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基于企业视角的理论与实证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 研究内容

本书沿着金融发展和生产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方向,对相关文献进行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综述。在此基础上,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和异质性企业贸易理论模型分别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生产率分布和企业总体生产率三个方面,阐述了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作用机理,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的微观大样本数据和其他相关数据对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进行了相应的实证检验。本书共七章,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章为绪论,阐述了本书的选题背景与意义,重要概念说明,研究内容与框架,研究方法,以及本书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二章为相关文献述评。本章首先介绍和梳理了不同理论下金融发展对生产率作用的经典文献;其次在理论介绍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不同层面金融发展对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最后,为了给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切入点,本章梳理了企业视角下生产率研究的几个重点,从而为企业视角下金融发展对生产率作用的机理分析和实证研究做相应的铺垫。

第三章为中国金融发展过程中企业生产率变动的现实。本章基于相关数据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测算出中国30个省份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并利用《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的数据分别采用LP方法和OP方法计算出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接着以此为基础测算出各省份地区的企业总体生产率和企业生产率分布;最后从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两个方面初步分析金融发展与生产率各个方面的关系。

第四章为金融发展与企业技术进步。本章首先在Howitt和Aghion(1998)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分析框架中引入金融体系提供融资和降低利率的功能,考察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章基于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因素和地区因素的相关数据,以企业研发投入为因变量,采用多层非线性模型估计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以此来验证作用机理。为了检验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水平的作用效果,本书基于1999—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和地区的相关影响因素数据,以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因变量,运用多层线性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水平的促进作用;在整体检验了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影响效果的基础上,还选取了五类典型的所有制企业进行分组回归以进一步检验相关结论。

第五章为金融发展与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关联研究。首先,本章以异质性贸易理论的Melitz和Ottaviano(2008)垄断竞争局部均衡模型为基础,将金融体系引入企业的利润函数,说明企业在金融体系作用下的生产决策行为;通过分析均衡条件下企业自由进入退出行为,揭示了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分布的作用机理;然后,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中国工业企业和其他相关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效果;之后,进一步考察了在不同行业中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决定。

第六章为金融发展与企业总体生产率提高。本章在Melitz(2003)异质性贸易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引入金融因素,研究了金融发展对不同生产率企业进入和退出生产行为变化的影响,分析了金融发展通过不同生产率企业的动态变化对总体生产率的作用机理。为了检验理论分析结论,本章运用中国工业企业和其他相关数据检验了金融发展通过企业进入退出对企业总体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此机理的作用效果。

第七章为结论与政策启示。本章系统总结本书的研究结论,并分析了这些研究结论对充分利用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有利影响,以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相关启示,最后指出本书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方向。

基于上述研究内容,我们可以绘制如图1-1所示的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二 研究方法

本书立足于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选取关键和核心的切入点,试图从企业角度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效果。为了使相关的研究结论更具真实性和可靠性,本书力求多层次、多维度和多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具体而言,本书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可以归纳如下:

图1-1 本书的研究框架和技术路线

1.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

在梳理现有经济理论和经验研究的基础上,本书分别构建金融发展对生产率作用的理论模型,用以研究金融发展影响企业生产率的“技术进步效应”“生产率分布效应”和“总体生产率效应”,在理论上从多个方面分析了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影响。在理论分析和揭示作用机理之后,本书广泛收集涉及的相关数据,构建合适的指标体系,采用科学的计量方法,从企业技术进步、企业生产率分布和企业总体生产率三个方面进行了基于中国经济现实的经验研究,有效地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结论,实现了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有效结合。

2.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在本书的研究过程中,通过对金融发展和生产率的经验考察,初步发现和确定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方向和重点,比如基于图和表初步确定金融发展与企业技术进步的关系,通过图和表直观地得出了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分布的不同影响,采用典型事实以考察金融发展对企业总体生产率的影响效果。在理论分析和经验观察的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计量回归分析检验了相关结论。第四章利用多层非线性和线性模型检验了金融发展对企业研发投入和企业技术水平的影响;第五章运用回归分析检验了金融发展对企业生产率分布的影响;第六章采用回归分析考察金融发展通过企业进入退出对总体生产率的影响。在系统研究金融发展对生产率的影响中,本书运用大量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实现了两种分析方法的有效结合。

3.微观层面分析、中观层面分析和宏观层面分析相结合

在第六章的实证分析中,通过地区微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加总得到省份地区的企业总体生产率。在第五章的实证分析中,通过计算省份地区和行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标准差系数得到相应层面的企业生产率分布。地区总体生产率和地区企业生产率分布都属于宏观层面的概念,行业企业生产率分布则属于中观层面的概念。在第四章计量分析中,运用多层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将微观因素和宏观因素融合在一起。不仅在指标的构建和计量中,本书研究问题的切入点也是多层次的。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和企业研发投入的分析是企业微观层面的分析;对行业企业生产率分布的研究是中观层面的研究;对地区企业生产率分布和地区总体生产率的考察是宏观层面的考察。因此,无论是指标构建,还是计量分析,抑或研究问题的切入点,本书将微观层面分析、中观层面研究和宏观层面分析三个层面的研究视角紧密结合。

4.比较分析法的广泛运用

不同企业全要素生产率计算方法的对比,根据LP和OP两种方法计算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并进行对比;以不同方法计算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为基础构建相应的因变量,通过对比不同因变量的回归结果得到稳健性检验的结论。金融发展不同方面的对比,根据金融规模和金融效率的回归结果,比较金融发展不同方面对生产率作用效果的差异。不同企业类型的比较,根据所有制性质将企业分组,比较不同所有制下金融发展对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差异。不同行业的对比,根据要素密集度将行业进行分组,比较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金融发展对企业总体生产率的不同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