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决策:差异化采购供应策略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供应市场分析

供应市场分析是指针对所采购的品类,系统地进行供应商、供应价格、供应量、供应风险等基础数据的搜集、整理和分析,为企业的采购决策提供依据。供应市场的调查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第一层——对供应商本身的分析(微观分析);第二层——对供应商所处行业的分析(中观分析);第三层——对行业经营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分析)。

在前期只需先做第一层和第二层的数据收集与分析,即对供应商本身及其所处行业进行分析。后续在进行策略制定的时候,还需对第三层的宏观环境进行收集分析。

如图2-8,体现了供应市场的分析由内而外、由微观到宏观的主要考量因素。

图2-8 供应商市场分析

微观:供应商及市场分析。包括:

1.成本结构和价格水平;

2.市场结构与行业地位;

3.产能与供应链管理水平;

4.技术水平和专利;

5.市场策略和发展规划;

6.财务和信用等。


中观:供应商所处行业的市场分析。包括:

1.行业壁垒,如技术壁垒、资本壁垒、政策壁垒、资源壁垒等;

2.行业市场性质,垄断、寡头、多头、完全竞争;

3.行业内外竞争状态,如替代品行业等;

4.行业发展趋势;

5.行业产能限制与技术水平限制;

6.行业市场状态,如供求关系。


宏观:经济、政治、人文环境分析。包括:

1.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大环境;

2.政治体制、法律法规,如所有制问题、贸易壁垒政策等;

3.科学技术;

4.人文社会;

5.自然环境;

6.产业生命周期。

供应商的微观分析包括供应商的市场占有率和分布状态、发展趋势、财务状态、组织架构、质量体系与水平、技术专利、产品开发能力、工艺水平、生产能力与产量、交货周期及准时率、服务质量、成本结构与价格水平等。一般可以通过日常合作的经验和记录、问卷调查、财务报表、审计报告,以及第三方调查报告等取得信息。这一层次的调查和分析,是供应商的选择评估、采购流程的改善、采购绩效考核、供应商管理等政策制定和执行的依据。可供分析的工具,如SWOT分析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S(Strengths)是优势,W(Weakness)是劣势,O(Opportunities)是机会,T(Threats)是威胁。该分析法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该分析法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下的态势分析,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即自身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ies)、威胁(Threats)。

在判定供应复杂度时,还需考虑供应源的选择空间、该行业的产能和供求关系、行业的发展趋势、替代品行业的发展状态和选择的可能性等,所以必须进行第二层次的分析——中观分析,即对供应商所处行业内外的分析。中观分析包括供应市场性质、行业壁垒、供求状态、行业效率、行业增长状态和发展趋势、行业生产与库存量、供应商数量与分布、二级市场(关键原材料)、替代品市场等。这层分析对于中高层采购管理者的供应源决策、资源战略配置、供需双方的战略博弈等至关重要。这部分数据可以通过公共平台或第三方市场调研机构获得信息。一般使用的分析工具是波特五力分析模型(Michael Porter's Five Forces Model)波特五力分析模型是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于20世纪70年代初提出。他认为行业中存在着决定竞争规模和程度的五种力量,这五种力量综合起来影响着产业的吸引力以及现有企业的竞争战略决策。五种力量分别为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即分析供应商的议价能力、购买者的议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第三层次的分析主要针对采购供应的战略决策,从战略的高度规避供应的风险,甚至是企业经营的风险,同时,也可能帮企业找到新的发展契机,通过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分析,找到更好、更合适的发展路线。其分析包括:产业生命周期、产业政策及发展方向、工资水平及增长速度、税收政策与税率、关税政策与进出口限制、经济增长率、政府体制结构与政治环境、社会人文环境、自然环境、相关科技发展水平和方向等。可使用的分析工具如PEST分析模型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一切影响行业和企业的宏观因素。对宏观环境因素进行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即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社会(Social)和技术(Technological)。

在着手进行供应市场分析前,项目负责人或品类采购负责人应该做到:

其一,明确需要多少信息,信息准确到什么程度,如何获取信息,谁负责获取信息,如何处理信息等问题,并分析哪些信息是可用的。

其二,考虑信息获取的来源。从公开出版物和统计资料中可以得到什么信息,是否需要从国际数据库及其专业代理商中获得信息,并以较低的成本从中获得产品和市场分析,是否需要从一些第三方机构购买研究、分析服务,甚至进行外出调研。

其三,制定研究方案与方案实施。确定获取信息需要采取的具体行动,包括目标、工作内容、时间进度、负责人、所需资源等。

其四,供应市场分析及信息收集结束后,要对所获得的信息和情报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总结报告,并就不同的供应商选择方案进行比较。对分析结果的评估应该包括对预期问题的解决程度,对方法和结果是否满意等。

当然,数据收集和分析的成本也必须考虑,对于全球性战略资源的采购,可以通过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收集为主,其他信息渠道为辅。虽然其成本较高,但数据的全面性、准确度和收集速度都比较有优势,其带来的收益也较容易覆盖其成本。对于非关键物料/品类、小范围使用采购额不高的,可以通过公开信息和与供应商或采购同行的交流获取。其优势是成本低,获取的信息基本可以满足比较初级的分析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