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扫一扫,进入课程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语译
过分地求多求满,以致倾溢,还不如提早就适可而止。刻意营求,以致锋芒太露,必然影响自己,无法长保。金玉满堂,而想永远地拥有,是不可能的。既富且贵,还要骄傲凌人,这是自找灾祸。当我们在功德圆满之时,便应该知道谦退,这才合乎天道的自然。
要义
1.本章先讲知止、挫锐、不贪和不骄的德性。
2.最后归于天道的谦退之理。
知止不骄之理
“持”是持有的意思。本句有两解:一是指持有了,要求更多,如以杯盛水,装得太满,必至溢出,因此不如适可而止。另一是“持”“盈”连言,是指保持其盈满的意思。也就是说把杯子装满了水,希望它不溢出来是不可能的,还不如装得浅一点,使其不盈。
《荀子·宥坐》有段故事说:“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弟子挹水而注之,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孔子喟然而叹曰:‘吁,恶有满而不覆者哉。'”这段话和本句的意思相互发明。这个倾斜的容器,不装水会倾斜,装满了水也会倾覆,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保持它的正直。由这段话来看老子的意思,也就是要我们不可求满。所以本句也引申指不要过分自满的意思。
“揣”字是捶击的意思。孙诒让说:“揣当读为捶。《淮南子·道应训》云:‘大马之捶钩者。’高注云:‘捶,锻击也。'《说文解字》:‘揣,量也。一曰捶之。’盖揣与捶声转字通也。”(《老子札记》)“棁”字,河上公本作“锐”,而王弼的注也作锐解,如“锐之令尖”,所以宜作锐字。
本句是指捶铁成刀,更要使其刀锋锐不可当,则它的锋芒必然不能长保。因为刀锋尖锐,容易折损。人的锋芒太露,也容易遭忌。
“金玉满堂”是人们所希冀的、羡慕的,可是钱财为身外之物,谁也没法永远拥有它们。注意这句话中的“满”和“守”字。老子告诫我们的是不要求满,不要去守满。至于金玉本身并无罪恶,像唐代的庞蕴居士宁愿把金玉珠宝沉入湘水,也不愿施舍给穷人,认为金玉易起争端。这既不是佛家的教义,也不是道家的精神。
子夏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富贵既然在天,由不得自己。那么出生在富贵之家,或命运注定了拥有富贵,这也无可厚非。问题不出在富贵,而出在一个骄字上。由于骄其富贵,才会“自遗其咎”。
对于以上的几句话,刘师立曾说:“盈则必虚,戒之在满。锐则必钝,戒之在进。金玉必累,戒之在贪。富贵易淫,戒之在傲。”(见焦竑《老子翼》)这些话里的一个“戒”字正说出了老子本章的用意,就在于劝我们要戒盈、戒锐、戒满、戒骄。
功成身退之道
陆德明说:“功遂,本又作成。”遂和成意义相同。唯河上公版本为:“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很多其他版本与河上公相似。而帛书本也无“名遂”两字。究竟《老子》原书是否有“名遂”两字,虽然我们无确实的证据,但就老子思想的旨趣和哲学理论的观点来看,以没有“名遂”两字为佳,理由有以下四点:
(一)老子思想一直在破除名的执着,如“道常无名朴”(第三十二章),“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三十七章),“道隐无名”(第四十一章),而此处讲“名遂”显然与他对“名”的看法不一致。
(二)老子讲“功成”,是指实际工作上的成就。在第十七章中曾说:“功成,事遂”而不说“名遂”。因为“事”也是指实际的事务。老子对实际工作上的努力和为民解决问题是肯定的。至于“名”乃是外在的虚饰,是多余的。老子一再说:“功成弗居”(第二章)、“功成不名有”(第三十四章),都是直接说“功成”之后的“身退”,而没有插入“名遂”的观念。
(三)如果在“功成”和“身退”之间插入了“名遂”的观念,那么是否也暗示了在“功成”之后,还不能“身退”,必须等到“名遂”之后,才身退呢?当然有许多情形,是功成之时就有大名,但也有许多例子,只有“功成”而无“名遂”,如母亲的抚育子女,使子女变成有用之才,这不能不说是“功成”,但却并不一定“有名”。世界上很多的事物都如此,当他们尽了天赋的功能或他们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功成。他们都会很安然地退下来,或把接力棒交给下一代,这是多么神圣的功能。加上了一个“名遂”的观念,便完全世俗化了,而毫无深意。
(四)注意老子此处言“功遂、身退”是以“天之道”来说的。王弼抓住这一点,而注说:“四时更运,功成则移。”试看四时更运,没有“功成”,又哪有“名遂”?圣人取法“天地不仁”,连“仁”字都不愿沾,又岂会念及“名”之遂?
交代了“名遂”的问题之后,再让我们从本章中老子的旨趣,来看这句话的结论。前面老子一再强调,不可求盈,不可求锐,不可求满,不可自骄。这就是说,在我们功成之后,不可求名,不可恋位,因为名不能贪,位不能执。否则,非但无功,反而有祸。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两点:
(一)就自然的现象来说,太阳照了白天,便退下来,让月亮司夜,这是自然的循环,唯有这样,太阳之功才得以发挥。否则太阳如强占了昼夜,反而无功。所以有时“身退”反而是“功成”的一大条件。能知“身退”才是真正的成功。
(二)“功遂”之后,才能身退。很多年轻人学老子,只看到“身退”两字,便消极懒散,不知努力。殊不知功成之后,才有退路。就像一幅山水画,着墨之处是“功”,预留的空白空间是“退”,如果用墨涂满了画纸,而没有空间,那便变成了漆黑一片,整个画便是一片涂鸦。相反的,一笔不着,便是一片空白,画就不成其为画。我们用了这个不伦的比喻,也只是为了说明,先要有功于世,才能安然的“身退”。
新语
一般老子的笔法,都是先讲天地,天之道,然后再由天道而说人生的运用,但本章却先说人生的经验,由于不能知止(知已)、挫锐、不贪及谦逊,而得到相反的结果。这是我们自己的经验,也是我们周围其他人的事变,对这些变化处理的方法就是“功成身退”。不要占有,这是天道的自然变化。老子说到这里,把它们的变化都推给了天道。好像以天道来把这一切定理化了。可是我们在这里还要就人生的立场来问一句:为什么功成一定要身退?我画蛇添足,再补说几个原因:
(一)功成之后,物极必反,一定有变动,而这个变动,一定会走下坡。
(二)功成之后,必为众所瞩目,一言一行都被监督。
(三)功成之后,居功遭忌,而为他人所毁谤。
(四)功成之后,立在孤危之地,反而不能下来。
(五)功成之后,志得意满,流于自见自是。
(六)功成之后,使自己成功的智力,反而成为前进的一种障碍。
(七)功成之后,如能身退,则给自己更多的空间,可以另有更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