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节 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与总结
我们的研究主要定焦于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结果及其影响因素,主要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当代中国大学生形成了中等水平的政治定向。不管是大学生对国家、政党、政府,还是政治制度的认同程度都处于中等或中等略微偏上的水平,其中国家认同得分最高,为72分,政府认同得分最低,为54分。从性质来看,当代大学生在长期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建立起了对政治系统积极的政治定向,但是从政治认同的程度来看,认同水平还不高,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这一实际测量到的得分水平证明一些人提到的中国民众政治认同处于危机状态这一说法是不成立的,但是也与一些研究者认为的“大学生对中国政治制度认同感强烈”(罗章、张俊伟,2009;孙留华,任园,2010)这一乐观的预期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唐文方在1999年对中国六大城市的民意调查中发现,城市居民对政治体制支持度较高且对政治的合法性和支持度都较高,并认为中国当前既不是危机四伏也不是国泰民安(唐文方,2008)。这一结论尽管来自对城市居民的调查,但与本研究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结果也是不谋而合的。
第二,当代中国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果表现为以下特点:对政治系统的理性情感认同高,感性情感认同低;内容合法性认同高,形式合理性认同低;政治认同程度较高,而政治参与程度很低。从情感层面来看,大学生的认同情感呈现批判性与建设性的特点,与盲目感性地无条件拥护政治系统不同,他们持更为理性的态度为政治系统的健康发展而思考,会因为“爱”而提出批判性的意见;从认知评价的层面来看,大学生对我国政治的正义性、公平性、民主性给予肯定,但是对于政治权力实际运行中形式上的合理性与程序中的规范性评价很低,最终拉低了他们政治认同的总分;从思想与行为的关系来看,大学生虽然持积极的政治定向,但他们不管是对于网上还是网下的政治参与的意愿与实际行为都非常低,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全球化背景下,当代大学生政治认同体现出了开放性、包容性与接纳性。在“爱国”与“爱世界”的关系中,当代大学生因为持现代式的对国家的爱而对世界增加了包容度,二者可以在大学生的政治情感中和谐共存。对于中西两类政治制度,虽然大学生更倾向于中国的政治制度,但他们对二者的评价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此消彼长的对立关系,而是一种和谐共生、相互促进的包容关系。在大学生看来,两类政治制度之间应该是一种相互学习、相互吸引的关系,并不会因为肯定一方而完全否定另一方。
第四,大学生政治社会化是社会化机构外在的政治教育与个体内在的政治认知图式相互建构的结果,个体政治认知图式起到了最关键作用。家庭、学校、媒体是影响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过程与结果的最重要的社会化机构,家庭方面的因素包括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家庭政治态度等,学校方面的因素包括高中时期的政治教育、大学时期的政治教育等(研究结果表明,高中时期的政治教育对大学生产生了更为基础、更强烈的政治影响,而大学“两课”政治教育的影响作用并不明显),媒体方面的因素包括媒体报道的客观性以及大学生接触媒体的类型等。这些外在的因素在试图影响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同时,也受到了大学生内在政治认知图式的重新建构。大学生内在的政治认知图式包括他们对政治系统以及政治文化的态度、政治效能感、政治兴趣、政治价值观、政治感受、政治信任、政治期望等诸多因素。在评价政治系统时,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政治价值观建立起来的政治期望同实际的政治感受进行对比,最后根据对比的差距形成政治认同。社会化机构的外在教育需要通过大学生的政治认知图式为中介最终影响到他们的政治定向,而政治认知图式这一中介变量对大学生政治定向的影响作用要远远大于外在机构的政治影响。
二 讨论与创新
本研究结果启示我们,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既不能过于悲观也不可盲目乐观,其认同程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相比于其他教育途径,大学阶段的政治教育还需进一步加强与创新;针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结构与特点,今后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重点开展参与式教育,正确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政治价值观、批判性思维、政治兴趣等政治认知图式;要加强大学生政治参与能力与效能感的培育,促进大学生政治人格的和谐发展。
与其他研究相比,我们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创新。首先,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果进行了较为完整和全面的操作化。我们将政治社会化的结果分为政治定向与政治参与两大部分,对政治定向又具体分为国家、政党、政府和政治制度认同四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具体进行了操作化。所有量表都充分参考与借鉴了国外相关的优秀量表,并结合中国实情进行了本土化,最后又根据试测数据与实测数据对量表进行了探索性与结构分析,进一步优化了量表的结构与指标。这些量表的开发为较完整地呈现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验证性的结果提供了依据与保证。其次,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大学生中西政治态度之间的关系。我们不仅研究大学生对中国的政治认同,还比较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他们中西政治认同的关系,以及“爱国”与“爱世界”的关系。这一角度的探索积极地回应了时代的要求,扩展与丰富了我国政治社会化的研究。最后,运用系统——个体互构论的研究模式,全面、辩证地研究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结果的影响因素。我们既研究了社会化机构对大学生政治认同的直接影响,也以大学生为社会化主体深度探索他们内在政治认知图式参与建构的作用与路径,并比较了各种因素的作用大小,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了具有针对性的参考依据。另外,在研究方法上,我们也拓展与深化了实证数据的分析方法,运用SPSS 18.0与AMOS 18.0对数据进行一系列初级与高级的分析,为研究结论的科学性提供了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