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一词是有些拗口,它是由英文“consumer surplus”直接翻译而来,它衡量的是消费者在消费之后,觉得自己“赚”到的部分。若消费者觉得很便宜,那么经济学会说,此时消费者剩余很多;若消费者觉得不甚便宜,那么其消费者剩余就很有限。所以,消费者剩余是个实用而有效的指标,用以衡量消费后的心理感受。
以营销创造消费者剩余
我们或许不自觉,但其实每个人无时无刻不是消费者,都在消费。为何如此说?我们是否每时每刻都在用水、用电?若是,我们当然时时都在消费,而当水价或是电价高时,我们在使用时就会很小心,也必须养成随手关灯或随手关水龙头的习惯,否则按时寄来的水电账单会让我们吃不消。这种会让我们心疼或是强烈吃不消的感觉,其实就是在说,我们身为一个消费者,此时所能感受到的消费者剩余已所剩无几。相对地,若是水电价格偏低,特别是在寒流来袭时,让我们放一大缸热水泡个暖乎乎的热水澡,让自己好好享受一下,此时我们感受到的消费者剩余就会特别明显、特别多,此刻我们在心理上当然是觉得很棒、很值得。
某知名女性化妆品有句著名的广告词是——因为你值得。这句广告词会放在每个广告宣传的最后,以加深印象。这句广告词的效果是很明显的,因为许多不买化妆品的人都对它留下印象。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句“因为你值得”的广告词,其实是让消费者在买了可能并不便宜的产品后,依然有消费者剩余很多的印象。所以,东西虽然贵了些,但广告一再地告诉你、安慰你、鼓励你,并说服你买贵一点仍是值得的,理由无他——因为你值得。由此可见,这句广告词具体掌握了消费者的心理,是经济学与广告学结合的经典例子。
一间餐厅,两样心情
一般而言,消费者消费时的感觉是敏感且很主观的。我们上馆子吃一道菜,可能有些人喜欢酸中带甜的口味,有些人不太喜欢。喜欢的人,吃完之后会想下次再来;不喜欢的人下次肚子饿时,会转到其他餐馆去。消费者的主观与个人的偏好是选择“再度光临”或“谢谢,再联络”的关键因素。为此,有些商品会特别标榜主观性,如川菜、扬州菜、越南菜、日本料理等。相对地,也有些商品走大众路线,强调是吃到饱的自助餐,在这种餐厅用餐时,你若不吃到胃撑得鼓胀,就觉得对不起自己。有趣的是,这种类型的消费方式一定会让消费者吃到边际效用逼近于0,当然,这是一种重“量”而较不重“质”的心理。相对地,也有另一种类型的消费者,他们看重的是吃到饱的自助餐里选择的多样化,而菜式多样化并可多重选择的模式,就是很好的享受,给消费者相当大的效用。这种消费心态可能与国王选妃有些相似之处——每个我都可以选,但选不选可要看我的心情。
消费者剩余的计算
从经济分析来说,消费者剩余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呢?原则上是根据前述的边际效用来计算。例如,有人在酒吧里喝酒,每喝一杯酒,都会带给自己不同的边际效用,而边际效用通常是先高后低。如果酒吧的酒以一杯8元计,那么一开始边际效用高时,消费者其实愿意多付些钱,如20元,但酒吧只收他8元,因此在买第一杯酒时,这名消费者当时愿意但不需要付的12元就是他的消费者剩余。当然,几杯下肚后,喝酒的边际效用早已开始下降,若此时他只想付9元,他下一杯酒的消费者剩余就只剩下1元。在前述整个买酒消费的过程中,消费者剩余由第一杯最高的12元,一路降到最后的1元,甚至0元时,这一加总值就成为该消费者全部的消费者剩余。消费者剩余就是在衡量整个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愿意支付但并没有支付的代价总和,套句俗话说:这就是消费者赚到的。
上述说明是以每一单位的消费量做例子,当然,酒吧喝酒不一定是什么好例子,但的确是个典型的以单位来计价的实例。日常生活中当然也有许多其他例子,只是单位无法切割,无法像酒可以一杯杯卖。譬如,有贵妇看上一个名牌包,要价10万元,她一直想买,但还未能决定是否出手时,突然看到有家精品专柜竟然推出限时抢购活动,同款名牌包只卖6万元,但限量3个。此时,贵妇二话不说,随即叫车飞奔至该精品店。还好,她及时把这最后一个促销的名牌包抢下,纳入自己的战利品,带着愉悦而满足的心情回家。贵妇愉悦与满足的心情就反映此时她全部消费者剩余的“加总总量”。当然,促销活动的折扣越大,每个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就会越多,我们也能以此解释,为何每次百货公司在做周年庆促销活动时,总是会引起很大的轰动。人们捡便宜的心态就是消费者剩余的最佳写照。
值得注意的是,前述贵妇买名牌包后所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其实还是能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的。几个月后,她与姐妹淘聚会,姐妹淘看到她手上拿的名牌包时,都不觉叫好。而让她特别得意的是,这个名牌包可是她及时抢购到的,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可真羡煞了她的姐妹淘。
商业策略的切入点
消费者剩余是个十分重要的概念,且消费者剩余的价值可以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可以用消费者剩余完美地解释,为何消费者会有重复上门购买的行为,或是消费者为何对某一品牌的忠诚度特别高。
消费者剩余不只是对消费者重要,对厂商而言,也是重要的商业经营及定价策略。如卖场中推出婴儿纸尿裤的特价活动,就是要吸引为人父母者来店里逛逛,而一旦请君入瓮后,消费者除了买纸尿裤外,也要买小孩的其他用品,乃至其他家庭用品等。当然,这些商品不一定都有特价,如此一来,厂商就能因为消费者贪小便宜(图消费者剩余)的心理,而大赚其钱。
此外,在真实世界里,我们也可观察到形形色色的厂商定价策略,而它们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榨干消费者剩余。譬如,进游乐园时先收门票钱,之后小朋友吵着要玩云霄飞车或大海怪时,都要另外分别收费(4),凡此种种,都是要再多榨取些为人父母的消费者剩余。此时,为人父母者会高兴吗?或许仍是高兴的,因为只要孩子玩得高兴、孩子的消费者剩余最大时,即使父母的消费者剩余为0,不需付钱的孩子的消费者剩余、价值可以移转到付钱的父母身上——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因为你值得”,我的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