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同一哲学
谢林哲学是从费希特出发的。他与费希特一样,认为人是有直接把握本体的能力的。起初,谢林和费希特站在同一立场上,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批判了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观点,并接受了费希特关于“自我”的学说,把“自我”看作人类知识的最高原则。后来谢林通过认真研读和思考,在吸收了意大利历史哲学家维柯哲学中的历史主义和荷兰理性主义代表斯宾诺莎的实体概念后,展开了对自然变化过程的广泛研究。正是在此过程中,谢林逐步脱离了费希特的轻视自然、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并建立了自己的“同一哲学”。
谢林认为,自我作为自我,并非是一个无限之物,它始终有一个非我相伴随而存在。没有一个非我的限制和刺激,自我就根本不能活动起来,也就根本不能成其为自我。既然自我不能脱离非我而独立存在,它也就不能是整个世界的真正本原。那么到底何为真正的本原呢?谢林指出,作为真正本原的必须是一种更高的东西,“这种更高的东西无非是绝对的主观事物与绝对的客观事物、有意识的东西与无意识的东西之间的同一性的根据”,它“凌驾于客观事物和起决定作用的东西之上”,其“本身就既不能是主体,也不能是客体,更不能同时是这两者,而只能是绝对的同一性”。[3] 谢林很看重自己提出的同一性。他认为“一切哲学的对象就是一切理念的理念,而这种理念不是别的,无非就是包含多与一、直观与思维之不可区分的表达。这种统一性的本质也是美和真本身的本质。因为美之为美,就是其中普遍和特殊,类族和个体,绝对是同一的,正如在诸神的形象中一样。但也唯有这样的东西是真的,因为我们把理念看作是最高度的真”[4]。由此可见,绝对同一性不仅是谢林前期哲学的核心,也为其美学和艺术哲学思想规定了本质。
谢林所谓的“绝对同一性”,实质上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无矛盾、无差别的客观精神,它本身只是“一”,但却又无所不见,无所不有,是万事万物的无矛盾的同一。在其中,自我和非我、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物质和精神都融合为一,是绝对的无差别性。谢林认为自己的哲学既不同于崇尚自我、主体的费希特,也不同于把客观放在第一位的唯物论,还不同于调和两者的康德的二元论。那么,这个绝对同一是怎样运动变化引申出自然界和精神界千差万别的事物的呢?谢林认为,绝对同一作为本原是绝对无差别的同一,为使其运动起来,创造万物,我们须假设它有一种认识自己的欲望和活动,有一种提高为自觉的精神实体的“原始冲动”,从而出现了“原始对立”,出现了主体和客体、自我与自然、思维与存在的对立,从而产生了自然界和精神界的万事万物,并在“原始对立”的推动下,经过各个阶段或级次,上升到自我意识或理性,最后又回归到绝对同一状态。由于上述的这种对立、不同一,在我们对知识的说明中,就产生了两个不同的学科,即在这里,“必然有两门 基本科学,而且必不可能从一极出发而不被驱向另一极”[5]。从自然出发,那就是“自然哲学”,研究物质、自然;从自我或理智出发,那就是“先验哲学”,研究精神、思想。“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构成了谢林“同一哲学”体系的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