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节 盆腔炎性疾病
盆腔炎性疾病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包括子宫、输卵管、卵巢)及其周围的结缔组织和盆腔腹膜的炎症,是女性上生殖道的一组感染性疾病。本病因炎症轻重及范围大小而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分别归属于中医妇科“妇人腹痛、带下病、癥瘕、热入血室”等病范畴。本病高发年龄为15~25岁,以性生活活跃、下生殖道感染、宫腔手术操作后、邻近器官炎症等为高危因素。若本病未得到及时正确的诊断治疗,可能会发生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病情迁延,症状反复,不易治愈。由于盆腔炎性疾病是以上生殖道为主要病位,故而临床上除了疾病本身常见的下腹疼痛、白带增多、腰骶部酸痛、性交痛等症状外,也常伴随原发或继发不孕。
1.针灸
取穴:关元、子宫、中极、三阴交、气海、足三里、带脉。
配穴:尿频尿痛配阴陵泉;腰骶疼痛配肾俞。
操作:每次选取3~4个穴位,常规消毒,子宫、中极、带脉,施捻转泻法,针感到盆腔。关元、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直刺,施捻转补法,取得针感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2次,1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方解:关元为足三阴、任脉之会,具有补肾培元、温阳固脱之功。中极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三阴交为足太阴脾经常用腧穴之一,为足三阴经(肝、脾、肾)的交会穴。足三里燥化脾湿,生发胃气。关元、三阴交、中极相配,促进全身的水液代谢,防止水液代谢失常、湿邪内生。气海利下焦、补元气、行气散滞。带脉为足少阳、带脉之会,具有健脾利湿,调经止带之功。子宫为经外奇穴,主治盆腔炎。
2.耳穴埋豆
取穴:子宫、卵巢、内分泌、肾上腺、盆腔、交感。
操作:选准耳穴后,找出最敏感点,耳郭皮肤常规消毒,用王不留行籽贴压,每日按压3次,每次10分钟,以微感疼痛为度。每隔3天换贴一次,15天为一疗程。
方解:子宫、卵巢调节女性内生殖器官生理功能;内分泌、肾上腺可调节机体功能,调经止带;盆腔清热除湿、强腰止痛;交感通调水道、益气除湿。
3.中药保留灌肠
方药:丹参20克,赤芍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黄柏15克,姜黄15克,败酱草15克。
灌肠操作:上药浓煎,每次取药液100~150毫升,水温39~40℃,保留灌肠,每日1次。月经期暂停。10日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适用于湿热瘀结引起的盆腔炎症性疾病、盆腔术后粘连等。丹参祛瘀止痛,活血通经;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活血止痛;黄柏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败酱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活血行瘀。全方共奏清热活血、通络止痛之功。
4.中药热敷
方药:五加皮、独活、没药、乳香、防风、羌活、当归、桑寄生、花椒、赤芍、白芷、川续断、千年健、红花、艾叶各20克,透骨草30克。
操作:将药物研细末装药袋,与毛巾同煮30分钟,趁热将毛巾外敷于下腹部,上覆盖一层保鲜膜,患者盖被保温,热敷时间为20~30分钟,每日1次。1剂连用5天,10天为1个疗程。
方解:五加皮、桑寄生、川续断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千年健散风除湿,通窍止痛;羌活、独活、防风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没药、乳香活血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花椒温中止痛,杀虫止痒;赤芍、红花清热凉血,散瘀止痛;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艾叶调经止血﹑散寒除湿;透骨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全方共奏清热除湿、通络散寒、温阳止痛之效。
5.穴位贴敷
方药:大黄15克,黄柏15克,姜黄20克,生草乌15克,白芷15克。
取穴:水道、归来。
操作:以上药物研磨加工成细末,外用取50克,用热水调成糊状,加白酒或醋10毫升,先用温水将局部洗净,或用乙醇棉球擦净,再敷药,之后用纱布或油纸覆盖其上,再用胶布固定,并加热水袋,使药物温度维持在45~60℃,每天1次,每次4~6小时为宜,夜包晨取,疗效更佳。10日为一疗程。
方解:本方具有活血通络,散结消肿之功,适用于瘀热互结者。方中大黄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黄柏清热燥湿;姜黄破血行气,通经止痛;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白芷散风除湿,通窍止痛。全方共奏活血化瘀、清热止痛之功。
6.拔罐疗法
穴位:腰部3罐。
操作:一日一次,每次留罐20分钟,连续10天为一个疗程。
方解:腰部为带脉循行之处,带脉主司妇女带下诸疾;腰部拔罐疗法可温经通络、祛湿逐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
7.灸法
处方:气海、中极、关元、归来。
操作:用艾条隔姜灸,每次每穴灸10~20分钟或3壮,使局部微红,不发泡。每日1次,20日为一疗程。
方解:气海益气助阳、调经固经;关元、中极培补肾中元气;归来活血化瘀,调经止痛,调血室,温下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