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萍经济文选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省(区)际经济关系现状分析与发展战略理论基础[1]

一 我国省(区)际经济关系发展现状

(一)省(区)际经济关系是区域经济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省(区)际经济关系是指以省为区域的区际经济关系,是各省区之间经济联系的范围、频率、强度和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特定的区际经济关系,这种省(区)际经济关系是区域经济的一个特殊的组成部分。区域经济就广义而言,是指一定地域空间的经济活动,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着的多层次空间系统,是各个地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总和,是各个地区国民经济整体和社会再生产全过程(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的总称。由于区域具有不同的类型,相应的区域经济也可划分为若干类型。

按照区域的内容结构,可以划分为自然区域、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三种基本类型。自然区域是按照全国地理、气候、水分、地貌等划分的。如按地貌和流域来划分,有山丘地区、平原地区、高原地区、长江流域、黄河流域、珠江流域等,相应地就有不同类型和地域的山区经济、湖区经济、流域经济。行政区域通常是以一省或数省来表示,它有明确的地域,是国家组织各种活动,管理共同事务的基本形式和地域单元。按照行政隶属关系,我国的行政区域分为五个层次:一是省、市、自治区;二是地区、自治州、省辖市;三是县、自治县和县级市;四是乡镇;五是村。相应地就有不同类型和地域的省域经济、市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经济区域则是以生产专业化协作为基础,以商品经济的联系为纽带,以大、中经济中心城市为依托形成的区域,它没有非常明确的地域,可以是指一个省区之内的某部分,也可以是指几个省的若干部分经济活动的联结。相应地也就形成多层次的经济区域经济,如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以山西为中心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产业密集区以及南京、武汉、辽宁中部城市经济协作区等。可见,省域经济与自然区域经济、经济区域经济,既有一致性,又有差异性;既有相重合的部分,又有相错位的部分。它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区域内不仅有农业,而且有着门类繁多的各种工业部门、企业、有着与工农业发展相适应的第三产业,如商业流通、金融信贷、邮电交通、科技开发以及城镇建设等。因此,就省域经济的空间存在来说,它是区域性的经济,是存在于某个区域内的国民经济。但其地域范围是以行政区划分界线的,就行政区这个方面说,它又是国民经济管理的基本地域单元,是国家经济调控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层次。它不仅具有一系列规划、组织、协调、管理经济的职能和机构,而且有相应的上层建筑。所以,省际经济关系是在地方政府控制和干预下的区际关系,它既是不同省区之间经济发展互补性的客观要求,又受地方政府行为制约。

(二)省(区)际经济关系发展现状简析

在传统的高度集权的指令型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央政府是资源配置的唯一主体,人财物区际的流动主要是通过计划调拨来实现的,省区经济基本上是一个纵向循环的封闭系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开放的扩大,产品半产品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转变,中央政府单一性经济决策向中央、地方、企业多元决策转变。在长期的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计划分配,纵向调拨的旧秩序和相互封锁、自成体系的地区经济格局打破了,省区经济与省际横向经济联合相结合,省际经济联合与国际经济合作相结合,省际的区域合作得到蓬勃发展。仅“七五”期间,全国完成经济技术协作项目43万多个,新增产值2125亿元,利税329亿元。1992年与1991年相比,协作项目又增长了12%,产值增长了29%,利润增长了24%,已初步形成不同形式、规模不等、各具特色的经济协作区100个,其中跨省区的有60个,如东北和内蒙古结合的东北区,西南四省区一市组织的黄河上游沿岸经济区,长江沿岸中心城市经济协调会等。截至1989年底,已组成了各种形式的跨区企业集团1600个。实践证明,跨区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的发展,对于打破条块分割的僵化体制,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和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整体效益的提高,发挥了重大的作用。同时,使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相互取长补短,既发挥了经济发达地区的先导作用,带动不发达地区的资源开发和经济增长,又为发达地区产业的扩散和高技术产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目前我国省(区)际还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在经济关系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摩擦。第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都有较快的增长,但在共同增长的同时,东部与中西部特别是与西部的经济差距有扩大的趋势。国民收入按人均计算,1978年东西部的绝对差距为206元,1988年扩大到514元。同期内东部地区占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55%上升到59%,中、西部地区的产值比重则分别由30%和15%下降为28%和13%。这种以农业、能源、原材料等基础产业为主的中、西部地区的相对滞后增长,加剧了资源供给的紧张状况,使国民经济结构性矛盾日益激化。第二,区际贸易摩擦和竞争加剧。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经济,市场竞争机制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素质,有利于区域经济要素的重组和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但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竞争,应当是适度和有序的,以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区域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为基本前提。那种不择手段、无序的过渡性竞争,只会激化区际的贸易摩擦和利益冲突,起消极的破坏性作用。从前段省际竞争来看,普遍存在着过渡性的竞争,如省区间争夺稀缺资源的种种“大战”;在外贸工作中的各种互相压价(主要指出口)或抬价(主要指进口),致使外商从中获利,我方受损,“肥水流入外人田”等。第三,省际互相封锁形成非贸易的区域壁垒。有些地方政府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用行政干预阻止本地原材料、物资、资金、人才等的流出,阻止外地商品销入,使省区间产业要素的流动受阻,造成我国一般加工工业、主要耐用消费品工业的区域趋同。从1987年的各地区工业部门结构来看,除矿产资源区外,几乎所有的省区都以纺织、机械、食品、化工这四大部门为工业主体,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复印机等“热点产品”各省区齐头并进,生产建设中重复引进、重复布局现象十分严重。它不仅削弱了区域分工,导致区域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的不合理,加剧了我国加工工业与基础产业的矛盾,而且大大削弱了规模经济,造成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下降和人、财、物的严重浪费。

我国省(区)际经济交往中出现的种种矛盾,是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前进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需要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总结经验,肯定成绩,纠正偏向,逐步加以解决。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追求,由于计划、财政、投资、外贸等方面一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宏观经济管理由过去的中央高度集中逐步向中央、地方分权转变,确立了地区独立的经济利益,扩大了地方的权限。这样,一方面增加了区域的经济活力、刺激了区域经济的增长;另一方面,产生了追求地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倾向,特别是财政包干后,财政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地区经济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因而财政收入最大化就成为地方政府追求的主要目标。为此,竞相发展利润大、附加值高的加工工业,对资源特别是短缺资源采取行政性垄断,对在区际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企业采取保护性措施,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国家与省区、省区与省区之间的利益摩擦,从而出现了阻碍商品经济发展、阻碍市场发育的现象,如相互封锁、地区垄断、市场分割等。二是区域倾斜政策过度。为了加快地区经济的发展,充分发挥地区的比较优势,合理调整地区经济布局,在对于农业、能源、交通和原材料等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实行适度的产业倾斜政策的同时,也需要对那些经济、区位条件较好,对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换影响较大的地区实行倾斜政策,使之真正成为经济的增长极。但是,这种倾斜必须适度,如果倾斜过度,不但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1979年以来,我国实施的包括计划、建设项目审批权限、税务、外汇留成和使用、外贸、价格、信贷等一系列向沿海地区倾斜的政策,有力地促进了沿海地区对外开放带的形成和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但由于政策倾斜的面过宽,梯度差过大,抑制了内地省区优势的发挥,导致区际比较收益差距的扩大和区际贸易战的发生。同时,在实施区域优先增长政策,支持沿海地区发展的同时,缺乏必要的具有较强约束力的先决条件,也就是说权利和义务对等,在享受优惠政策的同时也应履行必要的义务。三是价格体系扭曲。长期以来我国的资源产品与加工工业产品的比价不合理。即能源、农矿产品的价格偏低,加工工业产品的价格偏高,在加工工业中初级产品与深加工的产品的价差则更大。由于在资源丰富的中、西部省区以资源产业和初级加工工业为主,在东部沿海省区则以轻纺工业和制造业为主,在我国产品的区际交换中,每年通过中、西部向东部大量输出能源、原材料、初级产品,又由东部返回价高的制成品。随着改革的深入,特别是财政体制的变化,各省区企业的效益如何,直接关系到本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活环境的改善;加工工业在中、西部省区出现了超越性、跳跃式的发展,“双重利润”追求成为不同地带省区的共同经济行为,这就不可避免导致争夺资源产品的区际贸易战,出现了市场封锁和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的现象。

(三)省(区)际经济关系的宏观性和战略性

省际经济关系的现状说明,省区间的经济关系既具有区域经济的中观性,又具有国民经济整体的宏观性。

首先,全国生产力和经济结构的合理布局,必须落实到地区空间,建立在地区经济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只有各个地区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的优势,人才、资金、技术的优势和区位优势,形成优势互补合理分工和相互协作的地区经济结构,才可能建立起合理、高效宏观平衡的产业结构体系。如果各个省区都采取自求平衡的经济发展战略,追求自成体系、自给自足,势必导致宏观产业结构状况的恶化,加剧国民经济中的结构性矛盾,降低产业结构的整体效益。

其次,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民经济的运行是以计划为指导,市场为载体,纵横结合、横向为主的运动和循环,区际各种生产要素交换和流动的网络,则是宏观经济循环的渠道和脉络。如果区际的商品交换受阻或中断,经济资源不能在区际流动和优化配置,各省区的比较优势就不能发挥,宏观经济的循环就会被肢解,处于一种分块运行的状态,从而导致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下降,宏观经济运行无序。

最后,省域经济相对于辖区的市、县域经济也是一个全局,其整体性发展的根据在于其内部经济的活力,而发展的条件则取决于外部同其他区域以至国外经济联系的广度频率和质量。如实行地方保护性的区域发展政策,看起来似乎得利,实则由于缺乏同区外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交流,不同地区之间不能互补,既不能扬长,也不能避短,甚至抑长扬短,只能使本区经济的发展处于低效落后,甚至停滞状态,使区内企业失去活力和竞争能力。

可见,正确处理省区之间的经济关系,充分发展省际经济交往,规范省区之间的经济交易法则,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的战略问题。

从国家来说需要有一个统筹谋划、全局性的科学指导;从省区经济发展来说要立足本省,但必须面向全国,面向世界,着眼长远,科学制定发展省际特别是同周边省区间经济关系的开放型战略。

二 省(区)际经济关系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

(一)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规律

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制定省(区)际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基础。社会分工的发展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的表现,分工协作效应的扩大又能产生新的生产力。马克思曾指出:“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最明显地表现在该民族分工的发展程度上,任何新的生产力,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因为它不仅仅是现有生产力的量的增加(例如开垦新的土地)。”[2]

在人类历史上,社会劳动分工的演变经历了自然分工阶段、部门分工阶段和地域分工阶段。自然分工是人类劳动分工的第一阶段。自然分工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原始人类主要根据性别、年龄和劳动的自然条件进行劳动分工,故称为自然分工。部门分工是人类劳动分工的第二阶段,它的主要特征是历史上的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农业和畜牧业的分离,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商业从生产劳动部门分离出来。这三次社会大分工,使社会劳动分布在几个主要的经济部门中,因而称为部门分工。劳动分工的第三阶段是地域分工,这种分工是以地域为基础的,是一个地区相对于另一个地区而言的劳动分工,其基本特征是“各个地区专门生产某种产品,有时是某一类产品甚至是产品的某一部分”[3]。劳动地域分工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适应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发展要求的产物。在封建社会里,商品经济虽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社会经济基本上是由众多的单一的经济单位,如小农、自由农或依附农业和城市手工业所组成。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长期处于统治地位。这种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经济,在各个地区之间形成了相互孤立和封闭的系统,缺乏内在的经济联系,因而严重地阻碍社会生产地域分工的发展。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的出现,在个体生产旁边出现了社会化的生产,促进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各个生产部门逐渐互相独立,各自生产商品形式的特种产品并同其他一切生产部门进行交换。由于客观上存在着自然、资源和技术条件等方面所造成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条件的差异,各个区域依据本地区的特点选择适当的生产部门,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生产,并互为市场,这样部门分工和地域分工就密切联系在一起,构成了错综复杂的地区经济体系。这种不同地区间的专门化、专业化分工,就是劳动地域分工。马克思指出:工场手工业的发展,使“同一个生产部门,根据其原料的不同,根据同一种原料可能具有的不同形式,而分成不同的有时是崭新的工场手工业”。这样,“把一定生产部门固定在国家一定地区的地域分工,由于利用各种特点的工场手工业生产的出现,获得了新的推动力”[4]。列宁在《俄国资本主义发展》一书中也曾指出:“地域的分工并不是我国工业的特点,而是工场手工业(包括俄国和其他国家)的特点;小手工业没有造成这样广大的地区,而工厂却破坏了这种地区的闭塞性,促使作坊和大批工人迁移到别的地方,工场手工业不仅造成了广阔的地区,而且在这些地区内实行了专业化(按商品的分工)”。[5]

特别是产业革命后机器大工业代替工场手工业,一些全新的生产部门,一些新的劳动领域,或者直接在机器生产的基础上,或者在与机器生产相适应的一般工业变革的基础上形成起来。这些新的生产部门和劳动领域的出现,有力地促进了经济领域以至社会其他领域的专业化、专门化和分工的扩大,冲破了种种地域封界,不断地加深地域间的经济联系。任何地区的生产专门化都存在于本地域之内,但它的形成和发展却以同其他地区间的能量、物质的交换为条件,也就是依赖于区际之间的经济联系、协作与联合,生产越是社会化,这种相互依赖性就越强,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趋势和要求。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第一,社会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发展的高级形式,它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又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技术进步是地域分工的推动力;第二,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使地域分工成为各国经济的特点,产业革命进一步扩展地域分工的范围,地域生产专业化和分工协作的发展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三,地域分工是在广阔的区域按商品实行生产的专门化,商品经济的发展是劳动地域分工广泛、深入发展的重要条件。

我国是一个地域辽阔,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条件地域差异显著的国家。不同区际的经济关系,既是区域经济的组成部分,也是跨区域的宏观经济活动。从国家的宏观经济角度看,按照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和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处理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就是要从国民经济的整体性出发,加强对地区经济和布局的科学统一规划和引导,合理布局重大的工业项目、农业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其他建设项目,进行生产力地区的合理布局和生产要素的地域优化组合。

依据社会劳动地域分工的理论,制定省(区)际经济关系发展战略,必须着眼于专业化协作与分工,在国家计划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比较优势,包括自然资源优势、资金和人才优势、技术优势以及区位优势,按照获取最佳的比较收益的原则,选择和发展本区专门化的主导产业,而省区的生产专门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省区之间的协作联合相并存,“分”与“合”是相辅相成的。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不同地区间的专业化协作,通过各地区间禀赋不同的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就能取得宏观的分工效应,实现经济资源地域间的合理配置。

(二)社会主义市场的理论和价值规律

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这一论断,是制定省区经济发展战略的基础。过去长时期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认为社会主义只能是计划经济。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根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经验,做出了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论断,这是理论上的一个重要突破。这一理论的确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的改革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它没有明确揭示在经济运行或资源配置中计划和市场谁是基础性的机制,在发挥市场作用时,还受到市场经济等资本主义这一传统观念的束缚,影响了改革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这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使我们在认识、理论上有了一个新的重大突破。

其实,商品与市场是不能分割的,市场经济是生产社会化、商品化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存在和运行的形态,因而承认社会主义经济是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商品经济,也就必须承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而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恩格斯曾经指出:“劳动和劳动根据平等估价的原则相交换,这句话如果是有意义的话,那么就是说,等量社会劳动的产品可以相互交换,就是说,价值规律正是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6]在有商品和商品存在的地方,也就必然有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省(区)际经济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质上就是按照社会分工发展的商品交换关系、市场关系。发展省(区)际经济关系的最终目的,是要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横向运行的客观要求,在平等权利的基础上,遵循等价原则,加强省(区)际的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推动地域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各省区的比较优势,以加速地区经济的发展和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长期以来,由于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自然经济思想严重,习惯于封闭式的经营,在管理体制上产品经济模式造成条块分割,阻隔了省区间的横向经济联系,各个地区都是封闭型的自成体系,造成经济的低效益和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正确处理和发展省际的经济关系,必须从根本上转变战略思想,将其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础上。

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制定省(区)际间的经济发展战略,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必须打破地区垄断和分割,把省区之间封闭、半封闭的市场变为开放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一个省区进行自身资源的合理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仅要以满足本省区的市场需求为出发点,预测本省区的市场变动趋势,而且要以满足其他相关省区的市场需要为目标,预测全国大市场供求变动的趋势,掌握其规律和特点,善于利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发展本省区的商品经济,增强地区经济的活力和在国内外大市场上的竞争与应变能力。

第二,必须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坚持等价交换原则。省区经济既是统一的国民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又各有其自身区域发展的特殊利益。因此,省(区)际经济关系是在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商品流通关系,各省有权按照自身的利益处理它们相互之间的协作和经济交往。只有贯彻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建立在价值规律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才能使省区间的经济联系得以顺利进行和健康发展,求得共同富裕和繁荣。

第三,省区之间必须实行全方位的相互开放。市场经济的运行,是以城市为中心,以交通要道等要素为依托而展开的,是横向的经济运动。因此制定省(区)际经济发展战略,必须强调对外开放,要根据市场经济的自然联系和运行规律,相互发展生产的和销售的、行业内部的和跨行业的、运输的和通信的、金融信息和科技教育的等多形式、多渠道的协作联系,相互实行全方位的开放,使技术、资金、产品、资源、人才等突破地区、部门和所有制的界限,实行合理的流动和形成网络,从而在不断扩大相互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发挥特色的基础上,把分散的优势转化为群体的综合的优势。

(三)社会再生产空间平衡理论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

社会的生产过程,作为一个连续不断更新的过程来考察,同时就是一个再生产过程。马克思指出:“不管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怎样,它必须是连续不断的,或者说,必须周而复始地经过同样一些阶段。一个社会不能停止消费,同样,它也不能停止生产。”[7]他又指出:“要想得到和各种不同的需要量相适应的产品量,就要付出各种不同的和一定数量的社会总劳动量。这种按一定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绝不可能被社会生产的一定形式取消。而可能改变的只是它的表现形式。这是不言而喻的。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8]这就是说,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最一般的属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而社会再生产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之间及其各环节的内部,都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依存关系,即比例关系,只有不断地实现了这种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周而复始地进行。

根据马克思关于社会再生产的原理,社会总产品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社会生产也划分为第一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和第二部类生活资料生产,两大部类之间保持协调的比例关系,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在我国现阶段,农业产品和轻工业产品,主要是用于生活消费,基本上属于第二部类;重工业产品,主要是用于生产消费,基本上属于第一部类。尽管两大部类的分类和农轻重的分类是有所不同的,但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基本上可以反映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两大部类的比例关系大体上是通过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来实现的。具体来说,农业内部还有农、林、牧、副、渔五业的比例,工业内部的原材料与加工工业的比例关系,能源、交通、通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制约作用,它的发展,必须同工农业生产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保持适当的比例,并处于“先行”的地位。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相适应,并应放在突出的战略地位。从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上说,又可分为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等等。社会生产的两大部类,以及其具体化的各个产业部门所生产出来的各种产品,只有通过相互交换,在实物上得到替换,在价值上得到补偿,也就是说只有实现了各个部门之间和产业之间的实物平衡和价值平衡,社会再生产才能顺利进行。

但是,只有部门之间的平衡是不够的。马克思指出,空间是“一切生产和一切人类活动的一个要素”。劳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也就是在一定区域中进行的。各个产业部门、行业、企业的布局最终要落实到各个区域。因此,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都要落实到地区,国民经济本身就是由各个部门和地区分工协作组成的有机整体。各个部门和地区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关系。事实上,任何一个区域也都有适宜与不适宜的部门,部门选择地区,地区也同样选择部门,部门比例最终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部门比例的平衡要靠地区比例的平衡,地区间比例的平衡又要通过部门比例平衡来表现。两者比例不协调,地区再生产就难以顺利进行。社会再生产如果出现了价值不平衡和实物不平衡,比较容易调整,如果因为空间布局不合理,造成部门比例与地区比例失调而导致地区经济结构不合理,在短期内是很难改变的,因而空间结构是否合理,是否协调,是社会再生产能否顺利实现的重要条件。合理的空间结构能够促进社会再生产的实现,空间结构和空间比例不合理则会阻碍社会再生产的实现。

社会再生产要求空间结构的相对平衡,但就地区经济来说,由于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区位条件的差异,它们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不可能是平衡的。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更是如此。事实上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优势和劣势,也都有适宜于和不适宜于自己发展的产业和产品。不平衡是地区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社会再生产在整体空间上的结构平衡,每一个地区的产需平衡,只有通过区际的商品交换,在充分发挥各个地区的比较优势,在长短互补的基础上实现。

依据社会生产空间平衡的理论和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制定省(区)际经济发展战略,首先,要处理好部门和地区的布局关系。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省区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都要通过相应的布局体现在具体的地表空间,因而它是地区布局的内容。而地区布局总是体现在具体的产业部门,因而它是部门布局存在的基础,在处理部门和地区的关系上,应该反对那种把部门和地区割裂开来,不顾各个地区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条件的差异与特点,实行“一刀切”、一个模式的做法,而是应该坚持根据各个省区的自然、经济、技术、区位等条件,因地制宜地确立各个地区发展重点产业和专业化生产部门,实行产业倾斜与区域倾斜相结合的产业政策和专业化生产部门,使各个省区都能够施展地方特点,在相互扬长补短的基础上,使地区布局和部门布局得到适当结合,使省区之间有一个合理的地域分工。其次,要把国民经济的总体战略与地区的特点结合起来,处理好省区经济结构与整体经济结构的关系。各省区经济都有自己区域的特殊性,并拥有一定的自我发展的条件和能力。同时省区经济又是统一国民经济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分担着整体发展中的某种职能。要为整体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因此,各个省区都应在国民经济全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根据比较利益原则,正确选择自己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从而建立起既能够体现各自经济特点和发挥各自优势、具有不同特色的地区经济结构,又使各个省区经济发展的方向符合全国总体发展战略的基本要求,有利于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使国民经济统一性与发挥地区特色适当地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在合理的地区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形成全国最优的经济结构,在地区经济专业化和协作化的基础上达到综合平衡,实现国民经济的高效、高速的良性循环。再次,要使不同省区特别是毗邻省区的布局和规划相协调。相邻省区之间山水相连,客观上自然、经济和社会交往的联系较密切,经济交往的运输成本较低。因此,在考虑本省区经济发展布局、发展战略时,必须考虑邻省区的布局状况、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趋势,做到相互适应、相互衔接,并形成若干个开放型一体化经济区域,从而既避免相互间的过度竞争,又更好地实现地区间的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促进产业结构的现代化。


[1] 原载《省际经济关系发展战略研究》,知识出版社,1993。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4页。

[3] 《列宁全集》第3卷,第389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3页。

[5] 《列宁全集》第3卷,第389~390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51页。

[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2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6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