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公文詞語專題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11年暑假,文静腼腆的小青年張福通從南京大學來杭州看我們,他是我丈夫早年的博士張詒三教授的兒子,碩士即將畢業,想考浙大古典文獻學的博士生。我們請他吃個便飯,福通那種書生氣給我很深印象。三年讀博生活,福通涉獵很廣,尤其對於現代語言學的關注出乎我的意料,所以,我想他的博士論文可能更偏向理論了。而最後他決定作的主題,依然是傳統的文獻語言研究——唐代公文詞語研究,這也是我没有想到的。正因爲比較寬闊的視野和方法,使他的博士論文有許多獨到的發現。博士畢業後,福通回到了他大學的母校南京大學任教,無論教學、科研和成家立業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我時時能夠聽到他的喜訊。現在,在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進行深化和擴展,福通完成了《唐代公文詞語專題研究》一書,要我寫個序。粗翻一過,全書主要探討公文詞彙現象,分析典故構詞、對仗成詞等構詞現象。在公文詞語分類考釋部分,則主要對職官詞語、法律詞語等專用詞語及部分常用詞語進行專門的考釋。這本書給我這樣幾個感覺:

首先是選題獨到。在漢語史研究領域中,學者們普遍認爲反映漢語歷史變遷的語言資料應該主要是白話文獻,因此,漢譯佛經,敦煌文獻和歷代白話作品,一直是詞彙史、語法史研究的關注熱點。不過,漢語詞彙史研究又有其特殊性。就研究對象而言,詞彙史研究固然要重點關注白話文獻裏的方俗語詞,但也不應排除對文言作品中典故詞語、名物詞語等的釋讀。

近年來,書儀、碑刻墓誌等文言作品的詞彙研究,已逐漸引起學界重視。同樣包含大量文言詞語的公文文本,則少有學者提及。福通把目光瞄準唐代公文詞語,無疑是選擇了一個學界關注不多、研究相對薄弱的領域,體現了選題方面的創新性。

其次是觀察獨到。唐代公文承齊梁駢儷文風之緒,追求韻律對仗、注重使事用典和堆砌辭藻。在這類文獻中,典故詞語就成爲閲讀和理解的難點。於是,福通花力氣研究的重點就是典故詞語的準確溯源和釋義。有些典故詞語語源比較隱晦,如“汾水”。唐代公文有如下用例:

(1)朕方高居大庭,緬懷汾水。無爲養志,以遂素心。(《唐大詔令集》卷三〇《睿宗命明皇總軍國刑政詔》)

(2)汾水秋風之唱,仰天翰而扶輪。嬀汭叢雲之謌,欽睿詞而擁篲。(《唐大詔令集》卷十三《高宗天皇帝諡議》)

作者玩索例證,認爲該詞源於《莊子·逍遥遊》:“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見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陽,窅然喪其天下焉。”郭象注:“夫堯之無用天下爲,亦猶越人之無所用章甫耳。然遺天下者,固天下之所宗。天下雖宗堯,而堯未嘗有天下也,故窅然喪之,而常遊心於絶冥之境。雖寄坐萬物之上而未始不逍遥也。”《莊子》原文描寫堯逍遥物外,窅然自失天下之事。從窅然喪天下而言,汾水之樂勝於治理天下,堯有禪位於舜事,故可以“汾水”代指禪位(例1)。從逍遥物外而言,“汾水”已非世間之境,故又以之指皇帝出離世間,即駕崩(例2),則又與“升遐”類似。這種解釋很有説服力。

第三是方法獨到。本書在考釋職官詞語時,注重參考有關政治、法律等文獻,考求詞義的方法靈活,分析深入。例如,關於“知制誥”一詞的解釋,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出現於多種文本:

(3)轉起居舍人,遂知制誥,凡撰命詞九年,以類集爲五十卷,天下稱其能。(《韓昌黎文集校注》卷七《唐故相權公墓銘》)

(4)朝散大夫尚書户部侍郎知制誥翰林學士上柱國建平縣開國男食邑三百户賜紫金魚袋杜元穎,識稟人秀,才爲國華。(《唐大詔令集》卷四七《杜元穎平章事制》)

(5)其中書舍人在省,以年深者爲閣老,兼判本省雜事;一人專掌畫,謂之知制誥,得食政事之食;餘但分署制敕。(《唐六典》卷九《中書省》)

在排比例句後,福通首先歸納“知制誥”在不同語境中的意義,再聯繫《唐六典》等著作,分析“知制誥”的詞性,從而指出“知制誥”有動賓短語(例3)和名物詞(例4—5)兩種主要用法。不過,“作爲名詞的 ‘知制誥’並不僅是使職官名,還可以作爲中書舍人中專掌制誥者的專稱(别名)。不能因爲使職官名的 ‘知制誥’廣泛行用,而否定職官别名類 ‘知制誥’的存在。《唐六典》所見 ‘知制誥’並非使職官名,也不是一般的動賓短語,而是專指掌制誥的中書舍人。”簡言之,同是名物詞,例(4)“知制誥”是使職官名,例(5)則是職官别名了。

其他的創新之處仍有不少,如立足詞語考釋、突出個案研究的同時,也注重思考和探討典故詞語、職官詞語構詞理據以及詞彙化的過程等。總之,書稿的可取之處還有很多,這裏就不一一羅列。

當然,本書也有不足之處,如有些例證列了出來,没有進行具體的分析;一些具體結論的表述,還可以更加準確一些,表述得更加充分,並盡力探討其得義之由;有些章節還可以加以擴展充實。

瑕不掩瑜,福通的這部著作值得一讀,語言研究者可以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示。希望福通在學術的道路上幸福通暢,不斷進步。

王雲路

2019年12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