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怎么看
知道了什么是看,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怎么看,这对从事创意工作的人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就创意来说,“看”是思考,是产生灵感的基础。
1.2.1 不带态度地看
不带态度地看待事物是很重要的。例如,我们在看艺术作品、书籍,或者别人的笔记时,可能都会有自己不喜欢的内容,但是尽量不要带着自己的喜好来看,不要排斥它,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给它定性,要包容地看,要尝试抱着一颗平常心去理解它的价值,发现它的价值。很有可能,当你有一天真正了解它的时候,你会爱上它,即使它最终没有令你心动,你也会在了解它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获得成长。当你再回到自己的喜好上时,你或许会欣喜地发现,你突破了自己的某个瓶颈。
图1-1和图1-2所示的摄影作品分别是《夜晚的橱窗》和《夕阳下的海湾》,这都是拍摄者晚饭后在商业街、海滩散步时,将看到的景象和景色用手机随手拍摄下来的照片。拍摄者没有持特定的态度来拍摄,只是当时觉得好看就拍了下来。但是这些随手记录下来的一个个瞬间,对未来某一时刻灵感的产生却是能带来很大影响的。
图1-1 《夜晚的橱窗》(拍摄者:彭澎)
图1-2 《 夕阳下的海湾》(拍摄者:彭澎)
图1-3所示的是小孩儿在墙上的涂鸦,这些涂鸦有很多妙处。首先,涂鸦的色彩搭配很和谐,冷暖色调搭配得体。其次,涂鸦中的恐龙鼻子被画得很长,很好地突出了恐龙的特点。最后,涂鸦中的恐龙尾部和四肢涂满了颜色,身体和头部却是采用短线点缀,使这幅涂鸦呈现了出色的点线面构成。这些妙处并非是孩子们经过训练后画出来的,而是出于本能创作,甚至很多是偶然间画出的。
以前,我有些排斥古典主义,导致创作的作品总是缺少沉淀感和某种韵味。但是后来发现:当你抱着真诚的态度了解了那些你曾经排斥的事物后,你会发现它们也是那么的美好,你会在这个过程中收获很多宝贵的经验。并且,这种经验是深入骨髓的,经常会在自己不自知的情况下跑出来帮助你。
图1-3 儿童涂鸦
1.2.2 沉浸地看
沉浸地看,通常是在你看自己喜欢的事物时的一种态度。这时候我们是借助眼睛在用心地看。通俗来讲,用“感受”这个词应该会更贴切。如果只用眼睛看,我们看到的一般仅仅是表象。用眼睛看大师的作品,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是大师的技法,无法体会到其表达的更深层次的内容,触碰不到其精髓。
有些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大师之作,不仅是因为其技法值得称道,更是因为其所表达的本质内涵及境界能影响人的心灵。这样的作品中,往往包含有故事、人情、哲思等,来源于平凡的生活又高于生活。创作者往往能看到常人没有看到或不曾注意的事物,从别人不曾触及的角度创作出对社会有影响力、贡献大的作品。因此,我们看大师的作品不应该仅仅看大师的技法,更应该沉浸其中去感受其所表达的情感、思想等深层次的内容。
例如,观摩学习图1-4所示的著名摄影大师亨利·卡蒂埃·布列松(Henri CartierBresson)的摄影作品《苦难的眼睛》时,看其拍摄手法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更应该看摄影师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也就是思考摄影师为什么要抓拍这个镜头。很多时候,我们想要看懂艺术家想通过作品表达什么,就需要了解艺术家的背景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是一位非常善于思考的摄影家。1948年冬至1949年春,他先后采访了中国的北平(现在的北京)、南京、上海等城市,拍摄了大量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生活的照片。《苦难的眼睛》这张照片就是在当时南京市民买米的队伍中抓拍下来的,以一个愁容满面的男孩儿为中心,折射和揭示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悲惨和苦难。
图1-5所示的《碎镜》也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作品,照片拍摄的是镜子打碎了,孩子们表情惶恐,有的默默地看着,有的拾镜子碎片的情景,这与孩子们身后人们各自忙碌着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
图1-4 《苦难的眼睛》
图1-5 《碎镜》
从亨利·卡蒂埃·布列松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看到,他非常善于在日常生活的场景中发现隐藏着的问题和内在的矛盾,他能从看到的表象中抓住本质,并且能快速地把有含义的形式严密地组合起来。他在长期的摄影实践中锻炼出了一双极其敏锐的眼睛,以及一种能够将大脑、心灵和眼睛同时集中于同一轴心上运作的能力,看似信手拈来的照片,实际上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构协调的作品。
图1-6 《放下你的鞭子》
图1-6所示的油画《放下你的鞭子》,是徐悲鸿根据著名剧作家田汉的独幕剧《放下你的鞭子》创作的。1939年10月,徐悲鸿在新加坡的一个广场看到《放下你的鞭子》抗战宣传剧的演出,被深深地打动,随后用了约10天时间创作了这幅抗日题材的画作,这幅作品将抗战时的生活状态及群众心态细腻地刻画了出来。
图1-7所示的《奔马图》是徐悲鸿的另一幅杰作。《奔马图》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第二次长沙会战期间。当时,我方一度失利,长沙为日寇所占,正在马来西亚办艺展募捐的徐悲鸿听闻国难当头,心急如焚,便连夜画出《奔马图》。《奔马图》以马喻人,不仅表现了马的精神和特征,更是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不论是亨利·卡蒂埃·布列松、徐悲鸿,还是世界上其他许许多多的艺术大师,他们的许多作品不仅在创作之时具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影响力,而且其社会影响力至今不减。但是,有相当一部分技法好的人后来成为了匠人(这里并不是说匠人不好),就是因为他们所创作的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无法与大师们所创作的作品相比。
“沉浸地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我们一般是在看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才会沉浸地看,因为我们本身对该事物有好感,就会相对容易与其进行心灵沟通。有意思的是这很像是谈恋爱的感觉,就像与自己喜欢的人相处就更容易向对方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更容易体察到对方的喜怒哀乐一样。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也要学会引导自己“沉浸地看”。
图1-7 《奔马图》
1.2.3 用自己的角度看
“用自己的角度看”这种方式通常用在现实生活中。现实世界其实是一个有无限维度的世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只有自己才能看到的独特魅力。所以,我们也可以尝试相对主观地看,这样可以发现很多别人没有发现的趣事。就拿看云彩来说,有人会看到伤感,有人会想到棉花糖,还有人会觉得云彩的形状像某种动物,当然也有人可能会觉得要下雨了。总之,不同的人看同一事物的角度会各不相同,自然也会看出不同的精彩。
地铁已经是现代都市人们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特别是工作日的上下班时间段,地铁站往往人潮涌动,人们步履匆匆——这是繁忙都市生活的一个缩影。为此,有不少以地铁站为场景的摄影作品。图1-8所示的摄影作品《都市》,拍摄的也是都市地铁里的场景,是拍摄者站在地铁站内的换乘电梯旁拍摄的。场景是我们每天在上下班时几乎都能看到的场景,再平常不过,但是该作品打破了常规,表现方式独特,画面色彩鲜艳,很好地将都市的繁华和人们的忙碌,通过镜头展示了出来。
图1-9所示的照片是某日夜晚我在路边看到的路人随手乱丢的垃圾。在常人眼里这只不过是被丢弃的塑料杯和杯盖,而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就好像被丢弃的杯子向丢弃者发出的抗诉。
图1-8 《都市》(拍摄者:彭澎)
夜晚,在楼道里通过玻璃的反射,可以同时看到楼里的灯和楼外的楼。这是一种很常见的场景,而从我的视角来看,这个场景看来就像一艘飞碟盘旋在夜空中,如图1-10所示。
图1-9 叹号
图1-10 飞碟
上面列举的都是拍摄者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的事例。同样的场景,每个人看到后所产生的感受可能会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