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共性技术与模式创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四节 智慧医疗的主要问题与对策研究

智慧医疗除了解决医院、区域公共卫生、家庭健康三大系统协同性问题,在政策匹配、机制完备、技术全面、标准规范、运行安全可靠、管理有序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还需要统筹解决。不仅需要政府持续性地推进,而且需要科学的理念、合理的设计、有序的方案、可行的方法、有效的实施,并通过不同的方式、方法进行评估和评价,还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宣贯和约束。这也是智慧医疗体系能否成功实现、系统运行能否可持续发展、服务内容和方法是否有效的考核依据,也是决定智慧医疗成败的关键所在。

一、智慧医疗系统结构和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智慧医疗产业结构和利益链条形成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有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法来整合利益关系、调整利益结构和转变分配方式。

(一)八大主要问题

虽然我国在智慧医疗系统技术、标准、产品、应用及政策层面均呈现良好的开端,各地政府在推行医疗制度改革的过程中,均制定出相应的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加以推动。但从现阶段实施情况分析,智慧医疗系统仍然面临着法律制度、结构协同、服务理念等诸多问题和挑战,具体问题分析如下。

(1)政府法律保障。智慧医疗中的个人健康信息涉及个人隐私,同时也涉及医护人员的职责。如何保证广大市民在最大限度上享受医疗健康服务,同时又尽可能地保证隐私安全,这需要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法律和制度,以及完善监督管理体系才能解决。

(2)产品化与市场准入。现有智慧医疗相关产品多数尚处于初级阶段,成熟度较差,缺乏相对应的产品、专业标准,套用标准较多,产品结构功能设计思路混乱、使用过程复杂,难以掌握。由于医疗产业庞大、特殊、复杂,新企业很难取得相关资质,与市场规定的准入条件和指标要求差距较大,难以形成、遵循和符合市场公平性原则。

(3)关键技术创新、突破与提升。智慧医疗系统相关技术涉及医疗专家系统、医疗感知、网络通信的软硬件、信息融合、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众多技术创新内容,涉及大量的资金投入和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更应引起重视。

(4)商业模式创新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涉及行业领域范围较为宽泛,产业结构和利益链条形成过程较为复杂,需要有新的商业模式和服务方法来整合利益关系、调整利益结构和转变分配方式。

(5)标准化与规范问题。智慧医疗系统涉及信息采集、网络通信、信息处理、终端接口、功能结构等多个环节,现有业务与技术标准涉及领域宽泛,形成的各类标准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大量的标准已过时且需要重新制定,历史堆积问题日趋严重,负面影响日渐凸显。

(6)资源配置与协调。长期以来医疗机构形成了条块固化模式,网络集成与服务商结构也颇为复杂,资源分配、技术协调对接、服务协同管理方面等缺乏有效的方式与手段,市场、技术资源分配缺乏有效的约束与管理。

(7)规范运营服务和管理。医疗行业属于资源短缺行业,形态较为稳定和优越。随着智慧医疗的应用,商业模式创新会对医疗行业从业人员和机构构成一定的压力,迫使其改变传统工作形态,其服务意识有待改变、服务理念有待更新。

(8)医疗知识普及与培训。在传统的医疗理念中,人们对健康管理的认识远远不够、健康知识甚少、“重治疗轻预防”现象较为普遍,对于治疗过程的了解知之甚少,部分治疗服务方式难以被接受,形成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象,上述问题也成为医患关系紧张和健康问题社会化的根源。无论是产品使用者还是医疗服务者都需要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和信息技术的普及,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普及智慧医疗的难点。

(二)解决问题的建议

1.创建更加合理、完善的核心系统基础模型

建立协同合作关系的智慧医疗体系需要有一个智慧医疗的核心系统基础模型,使得智慧医疗体系不仅能提供科学的信息数据和指导建议,以及有效地预测和预防疾病的发生,而且能激励、引导每个人正常生活,或在出现不适反应时作出更正确的选择。

完整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是智慧医疗系统中的基础模块,记录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生命体征的变化,并将个人所从事过的与健康相关的一切行为活动记录在案,能够实现医疗机构、个人、卫生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具体包括个人生活习惯、体检结果、家族病史、本人病史、诊治情况,以及所涉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和恢复过程等。

2.创立科学有效的商业服务模式

智慧医疗改变了现有的就医模式,也推动了商业服务模式的创新,可通过在服务成本、服务质量和服务内容3个方面的优势,让医疗体系中每个要素紧密联系并发挥作用,让产业链中的每一个群体(如病人、医生、研究人员、医院管理人员、药物供应商、保险公司、风险投资商等)都积极参与并能够从中受益。

创立科学有效的商业服务模式需要树立市场需求和政策规划导向相结合、服务模式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健康管理与疾病预防为主相结合的思想和服务理念,创建适应老龄化社会的居家养老、健康保健等多种产品与服务模式;构建一系列适合不同人群需求的健康服务保障系统,开发与之相对应的高效便捷、方便有效、简单可靠、安全舒适、通俗易懂的系列化产品,满足各类人群的适应性需求,以解决城乡医疗资源不平衡,同时缓解大型医院的拥挤情况,同时可以创新出新型的商业模式,运用市场化手段使参与企业获得应得的利益,政府也可以付出更少的成本,加大对医疗行业的监督力度。

3.加快核心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智慧医疗的核心是病人各种信息的采集、传递与共享,这些信息能够在医院科室之间、医院之间,甚至在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政府部门之间进行有效的传递。因此,人体异常生理特征参数、曲线、图形等生理信息采集传感器和网络终端设备就成为智慧医疗系统技术的核心和纽带。个人信息数据采集专用传感器的开发及产业化、健康参数对比模型的研究及应用、个人健康保健量化的管理、病理参数差异和影响因素分析模型的研究等都是智慧医疗亟须突破的方面。只有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产品,实现规模化生产,才能降低成本和广泛地推广运用。

4.整合有效资源,构建完整产业链

我国智慧医疗行业地域分布广泛、技术差异较大、产品种类繁多、市场集中度较低,应设置重点区域重点扶持发展,集聚包括电信运营商、系统集成商、平台服务商、产品生产商、终端制造商、生物工程基础研究与配套机构、传感器技术研发机构和生产商,以及用户服务代理商等多方资源,形成在一定区域内的产业集聚群体,通过行业组织和机构搭桥,开展包括产品技术工艺、市场应用信息、人才培育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构建不断完善的智慧医疗产业链。

5.成立标准化的专业机构

智慧医疗是新兴的、多学科技术交叉的行业,融合了生命科学、信息技术、材料技术等跨度较大的行业领域,涉足的技术标准复杂凌乱,缺乏行业规范标准体系。应在政府主导下,组织成立专业人员和机构,针对产品技术工艺、市场运营与服务、产业行为与管理等方面,加快制定出相应的规范标准。

6.强化示范应用,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我国智慧医疗行业政府主导、规模有限的特点较为明显。其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很多方面都还处于萌芽状态,需要政府的推进和引导。应在相对发达地区树立相应的示范工程和应用试点,避免形成市场应用、产品技术、运营服务、监督管理的混乱情况,加大推广应用和规范管理,为今后行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规定的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内容方面,制定出对应的、详细的税收激励政策,并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给予政策性资金支持。

二、技术与人才问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院信息化的研究和实践起步较晚。近几年,随着国家大力推动医疗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发展比较迅速,全国完成了五级网络直报系统,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卫生行政部门可以同时在线报告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传染病疫情等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同时,加强了国家级和省级两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决策系统的建设,极大地提高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危机处置能力。从国内信息化程度的技术层面看存在的问题如下。

(一)“信息孤岛”问题

以医院为例,建立以收费为中心的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门诊收费、住院收费、护士工作站、药房、药库及院长查询系统等。随着医院发展的需求,相当一部分辅助科室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系统,如放射科影像归档和通信系统(PACS)、超声科图文报告系统、病理科病理图文报告系统、宫腹腔镜单独图文报告系统等。而这些系统建立时并没有考虑到与智慧医疗系统的集成,或者不具备集成的条件,就形成了“信息孤岛”问题。

(二)数据采集与分析问题

为临床一线和管理部门提供科学性的报告是当前面临的最大的问题。如何采集数据、采集什么样的数据、获取到的数据信息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智慧医疗系统的有效性。能否将挖掘、采集到的有效数据科学地进行分析,并与临床数据结合起来,做到信息的分析、提炼遵守数据安全和标准的使用规则,为科研行业监管和政策制定提供数据支撑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信息协同与共享问题

建立了数据采集与分析系统后,一方面,能否根据电子病历需求,完成不同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包括信息的收集、交流、归档、反馈;另一方面,这些数据和分析信息能否同时传输到各个部门,让其发挥信息价值也是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与此同时,信息在同城市或一定的区域内能否共享更是一个复杂而又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四)专业人才和人才梯队问题

在整个智慧医疗体系中人才是关键。智慧医疗技术部分是集综合管理、信息技术、计算机网络与市场应用于一体的综合性体系,不仅需要多方人员的协同与融合,更需要跨行业、跨地区、跨领域、跨技术的综合性和全方位复合型人才。而在当前的社会中,有医学专业的技术人才、医院管理专业人才、IT方面的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计算机网络与应用专业人才,却严重缺少既精通医学管理又精通软件开发,还懂得平台体系构架和服务的复合型人才,特别是这一方面的高端人才。

三、运营服务问题

医院信息化建设除硬件问题外,在从“以管理为中心”转变到“以病人为中心,以业务人员为主体,全面提升医疗决策、医院管理和诊疗水平”仍然问题颇多。目前,大多数医院医疗体系的信息化服务水平较低,没有形成规范的标准和模式。

(一)现有的智慧医疗服务体系类型

经过调查摸底,我国现有3种智慧医疗服务体系架构模式,且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相应的问题。

1.以医生为主体的服务模式

随着多点执业政策的放开,医生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选择性,但存在着市场游离状态和管理主体的不确定性,由于考核标准不明确,导致对医生的个人行为、服务规范与标准、技术素养、职业道德等差异化难于评价和约束。医患矛盾难以判断,其责任和后果由谁来承担难以界定。特别是老年患者的弱势和维权能力较低等问题,更增加了管理难度,久而久之会引发新的社会问题与矛盾。

2.以企业为主体,完全市场化的模式

企业具有技术创新优势和服务市场化优势,但存在缺乏医学专业医生、信任程度、医保政策资源等系统性问题,难以建立市场体系、服务品牌认知度和影响力,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难以形成,服务运营不可持续。以企业为主体的智慧医疗体系存在着市场准入和信任等方面的问题。

3.以医院为中心和主体,市场化运作、企业协同的模式

综合上述两种模式可得出相应结论:以医院为中心和主体的模式具有资源的有效性、市场的成熟性、技术的专业性、服务的可靠性、信誉的可信性、系统的可行性,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的有效途径之一。但是目前缺乏系统性产品、服务技术标准体系,难以实现系统平台的规范化、标准化和模块化,需要进一步进行技术创新和服务模式创新,构架多元化、集群化的联盟,以提供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

(二)亟待解决的政策约束和突出矛盾

目前,医疗机构从事医疗救治外的健康服务业务仍然存在政策法规的制衡与约束,需要医改进一步细化和政策性突破,解决网络平台实施后的分级诊疗、多点职业、非法行医、医保联动、医药分离等细则问题。

(1)对智慧医疗平台和健康服务功能进行规范与监管,进一步明确医院从事健康管理等服务模式创新的合法性,允许并鼓励医疗机构通过信息技术的运用打造和形成新型运营与健康服务模式,确立信息安全责任和相应的社会责任。

(2)通过智慧医疗方式看病形成的医疗费用是否可以纳入医保尚无明确的规定。特别是形成的处方和非处方药品费用应当纳入医保范围,需要医保政策的认可。同时须加强对药品、医疗服务的价格规定和监管,严格监控医保费用的使用。

(3)医生多点执业条例仍须进一步细化,应制定医生多点执业管理细则,明确规定行医的合法性。严格来讲,医生在业余时间从医属于非法行医。因此,需要制定依附于平台的医生业余时间从医相关法律法规,确定平台与医生之间的法律责任关系,同时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同时,规范平台上的医院、医生的医疗和用药行为,以及明晰平台的责任。

(4)医疗信息数据和人体生理参数标准体系仍未建立,缺乏统一认定标准。机构与机构之间,家庭、个人与机构之间的数据缺乏统一标准,难以相互认同,阻碍了各种检查和监测数据的产品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严重影响并制约了产品的规范性和一致性,阻碍了创新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应加以规范和完善。

(5)社会参与仍然存在政策和法律障碍,应当鼓励社会资源参与到以医院为主体的服务模式之中,允许社会资源按照股权分配机制参与市场运行和有序竞争。

四、政策法规与管理问题

涉及相关技术就要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加以约束。

(一)信息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问题涉及的技术包括射频识别系统(FRID)等智能感知技术、4G/5G等信息互通技术、云计算等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涉及的问题包括如何能够长期、精准地采集数据,网络传输如何实现安全稳定,如何实现身份认证、责任可溯,如何建成高拓展性、高容错性、满足不同存取访问需求的数据平台以适应高速增长的医疗数据规模等。

(二)相应法规问题

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如个人健康信息、医护人员工作信息、药品设备信息等,需要通过立法进行规范管理。

(三)服务标准与规范

提升硬件能力和水平容易实现,而软件产品的整合和业务流程的梳理升级是最大的难点。因此,患者就医过程中服务效率、水平、质量的提升更为重要。

总之,推进智慧医疗需要做好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不可简单盲从和闭门造车,更不能贪大求全和一哄而上。要根据建设智慧城市的总体要求,结合地区及新医改的要求逐步推进。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完整设计、分步实施的智慧医疗建设规划,遵循循序渐进、规范标准和实用为主等基本原则,抓好系统的顶层设计,从技术、管理、应用、服务层面真正把各个单位的信息孤岛连通起来,把海量的沉淀数据利用起来,让每一个人在任何地方的医疗和健康信息都能被记录、查询和共享,形成服务内容的标准化、服务行为的规范化、服务管理的法制化、服务评估的信息化,才能使得智慧医疗真正成为惠及广大人民群众的一项惠民工程,真正意义上实现“我的健康我知道,我的健康我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