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部分 “宏观经济与价格改革”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评论
进口政策的战略调整:外部经济平衡的关键
冯雷[1]
三位主讲人的发言给了我们很深的印象与对这一问题的切实感受。他们三位多多少少都涉及了当今中国经济或者说全球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就是“平衡”,或者说再平衡、新的平衡,希望这个词能够成为2010年或新的一年中的流行语,至少可以在经济学的理论探讨中成为流行语。斯威特拉娜·格林金娜教授对中国经济发展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涉及中国经济调整以及中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其中包括经济发展与对外贸易的不平衡问题,可持续发展的风险、机遇及挑战等问题。无论是今天大会的主题还是从研究领域的视角,我都赞同这样一种说法: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平衡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想就这个问题着重谈一些看法。
大家都知道中国在过去的近20年中在货物贸易领域形成了一个规模巨大的贸易顺差,尤其是对美国和欧盟保持了连续的贸易顺差,这造成中国对外贸易方面的紧张关系,并引发了一系列包括人民币汇率在内的问题。关于货物贸易顺差的解决思路已经有了很多的探讨,其中无非是三种方式:第一种是把中国的出口减下来,第二种是把中国的进口加上去,第三种是在两个方面同时着力解决这个问题。其中,较为积极的思路是推动中国进口的更快增长,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是以出口为导向来拉动经济增长的,这种模式尽管有它的弱点,但是不可能在短期内把出口大幅度地削减下来,如果这样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发展都是不利的。
中国长期以来有这样的思路,或者叫做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战略,即要利用国内与国际两个市场和国内与国际两种资源。从进口和出口、两个市场和两个资源的联系来看,出口是利用国内资源,制造产品销售到国际市场上去,一般来说,出口的发展需要国内资源和国际市场的支撑;而进口则相反,是由其他国家利用它们的资源来生产产品,进口的发展需要国际资源和国内市场的支撑。我们在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市场方面出口做得比较好,而且将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国家的出口利用了国内的优势资源,如劳动力成本优势,与中国并不充裕的自然资源和能源。当然,在加工贸易方式下我国的出口也利用了一定的国际资源,如从国际市场来料或进料并通过进一步的加工,再返销到国际市场,这方面也还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中国现在已经是出口大国或者说是贸易大国,中国要从贸易大国走向贸易强国,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国际资源来发展本国经济,就很难从一个贸易大国走向一个贸易强国。从利用国内资源和国际资源来发展经济以保持国家的外部平衡来说,利用国内资源相对是比较容易的事情,而利用国际资源的相对难度比较大。说得再深入一点,就是出口可以让一个国家成为一个贸易大国,但只有进口才能够让一个国家成为一个贸易强国。不论是历史还是现代,很多发达国家还有一些新兴国家在这方面的实践都值得我们借鉴。
今天当我们说到宏观经济或者说到价格改革的时候,都需要有一个平衡的发展,尤其是需要一个外部的平衡发展。我想在这个时候中国应该更关注进口政策框架的调整,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进口政策,即最大限度地利用国际资源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寻求这样一个方式来发展中国的经济,寻求它的平衡发展是很重要的问题。进口政策的调整以及对政策思路的探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有待于各个方面的专家和决策者们的深入探讨。
[1] 冯雷,中国社会科学院财政与贸易经济研究所国际贸易与投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