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林书院核心精神的首倡者——李昂
王岩
从宋代三元及第的一代名相王曾读书的矮松园算起,松林书院的历史至少有1012年了。作为书院雏形的矮松园,其创办时间尚无考证,而作为一所办学特色鲜明、造就了无数硕师大儒的正规书院的创建,每一位松林学子都不会忘记一个响亮的名字——李昂。
李昂,字文举,仁和人,甲戌进士。成化二年(1466)知青州。嘉靖《青州府志》载,李昂上任“即能敷德施惠,发奸擿伏,疏弊源而清之,培利本而厚之”,不久“政通人和,百废俱举”。据光绪《益都县图志》记载,当时政弊民疲,加之灾荒连年,百姓纷纷逃难。李昂上任伊始,“问民疾苦,首劾赃吏,量贫富,均徭役”。他招募流民开垦荒地,缓征赋税;见饥民衣食无着,毅然开仓济民,数量不足,就拿出上缴的粮食补充,并动员富户设粥棚,全活灾民甚众。上司追究责任,他说:“民既生全,罪复何憾?”便自动上书请罪。朝廷认为李昂动用税粮救灾等同于上缴官府,特加奖励。李昂担心大灾后百姓不能耕种,亲自巡行田间,供给耕牛和种粮;对孤苦无依者,为其盖房居住。他还尽心办学,注重教化,倡导亲仁和睦,民风为之大变。父老叹曰:“不图今日复见富公也!”富公,即宋代著名的青州“十三贤”之一的富弼,出任青州知州期间因大力赈灾而深受百姓感念,人们把李昂跟富弼相提并论,可见其关心百姓疾苦,关注民生,深受百姓爱戴。
而李昂知青州,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他在矮松园这方曾经诞生过状元宰相的圣土上建立了十三贤祠,直接创立了青州的府属书院——松林书院,为青州府所辖的十多个县的士子开启了仕进的大门,而且首倡书院的核心精神——敬道崇德,进而书写了书院教育的新篇章。
据《祭酒陈鉴〈记〉》载,青州府原有名贤祠,在府治仪门之左。祭祀战国齐相鲍叔牙直至明朝青州知府等47人。后祠废,诸位名贤列于土神之祠。祠堂低矮狭窄,名贤地位遭受贬损,无法来“崇贤报德”,教化百姓,李昂深感愧疚。“暇日偶适城坤隅(即青州城西南隅),因得隙地”,见此处“高亢明爽,面山为屏,清致可爱”,可惜“已为浮屠所据”,这些浮屠独断专行,竟然“不请诸朝,不白于有司”,“构宫宇像佛其中,环树松百章”,俨然建成了一座“兰若”(即寺庙)。李昂正苦于名贤祠无处安放,于是斥责道:“众僧怎敢如此大胆?是可忍,孰不可忍也!”于是乎“撤诸其像,迸诸其徒,尽易旧规,一由新观”。乃迁宋青州知州寇准、曹玮、王曾、庞籍、李迪、范仲淹、富弼、欧阳修、赵抃、张方平、吴奎、程琳、孔道辅(一说“刘挚”)13位“有惠爱于青民者”之牌位于其中,“塑诸公之像,衣冠皆如宋制”,匾其楣曰“名贤祠”(也称名宦祠,俗称十三贤祠)。前建两斋,左曰“思齐”,右曰“仰止”,作为士子读书之所。在四周建好垣墙,墙之外复为二轩,左曰“藏修”,右曰“游息”。聘请四方有学行者为师,下令属邑中那些聪明伶俐、品行端正、勤奋好学的贫困子弟,教育于兹,食宿于兹。大门题曰“松林书院”。
作为松林书院的创建者,李昂厥功甚伟!此后的数百年,松林书院办学几度兴盛,从这里走出了无数硕师大儒、国家栋梁,使松林书院成为齐鲁大地教育史上一朵盛开的奇葩;而知府李昂凭借着莫大的勇气大胆拆毁兰若,建名贤祠,反对迷信鬼神,祭祀先贤名宦,确立了青州十三贤为松林士子的精神丰碑,从而使敬道崇德成为千年书院文化的精神核心,也值得大书一笔。
李昂拆毁兰若、撤掉佛像、赶走和尚、建名贤祠之举实在勇气可嘉。《祭酒陈鉴〈记〉》认为,本来弘扬先贤事迹精神,复兴大道,是地方官分内之事。然而在“叔世(末世)颠置,蛊蚀心志”,“波颓风靡、漫不可救”的社会形势下,即使士大夫也没有舍弃信佛而供奉先贤灵位的,否则会招来祸患。而知府李昂,“断然知佛之不可信,僧之不足恤,一旦扫除之若尘坌(尘土)”,其“见理、明信、道笃”,委实难能可贵!
同时,李昂此举也顺应了明代毁淫祠的潮流。封建时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反映在人们的信仰方面便是“信鬼神,好淫祀”。明清以前,规模较大的一次毁淫祠事件发生在唐代。史载狄仁杰为江南巡抚时,曾经“毁淫祠千七百所,吴中仅置太伯、伍胥、季扎三祠”(范成大《吴郡志》)。对于狄仁杰的行动,南宋朱熹大加激赏。《祭酒陈鉴〈记〉》也说“狄文惠巡抚江南,去吴楚淫祠千七百余所,当时以为难,逮今犹香人齿颊”。明初,朱元璋鼎定天下,便开始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国家祭祀政策,洪武元年,命“中书省下郡县访求神祇,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凡有功于社稷及惠爱在民者具实以闻,著于祀典,令有司岁时致祭”(《明太祖实录》卷35),之后又规定“天下神祠不应祀典者,即淫祠也,有司毋得致敬”(《明史》卷50)。而王朝政策在地方贯彻的直接表现方式之一就是官员的毁淫祠活动。因此,李昂拆毁寺庙、祭祀名宦之举实乃顺应了历史潮流。《祭酒陈鉴〈记〉》中肯定“视侯之为,若合符节”,李侯之举,与狄仁杰一样相契合,并引《诗经》上的话予以高度评价“维今之人,不尚有旧?”(不知如今满朝人,是否还有旧忠臣?)“如侯者,焉得百数十,布诸天下四方,宁有不治者乎?”像李侯这样的忠臣,怎么能得到更多人,安排到天下,那么天下怎会不太平呢?
关于建立名贤祠,祭祀十三贤的目的,《祭酒陈鉴〈记〉》中记载十分明确。创建名贤祠及松林书院的当天,李昂即亲率僚属师生写好祭文以祀十三贤,以达“崇正黜邪”之目的。李昂“虑久而或堕”,上疏道:“准(寇准)等立朝大节炳然史册,守青伟绩宛在人心,人亡实存,百代攸著。祠之故领之地,不惟起敬守臣,抑且师范承学,所补实大,乞定为著令,载之祀典,以永永无歝(yì,厌弃)。”祭祀十三贤,不仅是对其表示敬重,而且是让其成为诸生学习效法的榜样,大有裨益。李昂恭请朝廷定为律令,载之于祭祀典籍,永世实行。
弘治十八年(1505),知府彭桓“承乏青州,视事之三日,谒于松林书院,得瞻十三贤之遗像而拜焉”,上任刚三天,就到松林书院拜见十三贤,可见知府对祭祀先贤、崇贤报德之重视。见祠堂“久而败剥,溜穿残壁,藓杂余画,础压断垣,碑横茂草”,十分破败,知府“泚然汗出,不啻芒刺之在背也”,于是与益都知县金禄商量,大修名贤祠,并亲自作《记》。《记》中说:“虽一乡一邑之小,苟有贤人君子功业振于当时,而名声垂于后世者,必为之祠庙,修其祭祀,所以劝也(用来勉励后世学子)。”“诸贤之德业闻望,炳炳宇宙间,长如日星。”用来“昭前烈之休光而启后学之仰慕者”。又说:“十三贤之事业文章,不待祠而存也。然必欲祠之者,仰其德泽,慕其声光。思同其时而不可得,得睹其像设,登其堂阶,而仿佛乎容仪之相接、謦欬之若闻,以起其效法之心焉,此祠之所以作也,前之作者太守李公之用心亦勤矣!”对于名宦先哲对后学的激励作用以及李昂创立名贤祠的用心,知府彭桓的理解是深刻的。
松林学子、名儒陈梦鹤对此更是有着切身体会,在《副使郡人陈梦鹤记》中说:“予自童子时辄闻吾青有名宦、乡贤二祠,心窃慕之。稍长为诸生,习举子业于松林书院。二祠,因见所谓名宦者有若人焉,为乡贤者有若人焉。乃历指而究之。”“其宦于斯者,为忠为义,为廉为节,政教不必其皆同,而操心则未始有不同者;其生于斯者,为孝为弟,为忠为良,造就不必其皆同,而制行则未始有不同者。”陈梦鹤诵读之余,每一瞻拜,常喟然叹曰:“诸先哲没世而名不朽者,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学问之道,舍是,吾谁与归?”做学问的意义在于学习先贤名宦的忠义廉节、孝悌忠良之道,舍此,又能同谁一道呢?
南宋朱熹曾说过:“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作为教育场所,书院教育虽然也兼顾“举业”,但其根本追求是道德教化。自名贤祠建立之日起,松林书院的核心精神——敬道崇德就已奠定。谨遵儒家的道德理想来设计人才的培养模式,践行敬道崇德的人文精神,这是包括松林书院在内的书院教育非常重要的特色之一。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当我们穿越历史风云,满怀崇敬的心情瞻仰青州十三贤等先贤名宦和松林书院中一代代硕师大儒、俊彦精英时,请不要忘记这个名字,松林书院的创立者、书院核心精神的首倡者——李昂。
(原载《潍坊日报·今日青州》2013年4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