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旨演讲
李扬[1]
当前,物价问题是宏观经济中最复杂的问题之一,涉及经济研究的多个领域。虽然理论界对解决现阶段价格领域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但是没能把价格问题的根源解释清楚。所以,理解价格问题的本质要思考当前物价问题的特殊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有价值的政策建议。为此,需要着重讨论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总需求不足条件下的物价上涨问题。1994年以来,我国总需求不足的特征明显,集中表现在储蓄率居高不下和产能过剩。按照经济学的传统理论,高储蓄率和产能过剩意味着总需求不足,这种条件下难以形成通货膨胀。同时,现阶段还出现农业连年丰收条件下的农产品价格大幅上涨等特殊现象。这些新特点难以运用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来解释,需要理论创新。
第二,拓宽价格问题研究的视野。迄今为止,我们一直把价格问题当作宏观问题来研究。实际上,价格问题包含相对价格和价格总水平两个方面的问题。只是从价格总水平的角度来分析物价问题,而没有从微观层面、结构性的角度来认识价格上涨。这是对价格问题的片面认识,难以对现实问题形成有效的解释。新一届诺贝尔奖授予了三位从微观层面研究宏观问题的英国和美国经济学家,这是经济研究方法发展的一个趋势。微观市场结构的研究包括市场参与者分析、市场组织的分析、交易工具的分析等。应当关注交易中介机构的性质、市场流通渠道、交易结构等问题。可以从微观角度对我国粮食价格问题提出很多有价值的解释,微观视角值得引起重视。
第三,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问题。这是一个传统命题,在现阶段却包含了很多新的内容。在通货膨胀国际传递过程中,决定国际产品价格及其传导的因素已经远远超过供求的因素,还包含金融等新因素。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有赖于国际经济理论的创新。
第四,物价变动的“类金融化”问题。“类金融化”原指财务概念,后引入分析宏观问题和市场问题,指的是一些实体商品中决定其价格的实体供求的关系被渗入了金融因素。如最近国际石油、小麦等大宗商品的价格剧烈波动,以及我国绿豆等小宗商品价格波动等都隐含了“类金融化”问题的影子。对于“类金融化”的问题,既需要监管,也需要保持适度的发展。做到既要保持适度的流动性,又要维护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稳定。这对于金融创新和监管经验较少的我国而言,是巨大的挑战。
第五,进一步深化我国价格改革和物价变动的特殊因素研究。我国生产要素的价格改革没有充分到位,最主要的就是资源价格及广义环境价格改革问题还没有解决。如果资源价格进入市场化的轨道,同时环境的因素被考虑在内,我国价格总水平的走势将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寻求深化价格改革与政府有效监管之间的平衡,如何协调我国价格总水平稳定与利率、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之间的关系,将成为未来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总之,我国经济已经进入非常特殊的新时期,这个时期之所以说它新,就在于中国面临着如“十二五”规划里所说的“依然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另外,新时期也面临很多过去不熟悉、非常复杂的问题,物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对于经济学研究者而言,新时期是一个有挑战性的机遇期,也是充分发挥经济学家作用的特殊时期。在这种条件下,这次会议的召开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希望会议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这次会议以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价格改革为主题,包括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与政策、金融危机后的中国与世界经济、能源资源价格改革的问题与出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与定价权四个前沿议题,希望与会专家就各个议题进行深入讨论,对认识和解决这些复杂问题建言献策。预祝大会圆满成功!
[1] 李扬,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学部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