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林书院及其文化传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秉古城松风 办现代书院

傅有德

松林书院曾是我国北方著名的书院,历史上文人荟萃,英才辈出。今天开办论坛,标志着这所千年古校的恢复。作为青州人,我对此感到特别高兴。下面就书院的建设和发展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

首先,关于书院教育的功能。我国的书院始于唐代,宋朝最为昌盛,明清时期在起伏跌宕中存续,至清末衰微,终被现代的大学、中学取而代之。可见,书院兴起与存续之际,中国尚无现代教育制度。那时的书院,在科举制度的边缘办学,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承文化的功能。而今,现代教育制度完备,大中小学校遍布全国各地城镇乡村,传统书院的功能已由现代的学校制度所取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恢复的书院,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怎么做,都不能不首先考虑它与现行教育制度的关系问题。

我认为,恢复书院的目的不是与现行教育相抗衡,而应该成为现行教育体系的有效补充,即甘当配角,做现行教育机构没有做或做了而未尽完善的事情。反思我国的普通教育制度,尽管几乎全面担负起了国民教育的任务,但仍然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方面。大致说来,现行普通教育是应试教育,学生在各个阶段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升学;现行普通教育已不同程度地沦为职业教育,学生上学只是为了毕业后的就业;现行普通教育是顺民教育,侧重意识形态和知识的灌输,导致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流行,独立精神、自由人格、尊严感、个人权利、社会责任和创造精神皆有欠缺;现行的教育过度崇尚科学和技术,没有突出人格教育和德行培养,以致一些年轻人缺乏人文素养、君子风范、道德情操,甚至起码的社会公德。换言之,现行的普通教育重知识而轻道德,重科技而轻人文,重意识形态而轻公民素质。就是说,道德教育、人文教育、公民素质教育是现代中国的普通教育做了但又不完善的弱项。对此,凡是经历完整学历教育的过来人都是很清楚的。

我国目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物质财富的增长仍然是“硬道理”,道德和文化素养之类的“软指标”,在可见的未来不可能真正取得与科技知识“同等重要”的地位,因而还将“疲软”相当长的时间。但是,人按其本性,不仅是只需要物质财富的生物人、动物人,还需要在道德和精神上不断提升自己,追求更高的境界,实现人之为人的多维本性;同时,人的道德水平与精神面貌的改善也是良好的社会秩序、风气和制度建设所需要的。既然现代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在道德、人文、公民素质教育领域是薄弱环节,而在短期内无力通过自身的改进而臻于完善,那么,书院教育就有了用武之地。换言之,书院应该责无旁贷地在道德、人文和公民素质教育领域发挥作用,借以弥补现代中国普通教育存在的不足。

其次,关于书院的主体——学生与教师。一个学校由三部分人组成:学生、教师和教辅人员。有学生听课、教师讲课,再加上教辅人员协调组织,学校就办起来了。书院也是如此。这里最重要的是学生和教师。先说学生的来源问题。历史上的书院是面向所有读书人的,其目标是承续和传递儒家文化,使他们成为具有人文素养的官员和文化人,与现在的学历教育有类似之处。如今,有的书院早已成了大学的一部分,例如岳麓书院即成为湖南大学的一部分,担负着中国哲学专业的学生培养和学术研究任务。但是,多数书院仍然属于学校以外的民间办学机构。对于它们,学生从哪来是首要的问题。在当今的中国,正规的普通学校——小学、中学和大学,几乎囊括了所有学子。而在学期之内,他们是没有多余的时间来书院学习的。但是,他们可以在假期,尤其是暑假参加书院的短期课程。这是书院学生的第一个来源。书院学生的另一个来源是工农商学各界的业余好学者,即在职干部、企业经理和职工,学校教师和其他人群中的部分人员。这些人或出于工作的需要,或因公民意识的增强,或因喜爱文史哲知识,或希望弥补学生时代缺失的道德教育和精神滋养,等等,总之,社会各界存在一部分愿意在业余时间来书院学习的人士。把上述这两部分人员吸引到书院,就解决了书院的教育对象问题。

关于教师。既然现代书院的目的是人文精神、道德情操、公民意识的培养,那么,谁有资格和能力担任书院的教师呢?我想主要是受过良好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有深厚学养的大中学校教师,包括在职和离退休的教师。当然,为了取得好的效果,最好聘请知名度高的专家教授担任主讲。教师的水平和知名度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学生也随之越多,书院的声誉也就越看好。因此,从知名大学聘请知名学者担任教师,是办好书院的关键性因素。

再次,关于传统书院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书院是君主时代的产物,而君主制度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恢复书院,不是为了复古怀旧,而是为了培养现代人应有的人文素质、优良品德和精神境界。这就要求在具体教学内容上包容古今,兼顾中外。毫无疑问,恢复的书院教育,必须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古代的儒释道的经典,如“四书”“五经”的基本价值,如仁义礼智信,是首先要研习和弘扬的。但是,我们同时应该切记,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我们正置身于一个全球化的时代。这个时代不需要只会背诵经典的儒生,而需要兼通古今、融汇中外、全面发展的人才;需要既自爱,又爱人,既孝敬父母,又兼善天下的人;需要既有爱国之心,又有世界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人;需要既能独善其身,又有能力履行公民权利和责任的人。基于此,书院除了讲授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典、观念和价值外,还应该讲授外国的优秀经典、弘扬源于西方但不专属于西方,而属于全人类的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和平、人权等现代理念和价值。通过学习,学员们将不再有救世主和人上人的意识,而心甘情愿做一个明了并履行公民权利和义务的普通人;他们将日渐脱离低级趣味、野蛮和偏见,进而成为有道德、有修养、文质彬彬的文明君子。

最后,关于书院的特色。现在,大江南北,书院林立。松林书院要在众多书院中立得住,办得好,当走特色发展之路。那么,松林书院的特色应该是什么呢?国内有的书院并入了大学,成为大学里的一个院系,因而失去了书院的特质,例如岳麓书院;有的书院以讲解儒家经典为主,旨在复兴儒家文化,例如位于孔子出生地的圣源书院。我认为,松林书院不应完全并入大学或中学,而应该享有相对的独立性。松林书院的办学理念不在于复活传统,而在于传统与现代,中国和外国的兼顾与融合。松林书院的办学宗旨应该体现这一博大的精神和气度,从而有别于其他书院。同时,松林书院坐落于青州,而青州是以丰厚的历史与文化积淀闻名于世的。从大禹治水时的青州,到治水功臣益的都城,在汉武帝时置青州刺史部,之后州县数度更迭。历朝历代,皆为名城故地。在北宋时期,寇准、范仲淹、欧阳修、富弼、王曾、赵抃、吴奎、曹玮、张方平、刘挚、庞籍、李迪、程琳等,先后为官于此,留下名臣贤相、文人雅士的美名。有鉴于此,今日的松林书院当以地域文化的研究介绍为基点,然后引申到古今中外的哲学、历史、宗教的诠释与解读,让莘莘学子既奠基于斯地斯文,又塑成博大宽广的胸怀。

秉古城松风,办现代书院。是所愿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