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渔业转型与渔民转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海洋渔业的发展历程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年鉴统计资料的整理、归纳、总结,可以看出我国渔业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的初步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渔业发展几经起伏,经历了恢复期、徘徊期、停滞期;改革开放后20年的快速发展阶段,渔业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近年来的多元化稳步发展阶段。[15]

(一)改革开放以前的海洋渔业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开展渔业民主改革,建立管理渔业的组织机构,制定发展渔业的方针政策,渔业生产很快恢复并得到初步发展。

1.恢复期

1949—1957年是我国渔业的恢复时期。这一时期渔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水产品总产量逐年递增,水产品人均占有量呈明显上升趋势,1957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346.89万吨,是1949年的6.6倍,年均递增26.6%,水产品人均占有量约5千克;水产养殖从无到有,养殖产量逐年小幅增长,其中淡水养殖发展比较快,养殖面积增幅较大,海水养殖发展缓慢;捕捞渔船有所增加;渔业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仅“一五”时期,国家对水产业基本建设投入的资金就达12478万元,超过原计划投资数41.2%。

2.徘徊期

1958—1965年为渔业生产的徘徊期。主要特点表现为:水产品生产起伏跌宕,养殖、捕捞生产徘徊不前;受许多地方围湖、填塘种粮的影响,养殖面积一度遭受破坏;渔船机械化进程加速,出现了渔机渔具革新的新局面;同期渔业科技发展有了重大突破,例如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技术的成功、海带人工育苗技术及海带养殖南移实验的成功,为以后渔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平均主义影响了渔民的生产积极性,渔业的整体生产力发展缓慢,水产品总产量徘徊不前,1966年水产品总产量为331.83万吨,仅为1957年总产量的97%。

3.停滞期

1966—1976年,渔业生产管理瘫痪,管理机构撤销,管理干部下放,养殖水面荒芜,特别是1966—1970年,水产基本建设停止投资,水产科研教学停滞,加之当时的割“资本主义尾巴”把农民从事渔业生产作为副业行为,限制发展,给渔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水产品事项统购统销也使渔业经济的生机和活力严重不足。1970年水产品总产量仅比1965年增长8%,为358.50万吨。

进入70年代后,渔业生产出现了回升的势头。主要特点如下:一是灯光围网和外海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二是以国资海洋渔业企业为主体的海洋渔业生产基地的建设成就显著。从1971年到1979年,我国投资6.5亿元,先后在烟台、舟山、湛江等地建设了中央直属和地方所属的海洋捕捞企业和拥有50艘以上渔轮的渔业基地(码头及配套设施)、万吨级水产冷库及渔轮修造厂等大中型项目11个,并购置了一批渔轮,初步形成了以17个国营海洋渔业公司为主体的国营海洋捕捞生产基地。三是制冷加工建设取得新成就。至1980年,冷库达到260多个,冷藏容量达到25万吨/日,结冰吨位达8000多吨,制冰量达9000多吨,从而使冷藏容量与海洋捕捞产量的比例,从1969年的1∶37,调整到1∶19,水产品的保险加工迈出了一大步。四是城郊养鱼获得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到1975年,有136个城市实现了城郊养鱼,养鱼水面达到223千公顷,产鱼75万多吨。经过多年的努力,一批精养高产的商品鱼基地得以建成。到1978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536.61万吨,比1970年增长约50倍。但是,总体上讲,改革开放前,我国渔业发展速度缓慢。

(二)改革开放到20世纪末的海洋渔业发展

改革开放后,我国渔业经济经历了一场极为深刻、极其广泛的巨大变革。特别是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放宽政策、加速发展水产业的指示》后,水产品市场全面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群众渔业经营体制实行股份合作制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多年徘徊的局面被一举打破,被旧体制束缚的渔业生产得到了释放,海洋渔业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

1.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水产品总量大幅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10.2%,与改革前20年相比,提高了8个百分点。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后,水产品产量连续14年(1985—1999年)保持高增长率,年均达12.4%,成为世界渔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同时,中国渔业在世界渔业中的地位也随之提升。20余年来,在世界水产品增加的总量中,中国占了50%,中国水产品产量在世界的排位从1978年的第4位逐年前移,从1990年起连续10年居世界首位。

2.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发展道路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渔业的生产结构以捕捞业为主,直至1978年捕捞产量仍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1%。这种以开发天然渔业资源作为增产主要途径的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限制了渔业的发展空间,也导致天然渔业资源日趋衰退,严重制约了渔业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以养殖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得到确立,推动了海、淡水养殖业迅猛发展。20年来,我国丰富的内陆水域、浅海、滩涂和低洼宜渔荒地等资源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利用,水产养殖成为渔业增产的主要领域。这一时期增加的绝对量中61%来自养殖业。到1999年,全国水产养殖面积已达6291千公顷,养殖产量达到2396万吨,占水产品总量的58.13%,我国成为世界主要渔业国家中唯一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国家。同时,养殖品种也向多样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名特优水产品占有较大的比例。

3.水产品市场供给有了根本性改观,全国人均水产品占有率逐年提高

20年来,我国的水产品总量大幅度增加,1999年人均占有量达到32.6千克,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98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用三五年时间解决大中城市“吃鱼难”的奋斗目标,早已如期实现。市场上的水产品不仅数量充足,而且品种繁多、质量较高、价格平稳,成为我国城乡居民“菜篮子”不可缺少的消费品种。渔业的发展,不但改善了人们的食物结构,增强了国民体质,而且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4.渔业成为促进农村经济繁荣的重要产业

渔业劳动者的收入显著增加,渔民通过发展渔业生产率先进入小康。改革开放以来,渔业是农业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为我国渔区、农村劳动力创造了大量就业和增收的机会。1999年,全国渔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加了80多倍,占农林牧渔业的份额从1978年的1.6%提高到1999年的11.6%。从事渔业的劳动力增加了100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48万个就业劳动力。大批渔(农)民通过发展渔业生产,率先摆脱贫困进入小康,生活质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渔业作为我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带动并形成了储藏、加工、运输、销售、渔用饲料等一批产前、产后的相关行业,从业人数大量增加,对推动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5.渔业产业质量有了较大提高,科技含量增加,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生产资料明显改善,大大加快了产业现代化进程

一批水产良种、原种场建设投产;集中连片的精养鱼池、虾池和商品鱼基地得到大规模开发,工厂化养殖已形成规模化生产;水产冷藏保鲜能力大幅度提高;渔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新建和改造的国家一级群众渔港近50个;渔船防灾和补给能力也有较大程度的改善与提高。渔业产业进程加快,一大批生产、加工、运销相配套的水产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年来,水产科研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从中央到地方,从基础、应用、开发到技术推广,已基本形成一支学科门类比较齐全的渔业科技队伍。全国现有县级以上水产科研机构210个,直接从事科研工作者7000多人;初步建成了由国家、省、市、县、乡五级组成的水产技术推广体系,拥有推广机构1.85万个,从业人员4.6万人;29所高、中等水产院校的一大批科技人员也活跃在科研推广第一线。20年来,省部级以上渔业科技成果达700多项。渔业科技的发展,使我国养殖品种构成和质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带动了相关养殖增殖业的兴起,推动了水产养殖业迅速发展,单产大幅提高;渔船改造技术的显著进步,使船上保鲜能力和渔船适航能力显著提高,增强了外海和远洋的开发能力。科技进步使渔业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对加快我国渔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发挥了巨大作用。

6.渔业法制建设成效显著,渔业资源和环境保护得到重视,促进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渔业执法队伍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支专业化的渔业执法队伍已粗具规模,全国现有渔业执法人员3万多人,执法力量和执法水平显著提高。渔业立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以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颁布与实施为标志,我国的渔业进入了加强法制建设及管理的重要历史时期。目前,我国正在执行的渔业法律、法规和法规性文件总计有500多个,全部制定于改革开放后,初步形成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为基础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渔业法律体系,渔业生产管理、水生野生动植物和渔业水域环境保护以及渔业经济活动等各个主要方面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在保护渔业资源,拯救濒危物种,维护渔业生产秩序,保障我国渔业生产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维护了我国海洋权益。

为保护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相继从1995年起在黄渤海、东海、南海实施了伏季休渔制度。伏季休渔使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渔业资源种群结构得到一定改善,渔获数量和质量明显提高,产生了客观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了加大对渔业资源的保护力度,从1999年起,农业部提出海洋捕捞“零增长”目标,向全社会、全世界表明了我国保护渔业资源的决心。我国海洋捕捞产量已出现了15年来的首次下降。

7.我国渔业的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

水产品国际贸易、水产外商投资企业和远洋渔业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已跻身世界水产贸易和远洋渔业大国行列。长期以来,我国渔业始终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渔业在国际领域取得了突破性发展。水产品国际贸易迅速发展,1999年,水产品进出口达265.32万吨,价值44.3亿美元。远洋渔业从零起步,经过15年的艰苦创业,已有1600多艘各种作业类型的远洋渔船分布于世界三大洋和39个国家、地区从事远洋捕捞作业,1999年渔获量达89.9万吨,成为我国境外投资最成功的产业项目之一。水产外资企业作为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一个渠道,到20世纪末已发展到数千家。我国与世界渔业界的合作日益广泛,与6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建立了渔业经济、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合作与交往关系。

在这一阶段,我国渔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国渔业系统的广大干部群众从国情和渔业的实际出发,发挥了巨大的创造性,大胆、全面地推进渔业经济体制改革,调整渔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并积极将世界现代渔业的观念和管理经验引入我国渔业领域。这20年来渔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发展渔业经济必须既坚持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又坚持宏观政策的指导和扶持。渔业引入市场机制,为渔业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体制环境和激励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同时,国家对渔业管理的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但对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扶持并没有削弱。如制定渔业法律法规、确立符合我国渔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扶持措施,对我国渔业发展均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和影响。实践经验证明,发展渔业既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同时也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支持,两者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第二,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建立合理的资源开发与增长模式。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国家从渔业资源的实际出发,对我国渔业发展方向、开发重点进行了重大调整,确立了以养殖为主的发展方针。这一方针把握住了我国渔业发展的大方向,使水产养殖业成为发展重点。其确立为渔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拓展了空间,成为我国农村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领域和我国水产品增产的主要来源。

第三,提高渔业经济效益必须从根本上依靠科技进步。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历程表明,尽快提高我国渔业的产业素质和经济效益,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根本的措施是加快产业的科技进步、提高科技含量。

第四,发展渔业经济必须同时健全和强化渔业法制管理。从世界渔业发展的潮流来看,管理型渔业已成为基本趋势,这是由渔业的产业特点所决定的,渔业现代化本身就包含了管理的现代化和法制化。改革开放以来,在“放开搞活”的时代背景下,提出“依法治渔、以法兴渔”的现代渔业管理思想,这既符合世界渔业的发展潮流,也是我国渔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第五,中国渔业的发展必须在国际化过程中寻找新的机遇。开展国际渔业合作,有利于发挥我国渔船多、劳动力充裕、成本较低的相对优势,通过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国内渔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正是这种观念的重大转变,使我国在不长的时间内步入世界水产品贸易大国和远洋渔业大国的行列。经验证明,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国际化程度是中国渔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经过5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渔业生产和渔业经济状况已经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一阶段具有以下主要特点:一是我国渔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二是渔业的作用和地位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三是渔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仍然是比较效益,但生产经营者追求利润增长的着眼点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四是可持续发展成为时代的要求,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已经形成共识。五是渔业的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渔业发展和世界渔业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关联度越来越强,中国渔业已融入世界渔业的大格局。六是渔业经济管理内容和范围发生了极大变化,渔业管理部门的管理手段和方式也相应变化。

(三)近年来海洋渔业发展状况

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实施,《中日渔业协定》《中韩渔业协定》《中越北部湾渔业协定》的签署生效以及海洋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行,海洋作业渔场明显减少,大批渔船将要从原渔场撤出,渔民面临失业的危险,我国的海洋渔业政策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外部压力。此外,由于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我国海洋渔业生物资源严重衰退,海洋捕捞业的优势逐渐丧失,大批捕捞渔民面临失业压力。迫于双重压力,渔民减船转产的政策随之出台。2003年11月12日,农业部《关于2003—2010年海洋捕捞渔船控制制度实施意见》的出台,标志着中国海洋捕捞渔船船数和功率数从“九五”计划期间的“总量控制”阶段进入了“总量压减”阶段。沿海各地渔民转产转业政策实施近十年来取得了一定效果,我国渔业、渔民、渔村的状况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体现在水产品产量的变化、渔船数量的变化、渔民人口及渔业劳动力数量的变化、渔民家庭收入的变化等各个方面。

1.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重要指标发展情况

第一,渔业总产值。渔业总产值包含在渔业经济总产值当中,是渔业经济总产值中第一产业的部分,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渔业经济所包含的其他方面,如渔业工业、渔业建筑业、渔业流通业、渔业服务业等二、三产业实际上都是依托于第一产业而发展的。因此,渔业产值的发展状况可以代表性地反映渔业产业的发展状况。

如图1-1所示,从1997年到2010年,我国渔业产值不断上升,从15582950.75万元上升到67517986.55万元。而这一时期的渔业产值变化可以划分为以下阶段来看:第一阶段是1997年到2001年,这一阶段渔业产值上升幅度较小,上升速度比较缓慢,仅在1999年到2001年这两年中有稍大幅度提升,其他阶段都比较平稳;第二阶段是2002年到2010年,从2003年开始,渔业产值大幅度提升,这一年的增长幅度超过了之前5年的增长幅度的总和,可见增长速度之快,而后的几年都以稳定的速度大幅提升。

图1-1 1997—2010年渔业产值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0—2010年)。

海洋渔业产值是渔业产值的一部分,其中主要包括海水养殖、海洋捕捞两大部分。图1-2反映了2003—2010年我国海洋渔业产值的变化情况。从总体上看也呈现上升趋势,对比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两部分可以看出其变化的特点:海水养殖产值上升的幅度要高于海洋捕捞上升的幅度。在2005年以前,海洋捕捞产值大于海水养殖产值;2005年,海水养殖产值首次超过海洋捕捞产值,并且在此之后一直高于海洋捕捞产值,且二者差距逐年扩大。

图1-2 2003—2010年海洋渔业产值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0—2010年)。

第二,水产品产量。总的来看,海洋水产品产量的变化呈以下特点:海洋捕捞水产品产量在1999年后逐年缓慢下降后持平,近几年基本保持零增长与负增长;海水养殖水产品产量逐年上升(1997年除外),并呈现持续增长趋势;远洋渔业水产品产量在政策实施初期即2003年开始大幅度增长,近三年来逐年减少(见图1-3)。

图1-3 1986—2010年海洋捕捞、海水养殖、远洋渔业产量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年鉴》(2000—2010年)。

以下主要分三个阶段来分析其变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阶段(1986—1996年),海洋捕捞产量、海水养殖产量和远洋渔业产量总体上看呈现逐年大幅度上升的趋势,其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一是随着经济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对于海洋水产的需求量不断上升,进而促进了水产品市场的扩大;二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捕捞技术不断提高,提高了捕捞的生产率。

第二阶段(1997—2003年),海洋捕捞产量和远洋渔业产量基本处于零增长和负增长状态,这一阶段还没有开始实施转产转业政策,因此产量持平或减少并不是转产转业政策所导致的。海洋捕捞产量减少应该是由过量捕捞导致渔业资源开始减少甚至枯竭。而远洋渔业产量持平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远洋捕捞技术在这一阶段并没有较大提高,所以产量没有显著提升;或者是这一行业的利润值并不高,因此有部分远洋捕捞从业者退出了这一行业,从而导致产量下降。

第三阶段(2004—2010年),开始逐步实施渔民转产转业政策,虽然政策文件中的考察指标是减船控船的数量,但是其对产量有着直接影响。从海洋捕捞和海水养殖产量的变化来看,二者在转产转业政策实施以后没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依然是按照原来的走势发展。从远洋渔业产量来看,2003年到2006年这一阶段有一定提升,后又降回到几乎和原来一样的水平。这一变化表明在政策实施之初,由于政策鼓励捕捞渔业向远洋渔业转型,有一批人进入此行业发展,但是经过几年后由于利润太少、技术不足或者其他原因又退出了远洋渔业。而海水养殖产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除了其行业自身发展比较稳定的因素之外,也有转产转业方面的因素,因为由捕捞渔民转为养殖渔民也是转产转业的主要路径之一。

产量变化体现了转产转业的主要方式之一就是从捕捞向养殖转变。这种方式是渔业内部的转化方式,属于转产方式中最便捷、最快速的一种方式,因此各沿海省、市、地区几乎都会采取这种方式。从产量的变化来看,这一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远洋渔业同样作为转产转业的路径之一似乎并没有明显的变化。从总体上看,转产转业并没有给海洋水产品产量带来非常明显的影响。

第三,海洋渔业二、三产业。渔业第二产业是指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主要包括水产品加工、渔用机具制造、渔用饲料、渔用药物、建筑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渔业第三产业是指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主要包括水产流通、水产(仓储)运输、休闲渔业及其他相关产业。本章所指的渔业二、三产业主要涉及海产品加工和休闲渔业。

近年来,我国水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水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加工能力、总产量等均在逐年上升。2009年,我国水产品加工企业已近万个,加工能力为2209万吨,加工总产量为1477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35.61%。从表1-2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水产加工品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越来越大。虽然水产品加工产值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比重也逐年增加,但是整体比重还不高,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2 近年我国水产品加工能力状况

续表

从表1-3中可以看出,在我国海产品加工产品种类中,鱼糜及干腌制品占有很大比重,而罐制品及鱼油制品等需精深加工的海产品比重相当低,这说明我国海产品加工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完善。一些海产品并未得到深加工,这不仅是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不利于我国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海产品加工业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表1-3 中国海产品加工产品的主要种类和产量

总体上看,我国渔业二、三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如表1-4所示)。以2009年为例,水产品加工产值为2026.6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8%。休闲渔业发展势头尤为迅猛,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形势大好、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的社会背景下,集餐饮、休闲、娱乐、旅游为一体的休闲渔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全国各地都在大力发展休闲渔业。这不仅促进了渔业经济的增长,更是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渔民转产转业的难题。

表1-4 渔业二、三产业产值

第四,渔业人口和劳动力。渔业人口并不等同于渔民,渔业人口的范围要大于渔民,但渔民是渔业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渔民转产转业所导致的渔民数量变化对渔业人口的变化有很大影响。本章所说的渔业人口是指“依靠渔业生产和相关活动维持生活的全部人口,包括实际从事渔业生产和相关活动的人口及其赡(抚)养的人口”[16]。渔业从业人员(渔业劳动力)[17]是指“全社会中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从事一定渔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包括渔业专业人员、渔业兼业人员和渔业临时人员”[18]

海洋渔业人口和劳动力数量的变化(见图1-4),概括来说是“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2003年正式开始实施渔民转产转业政策以来,海洋渔业人口逐年大幅度减少,在2006年达到最低值后,2007年开始逐年大幅度上升。渔业人口尤其是海洋渔业人口主要的谋生工具就是渔船,渔船的减少必然会带来大批渔业人口丧失生活来源,从而导致一大批渔业人口被迫转产转业。但是,渔民的就业转移总是双向的。在实行转产转业政策之前,整个海洋渔民群体的总量可以视为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人口离开和进入渔业的过程同时进行。在实施了转产转业的政策之后,渔民数量在短时间内锐减,打破了这一动态平衡,2006年达到最低值,此后,海洋渔业人口开始逐年大幅度上升。

图1-4 2000—2010年海洋渔业人口、劳动力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0—2010年)。

从图1-4可见,海洋渔业劳动力的数量变化有以下特点:2003年开始基本持平,呈现“零增长”趋势;2006年达到最低值;从2007年开始逐渐上升。这与海洋渔业人口的数量变化非常相似。2003年开始的持平与下降主要是由于减船控船政策所导致的劳动力下降。而自2007年开始上升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海洋渔业人口的上升所带动的劳动力数量上升,另一方面则是海洋渔业劳动力的内部构成发生的变化所导致的综合结果。

海洋渔业劳动力主要由海洋渔业专业劳动力和海洋渔业兼业或临时劳动力组成。其中,专业劳动力包括专业捕捞劳动力、专业养殖劳动力和其他专业劳动力。各部分劳动力的变化如图1-5所示。

图1-5 2000—2010年海洋渔业各类型劳动力变化

数据来源:《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00—2010年)。

从海洋渔业劳动力各组成部分的数量变化来看,转产转业政策实施以来,专业捕捞劳动力人数始终高于其他类型的劳动力人数,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专业捕捞和兼业劳动力的数量呈下降趋势,而专业养殖和其他专业劳动力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且上升总量要大于下降总量,所以海洋渔业劳动力的总量在后期呈现上升趋势。从劳动力结构的变化中同样可以看出两个方面特点:一是捕捞劳动力仍旧是渔业劳动力的主要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海洋捕捞业在海洋渔业当中仍占主导地位;二是由捕捞渔业向养殖渔业转变是渔民转产转业最主要的方式。此外,专业劳动力数量的上升和兼业劳动力数量的下降有两种解释。一种情况是原来兼职从事渔业生产的劳动力转而成为专业劳动力,另一种情况是新加入的渔业劳动力大部分直接进入专业渔业生产,而少部分兼职从事渔业生产。以上两种情况,都表明了一个结论:渔业劳动力的总量在上升,尤其体现在其他专业劳动力、专业养殖劳动力方面。

2.当前我国海洋渔业概况

以下是当前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具体情况,所有数据资料均为2010年的统计数据。[19]

第一,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和增加值。按当年价格计算,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2929.48亿元,实现增加值5904.12亿元。其中渔业产值6751.80亿元,实现增加值3790.09亿元;渔业工业和建筑业产值3088.80亿元,实现增加值1121.32亿元;渔业流通和服务业产值3088.88亿元,实现增加值992.71亿元。

渔业产值中,海洋捕捞产值1272.13亿元,实现增加值487.66亿元;海水养殖产值1650.60亿元,实现增加值975.77亿元;淡水捕捞产值313.27亿元,实现增加值186.46亿元;淡水养殖产值3140.34亿元,实现增加值1739.97亿元;水产苗种产值375.46亿元,实现增加值199.22亿元(渔业产值以国家统计局年报数为准)。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渔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重为9.30%。

第二,渔民人均纯收入。据对全国10000户渔民家庭当年收支情况调查数核定,渔民人均纯收入8963元,比上年增加797元,增长9.76%。

第三,水产品产量及人均占有量。全国水产品总产量5373万吨,比上年增长5.02%。其中,养殖产量3828.84万吨,占总产量的71.26%;捕捞产量1544.17万吨,占总产量的28.74%。全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0.06千克,比上年增加1.74千克。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797.53万吨,占总产量的52.07%,同比增长4.32%;淡水产品产量2575.47万吨,占总产量的47.93%,同比增长5.78%。

其中,海水养殖产量1482.30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52.99%,比上年增加77.08万吨,增长5.49%;海洋捕捞(不含远洋)产量1203.59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43.02%,比上年增加24.98万吨,增长2.12%;远洋渔业产量111.64万吨,占海水产品产量的3.99%,比上年增加13.91万吨,增长14.23%。

第四,水产养殖面积。全国水产养殖面积7645.22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62.09千公顷,增长4.97%。其中,海水养殖面积2080.88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27.22%,比上年增加221.57千公顷,增长11.92%;淡水养殖面积5564.34千公顷,占水产养殖总面积的72.78%,比上年增加140.52千公顷,增长2.59%。海水养殖面积中,鱼类养殖面积为78.5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7千公顷,降低5.65%;甲壳类养殖面积310.7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88千公顷,增长2.6%;贝类养殖面积1308.0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54.08千公顷,增长13.35%;藻类养殖面积120.20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6千公顷,增长8.68%。

第五,渔船拥有量。年末渔船总数106.56万艘、总吨位940.82万吨。其中,机动渔船67.52万艘、总吨位880.20万吨、总功率2074.20万千瓦,非机动渔船39.05万艘、总吨位60.62万吨。机动渔船中,生产渔船64.04万艘、总吨位794.55万吨、总功率1894.82万千瓦,海洋渔业机动渔船29.77万艘、总吨位707.12万吨、总功率1562.25万千瓦。生产渔船中,捕捞渔船43.09万艘、总吨位705.58万吨、总功率1551.43万千瓦,养殖渔船20.94万艘、总吨位88.97万吨、总功率243.39万千瓦。海洋渔业机动渔船中,海洋捕捞渔船20.45万艘、总吨位601.09万吨、总功率1304.06万千瓦,分别比上年减少0.24万艘、增加17.23万吨和减少1.77万千瓦。

第六,渔业人口和渔业从业人员。渔业人口2081.03万人,比上年减少3.53万人,降低0.16%。渔业人口中传统渔民为747.04万人,比上年增加1.39万人,增长0.18%。渔业从业人员1389.21万人。

第七,水产品进出口情况。据海关统计,2010年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716.06万吨,总额203.6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78%和26.8%。其中出口量333.88万吨,出口额138.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12.6%和28.9%。进口量382.18万吨,进口额65.3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2.17%和24.16%。贸易顺差72.92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8.52亿美元。水产品出口额继续位居大宗农产品出口首位。

第八,渔业灾情。全年由于渔业灾情造成水产品总量损失170.05万吨,经济损失205.24亿元。其中,受灾养殖面积1335.77千公顷;沉船598艘,经济损失0.87亿元;死亡、失踪和重伤人数242人。

纵观我国海洋渔业的发展历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增养殖业得到迅速发展,部分省市已实现了养殖产量超过捕捞产量的历史性转变。二是远洋渔业规模不断扩大,出口创汇能力明显提高,国际市场进一步拓宽。三是海洋渔业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逐步形成了以渔业为主,一、二、三产业相互渗透、交叉发展的格局。四是海洋渔业的科技含量日益提高,向科技要效益已成为水产业同仁的共识。五是渔政管理的强化为海洋渔业发展提供了优良环境,保障了海洋渔业的稳步快速发展。六是海洋渔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为海洋渔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

黄硕琳、唐议主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贾欣:《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刘晶:《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商品与质量》2011年第4期。

刘立明:《推动我国向世界远洋渔业强国迈进——农业部渔业局全面部署“十二五”远洋渔业发展》,《中国渔业报》2011年第1期。

农业部渔业局监制《201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

潘迎捷编《水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宋立清:《中国渔民转产转业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

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王琳、韩增林:《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第1期。

吴家正、尤建新:《可持续发展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夏章英、颜云榕编著《渔业管理》,海洋出版社,2008。

张继红、方建光、唐启升:《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第3期。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青岛市政府内部资料,2009。


[1]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第2209页。

[2] 夏章英、颜云榕编著《渔业管理》,海洋出版社,2008,第1页。

[3] 潘迎捷编《水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第6页。

[4] 黄硕琳、唐议主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第2页。

[5] 黄硕琳、唐议主编《渔业法规与渔政管理》,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第3页。

[6]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海洋产业发展战略研究》,青岛市政府内部资料,2009,第117页。

[7] 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第12页。

[8] 刘晶:《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商品与质量》2011年第4期。

[9] 王琳、韩增林:《我国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海洋开发与管理》2007年第1期。

[10] 吴家正、尤建新:《可持续发展导论》,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第24页。

[11] 贾欣:《山东省海洋渔业转型的问题与对策》,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第5页。

[12] 张继红、方建光、唐启升:《中国浅海贝藻养殖对海洋碳循环的贡献》,《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第3期。

[13] 刘立明:《推动我国向世界远洋渔业强国迈进——农业部渔业局全面部署“十二五”远洋渔业发展》,《中国渔业报》2011年7月18日。

[14] 宋立清:《中国渔民转产转业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第156—158页。

[15] 这一部分的数据材料以及部分文字材料是由1994年以来的《中国渔业统计汇编》《中国渔业统计四十年》《中国渔业年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等资料整理所得。

[16] 农业部渔业局监制《201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第120页。

[17] 在2000—2007年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此项的统计指标称为“渔业劳动力”,在2008年之后的《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则称为“渔业从业人员”。笔者认为此两项为同一个统计量,因此做统一处理。

[18] 农业部渔业局监制《2010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第120页。

[19] 该部分数据来源于《中国渔业统计年鉴》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