本标准。这些基本要求,相对于马克思创立的政治经济学而言,一方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无论是研究对象的广度还是内容的时代性上都有了创新和发展。而西方主流经济学与其相比,就研究对象、根本的方法论和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而言,都具有本质的区别,是完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体系。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向和要求,进一步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克服两种态度。一种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这种态度看不到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变化,不是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基本方法和基本观点分析总结鲜活的实践,创新经济理论,而是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针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遇事就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话做衡量标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说过的就不能说。另一种是将西方经济学奉为圭臬的态度。这种态度否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指导意义,把原本不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本质要求的理论也贴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标签,甚至试图把西方现代主流经济学理论和范式改头换面也说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两种态度都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前者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创新和发展,后者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中国经济的指导意义,都应该摒弃。
三、怎样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按照上述本质要求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在以下若干方面下功夫。
第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实现继承与发展的统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经济学领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成果为指导。前者是继承,后者则是发展,二者统一于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被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实践反复证明了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灵魂和最重要理论来源,准确概括、深入学习这些原理并将这些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的根本途径。
在浩瀚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包含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一是基本立场。以人民为中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二是基本方法。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三是商品经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般规律,包括劳动价值论、分工协作理论、提高劳动生产率理论、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理论、价格和价值规律理论、货币及货币流通规律理论、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理论等。四是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和得出的理论。这些理论最核心的是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揭示的剩余价值规律及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分配理论、资本积累理论、资本循环周转和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竞争和垄断理论、资本主义危机理论等。五是在对资本主义分析基础上揭示的人类发展规律和按照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科学预测得出的理论,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的理论、按劳分配理论、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理论、有计划组织生产理论和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以及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社会还要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的理论,毛泽东思想中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理论,统筹兼顾、注意综合平衡,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农轻重协调发展等重要理论等。上述这些原理,除了第四类以外,其他几类原理对当代中国都有直接的指导意义。即使是第四类原理,如果抛掉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性质,对今天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行经济建设、改革、发展也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根本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实践的发展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丰富的经济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全球性问题凸显的外部环境,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等一系列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成功驾驭中国经济发展大局的实践中,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推向了新的高度,创新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这一思想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根本保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发展目的,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为根本动力,是集揭示经济发展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于一体的理论体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指引下,坚持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方向道路的理论;坚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统一领导的理论;坚持围绕经济建设中心,紧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建设和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理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理论;坚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理论;坚持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和着力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坚持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坚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理论;坚持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等。这一系列举措,取得了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推动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不仅有力指导了中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的新境界;不仅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蕴含着现代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和中国经济学的宝贵财富,也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经济学创新贡献了中国智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要长期坚持和发展。
第二,根植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同时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经济思想,实现原创性与弘扬传统的统一。恩格斯说:“政治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历史的科学,它所涉及的是历史性的即经常变化的材料;它首先研究生产和交换的每个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殊规律,而且只有在完成这种研究以后,它才能确立为数不多的、适用于生产一般和交换一般的、完全普遍的规律。”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坚持从实际出发,改革开放,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以人民为中心,以保护、解放、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宗旨,全面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企业、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妥善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改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总结好这些经验,上升为系统经济学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的独具特色的实践。
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就和经验,既是当代中国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结晶,也是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中优秀经济思想继承和弘扬的结果。中华民族具有五千多年连绵不断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华民族在文明发展的长河中兴衰跌宕,积淀了丰富的经济思想,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经世致用、知行合一、躬行实践的思想,集思广益、博施众利、群策群力的思想,以诚待人、讲信修睦的思想,清廉从政、勤勉奉公的思想,俭约自守、力戒奢华的思想,安不忘危、存不忘亡、治不忘乱、居安思危的思想,等等。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应当继续总结中华民族传统经济思想,吸取其精华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使其与当代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提供丰富的滋养。
第三,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加强对时代和实践发展提出的重大课题的研究,实现立足当代和关怀未来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没有结束真理,也没有穷尽真理,而是为我们开辟了通向真理的道路,指明了获得真理的方法。只有在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新境界,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的青春与活力。习近平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实践发展永无止境,我们认识真理、进行理论创新就永无止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站到21世纪时代和实践发展的最前沿,把握时代实践发展的脉搏,聆听时代的声音,反映实践的进展。
21世纪,世界在变化,时代在进步,实践在发展,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今天,我们也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必须紧密结合时代特征,不断吸收新的时代内容,使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反映时代发展的新要求。
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要以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实际相结合,实践上大胆探索,理论上不断创新。改革开放40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主要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有待加强。这些问题,必须着力加以解决。现阶段,首先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好发展好,实现“两个一百年”民族复兴奋斗目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实践。中国的事情办好了是对世界的贡献。同时,中国也要努力参与世界治理,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要为世界发展做贡献。
实践是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基础,理论来源于实践,在实践的检验中发展。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根本原因,也是永葆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坚持马克思主义批判性和革命性的理论特征,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不拘泥于书本,不拘泥于经验,不拘泥于已有认识,从实践发展时代进步中汲取营养,注重对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注重对事物发展规律的理论揭示,注重对未知世界的理论探索,注重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提高新认识,开辟新境界。
第四,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实现民族性和世界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从中国国情出发,着力研究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和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鲜明地表现中国特色和民族性,但同时要揭示在这些中国特色和民族性中包含的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共同价值追求,以及社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发展、经济制度演变的一般规律和人类摆脱贫困、环境等问题困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方略和途径。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总结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将其上升为系统的经济学说,不仅要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国家实现民族复兴服务,同时也要为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提供理论借鉴,为解决世界经济和全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鲜明的世界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而要向世界开放,实现开放发展、共赢发展、共享发展。因此就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着力研究中国经验的同时,要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的理论,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开辟21世纪政治经济学新境界需要有分析地吸取借鉴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取得的新成果、现代西方经济学包括主流和非主流经济学取得的积极成果,吸取发展中国家取得的实践和理论成果。要善于借鉴外国经验,但在借鉴中一定要用实践去检验理论,分清楚什么是科学的什么是非科学的,坚持去粗取精、择善而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要求的:“对国外的理论、概念、话语、方法,要有分析、有鉴别,适用的就拿来用,不适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包括我们这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立足中国国情中国实践,又要立足时代立足世界实践;既要坚持中国特色,总结中国实践经验,从中国的特殊出发,又要吸取别国经验,揭示一般规律;要在不断研究探索中,实现创新,为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引领21世纪世界经济学发展的新潮流做出贡献。
第五,坚持问题导向,开展专题研究和系统研究的结合,实现专题性和系统性相统一。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只有聆听时代的声音,回应时代的呼唤,认真研究解决重大而紧迫的问题,才能真正把握住历史脉络、找到发展规律、推动理论创新。我们处在日新月异的新时代,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抓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提出的重大问题进行专题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不仅可以为实践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也可以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积累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不断改革、发展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只能是不断改革、发展的理论体系。在已有的实践和专题研究基础上,将专题研究取得的成果系统化,形成与现实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学说,不仅必要而且可能。不能期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到成熟时,一夜之间就成为成熟的经济学说。就事物发展一般规律而言,总是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即使成熟了也不会停止不变,而还会发展,经济科学也是这样。所以要顺应时代和实践的要求,构建与我们所处的时代和实践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使命。在这个问题上,既不宜不开展扎扎实实的专题研究就想一蹴而就,就想建立完善的体系结构;也不宜只满足于开展专题研究而不进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的努力。
四、谁来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回答谁来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首先需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定位,即哪些学科要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努力。有一种认识,认为只有政治经济学学科才有责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相应地,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从事政治经济学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的学者的责任,似乎其他学科和学者可以置身事外。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不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构建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从广义上说,包括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一切经济学科。按照中国目前的学科分类,政治经济学与其他经济学科应该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政治经济学在吸收其他经济学科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抽象出为其他经济学科提供的一般方法一般理论,其他经济学科则以政治经济学一般方法一般理论为指导,开展分门别类的研究,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理论滋养。所以,一切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都应该自觉地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贡献。当然,对于我国目前的学科分类是否合理,目前学术界也有一些不同看法。赞成者认为这样的分类有利于学科研究的细化、深化;持有异议者认为随着实践发展对理论的需求,如此过细的划分割裂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实际应用之间的联系,不利于经济学科的整体发展,而在实际的学科建设中,理论经济学与应用经济学的学科界限也很难分得清楚。对此,本文存而不论,在讨论什么学科有责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以现有的学科目录为前提。
这里有必要特别关注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科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作用问题。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分别是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这两个学科看似不以中国经济为研究对象,但实际上研究世界经济、国际经济与贸易,揭示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规律,目的还是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所以,把对中国经济的研究与对世界经济、国际经济的研究结合在一起,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智慧,也是这两个学科的责任和义务。马克思当年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曾经制订了撰写政治经济学巨著的计划,这一计划包括六册:①资本,②土地所有制,③雇佣劳动,④国家,⑤国际贸易,⑥世界市场。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他做了明确说明:“我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是按照以下的顺序:资本、土地所有制、雇佣劳动;国家、对外贸易、世界市场。”遗憾的是,因为马克思逝世过早,没能完成他的全部计划。但很显然,在马克思那里,对外贸易、世界市场是被纳入政治经济学研究范围的。
至于从事西方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学者是否也要为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贡献力量,需要专门讨论。中国学科目录中的西方经济学是对西方国家经济学的总称,在西方国家实际被称为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或经济学。设置西方经济学学科的目的是学习并有分析地借鉴西方国家经济学的文明成果,为我所用,既包括实践中为我所用,当然也包括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为我所用。从这样的意义上说,对西方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也应该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贡献。借鉴、应用的前提是分析,而分析的前提是学习。所以在改革开放开始的一段时间里,面对原先封闭半封闭的实际状况,原原本本地引进、学习、传播西方经济学是难免的;一些从西方国家学习归来的学者是做出了贡献的,对此历史不会忘记。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并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西方经济学基本的前提假定,例如完全的私有制、完全的市场经济等,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其中的一些理论也不都是能经得起实践检验的。所以当把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应用到实践和作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借鉴时,就要做出分析和鉴别,取其有用成分,弃其不符合我国国情、不能用的成分。在这时,如果还要固守西方经济学的所有信条不放,将中国的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取得的理论进展按照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和范式去剪裁,甚至装进西方经济学的葫芦里,那就不合时宜、不合潮流、不合科学了。
以上分析的结论,概括地说就是中国所有经济学科都应该从本学科实际出发,为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体系、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做出贡献,当然政治经济学学科要首当其冲,做出特殊的贡献。这个结论也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使命决定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使命是适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回应当代中国和世界发展的关切,为中国人民和全人类服务。历史发展到当代,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两大主题,人类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一方面,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另一方面,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期。中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是整个工作的中心。经过几十年建设、改革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的基础上,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深入发展,人口、资源、环境压力日益加大,改革经济体制、转变发展方式、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在这样的时代和实践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使命主要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发展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理论指南。具体包括:
第一,适应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新要求,揭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和目前所处的特殊阶段,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的规律,以及社会主义条件下政府职能和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第二,适应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两大主题、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的世界发展潮流,研究和揭示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和趋势,为促进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作为一门学科,政治经济学还要从最基本理论的层次上揭示其规律性,从而为其他经济学科提供综合的基本的理论基础。
第四,归根结底,政治经济学要为“经世济民”服务。政治经济学要反映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回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关切。不仅要为中国人民服务,也要为全人类服务;要为有效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服务;也要为推进全球共同治理服务,要为推进中国和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民众福祉的不断提高提供理论的指导和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要承担起这样的使命,就要立足时代,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要揭示系统的经济学说,开辟21世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具体说,就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包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经济改革、经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等,研究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在社会再生产中表现的规律性。在研究这些问题的同时,要联系政治、文化、社会等上层建筑,联系人与环境的关系。显然,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相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明显拓宽了。
很显然,要承担这样的历史使命,构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就不是单一学科和少数人的事情,而需要多学科共同努力,汇聚广大的学者队伍,形成浩浩荡荡的力量,共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辉煌。
参考文献
[1]顾海良.马克思经济学“术语的革命”与中国特色“经济学说的系统化”[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20-28.
[2]洪银兴.学好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
[3]胡培兆.以民族的自尊自信创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J].中国社会科学,2016(11):36-42.
[4]逄锦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民族性和世界性[J].经济研究,2016(10):4-11.
[5]张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