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与协调:我国研究生教育之区域结构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研究意义

本书源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袁本涛教授主持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我国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问题研究”之子课题“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分布特征及其与省域社会积极发展的协同性分析”。一方面,本书对“什么是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这一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丰富研究生教育理论;另一方面,本书对当前区域结构现状的表征、存在问题的分析以及提出的相关调整建议可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1.2.1 有助于丰富研究生教育理论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研究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成果远多于讨论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成果。可以说作为高等教育的高级阶段,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研究镶嵌在高等教育区域结构的研究内。换而言之,也就是在区域结构问题的研究上,研究生教育领域可能尚未从高等教育领域中分离。因此,本书可推动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探索,从而丰富研究生教育理论。

另一方面,“什么是合理的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是一个亟须厘清的理论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合理”进行辨析,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从价值取向上看,公平取向的“合理结构”和效率取向的“合理结构”很可能大相径庭;从教育层次看,硕士层次的“合理结构”和博士层次的“合理结构”很可能有所出入。或许,不存在一个类似于“普适价值”的“合理结构”;或许,“合理结构”存在一些普适的特征。总而言之,我们对“合理结构”的讨论将丰富研究生教育理论。

1.2.2 有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

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调整政策的制定有一个潜在的预设:通过政策的顺利实施,能够使区域结构趋于合理。换而言之,促进区域结构的合理化是区域结构调整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但什么是“合理的区域结构”?这虽是一个理论问题,但严重影响着研究生教育的实践。从理论上回答“合理结构应该是什么样”也就是对实然的区域结构调整提供了行动的指向。

另一方面,要调整区域结构,首先需要摸清区域结构的现状、特征以及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些均是本书将涉及的问题。首先,本书通过搜集各级各类学位点、在校研究生、高校教师、各类研究平台等研究生教育领域的数据,对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现状进行表征。其次,在获得各区域翔实的研究生教育信息后,将其与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进行比较,以考察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外部协调性特征。同时,本书将通过人才培养与就业这一角度对研究生教育区域功能的发挥状况进行衡量,判断研究生教育的区域结构是否能够对区域人才的需求提供支持。这些工作对于我国研究生教育区域结构的调整和政策制定均有着一定的参考价值。

1.2.3 有助于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

按照教育发展的内部和外部规律,教育发展必须同时处理好内部各构成要素的关系以及与外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研究生教育亦是如此,在发展过程中必须使内部各构成要素相协调,必须与整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合理的布局能够使研究生教育遵循教育规律健康发展。一方面,合理的区域结构能够使各地区间研究生教育发展相协调,使各地区的相关群体都享有平等的研究生教育机会,提高各地区人口质量;另一方面,合理的区域结构有助于实现研究生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提高研究生教育的投入与产出效益;此外,合理的区域结构还有助于研究生教育满足我国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专门人才的需要,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因此,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合理的区域结构进行探索,有助于区域结构的优化,从而促进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