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地理学视域中的岭南传统音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粤剧

粤剧作为次生性的区域音乐经历了由农村扩散到城市的进程,又经历了由“神功戏”到“城市粤剧”的性质转换,其每一步转折与变化都与脚下的一方水土有着深刻关联。本章以音乐地理学的学科视域,对粤剧形成路径及其生存缘由作分析与探讨。

《乐记》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1]这句话生动地体现了“人”—“物”(环境)—“声”(音乐)之间的密切联系,也证明早在西汉时期,古人已领悟到人—地—音三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奥妙。美国音乐教育家戴维·埃利奥特(David J.Elliott)在其实践音乐教育哲学范式中提出,要将音乐看作文化语境中多样化的人类实践行为,强调音乐的意义是“被赋予的”,与社会文化语境联系紧密。[2]埃利奥特的观点与音乐地理学将音乐事项放置到地理文化环境当中进行研究的视角有异曲同工之妙。音乐地理学作为“一门以‘音(乐)—地(理)关系’为理论基础,探讨各种音乐现象(主要是传统音乐各门类)的空间分布、变化、扩散以及人类音乐活动和地域性结构形成与发展规律的科学”[3],为笔者思考粤剧的流变现象与生存缘由提供了崭新的研究角度。

孟凡玉在其论文《关于区域音乐研究的几点思考》中提出了几个非常有趣的问题:“无论是何种类型(的音乐),它究竟是某地土生土长(原生)的音乐?还是传播到当地生根发芽(次生)的音乐?还是引领新潮流的音乐?它和当地的自然、地理、人文有多高程度的融合?它为什么率先出现在这里,而不是出现在一个边远的山沟?所含音乐成分的不同体现出某个区域(包括城市)的哪些特点?”[4]笔者不禁将这些问题对应到对粤剧的思考当中,早期的粤剧是在外省入粤戏班戏曲声腔的基础上,通过本地戏班在声腔、表演、剧目等方面向外江班吸收、借鉴与相互竞争中融入本地歌谣小曲而逐步形成。因此,粤剧虽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但并非原生性的区域音乐种类,而是次生性的区域音乐种类。[5]有粤剧研究学者认为:“粤剧发源于佛山,成熟于广州。”[6]为何粤剧的发源区域、成熟区域分别在不同的地方?粤剧的形成及流变与两地的地理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有何关系?粤剧为何能在岭南地区的空间变换中得以生存?本章将带着这些问题以音乐地理学的研究视域探讨分析广东粤剧在佛山、广州两地之间的形成路径与生存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