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模式及其效应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节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城镇化是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其“伴随工业化发展,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1]。城镇化研究一直是学界长久不衰的问题,更是21世纪中国面临的重大课题。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会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两大方面。”[2]乡村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或在乡村地域中城市要素逐渐增长,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并向城镇性质的居民点集聚的过程[3],促使乡村向现代城市文明转变。乡村城镇化对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拉动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已然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动力之一。[4]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旅游的政策,旅游对乡村城镇化的作用将更加凸显。旅游导引的乡村城镇化成为发展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模式,更容易实现“人的城镇化”[5],解决传统城镇化阶段出现的诸多问题[6]

总体而言,过往乡村城镇化的研究主要基于我国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发展实践;而对旅游城镇化的研究则主要聚焦于城市,集中研究以城市旅游为基础的旅游城镇化,在概念界定、特征描述、宏观机制、发展模式、影响剖析等方面有了一些基本的成果。但对于我国许多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即乡村地区发挥其特有的旅游资源优势,利用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态,发展泛旅游经济,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引导当地乡村新型城镇化发展,这方面的深入研究相对较少,仅有的研究成果其影响力亦有限。因此,在旅游和乡村新型城镇化研究领域尚存在以下科学问题需要解决:(1)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具有什么特征,表现出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其内在的机制是什么?(2)不同类型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会产生哪些影响效应,如何进行影响评估,如何促进旅游与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城镇化是当今世界上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中国的城镇化更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必须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机制,健全体制机制。”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和中共十九大报告中的重要内容。随着国内旅游业的发展壮大,在许多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出现了由旅游引导的乡村城镇化现象。尤其是20多年来的旅游发展使资源富集地带的一些乡村逐步走向城镇化的道路,与乡镇企业推动的乡村城镇化比较,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动力机制和影响效应有何差异,如何调控旅游与乡村新型城镇化的关系?学术研究有必要关注这些问题,并从理论层面对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模式、动力机制、影响效应及其对策等进行研究。

以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为例,通过对“市场推动”型和“政府推动”型两类旅游引导的乡村城镇化模式,就其特征、机制、影响和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可以拓展和丰富城镇化领域和旅游发展领域的研究视角和理论内涵。在实践上,积极稳妥的推动旅游引导的乡村新型城镇化,不仅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加快转型升级、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抓手,也是为乡村地区旅游规划建设、新农村发展和乡村城镇化战略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和政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