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蓝皮书2019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贸易特征

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的国家,其要素资源禀赋大体上相同,则发展程度比较类似,另外,政治、文化上也大致相似。那么,“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就可以根据地理区域划分为6个地区进行分析,如表1-2所示。(2)

表1-2 地理划分及其说明

(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概况

一般情况下,使用国内生产总值(GDP)、经济发展速度来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用通货膨胀率来衡量经济的稳定性,而失业率则表现了国家和地区充分就业的状态。以下使用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三个指标,考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概况。

“一带一路”沿线覆盖了亚欧非三大洲的65个国家,其国土总面积占全球的38%,人口总量超过全球的60%,而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却只有30%,且地区之间的差异较大。根据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进行划分,“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大多为发展中国家,仅有少数几个国家跻身发达国家行列。其中位于中东欧地区的国家,普遍属于发达国家,国内生产总值较高。位于西亚、北非地区的国家,因其丰富的能源,GDP与高收入国家基准线相比都要超出许多。而位于南亚、中亚及东南亚地区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国内生产总值较低。尤其是一些资源贫瘠或政局不稳的国家,更是极为贫穷。而中国、印度以及俄罗斯虽然属于发展中国家,但经济体量排在世界前列(见表1-3)。

表1-3 2018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GDP

资料来源:EPS数据库。

从各区域经济增速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如表1-4所示,中亚、东南亚以及南亚大部分属于发展中国家,大都有较高的增长速度,而西亚、北非以及中东欧地区的大部分国家发展速度较低。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东欧国家经济受挫,发展缓慢。

表1-4 各区域经济增长速度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

通过通货膨胀率指标衡量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稳定性,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形:一是国家政治局势不稳,社会易发生动荡,生产经营的各种风险因素增加,营商环境恶劣,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通货膨胀率往往较高,如叙利亚、伊拉克及伊朗等国家。二是经济发展主要依赖能源的国家,能源价格的波动会导致整个社会物价水平的变动,从而使通胀率较高,如俄罗斯和蒙古,尤其是俄罗斯,2013年后由于原油价格的大幅变动,而使通货膨胀率飙升至15%。三是从收入水平看,收入较高的国家通胀率要低于收入较低的国家,整体经济状况更加平稳。因此,资源禀赋丰富的东北亚地区、政治动荡的西亚和北非地区平均通胀率显著高于资源相对稀缺、经济相对平稳的东南亚以及中东欧地区(见表1-5)。(3)

表1-5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平均通胀率和平均失业率   (%)

资料来源:世界银行WDI。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失业率的情况可以反映其充分就业的状态。由表1-5可以看出,与国民收入状况不同的是,中东欧、北非以及西亚都具有较高的失业率,而南亚、东南亚的失业率则较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失业率的不同,与自身的产业结构相关,结构性失业是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大多数“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虽然整体经济总量较小,但其经济增长较快。在列出的64个国家中,虽然只有18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但也只有2个属于低收入国家,而另外44个属于中等收入国家,其中22个属于低中等收入国家,22个属于中上等收入国家。

(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结构特征

我们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划分为六个区域,分别考察它们的产业结构特征。通常情况下,我们用服务业、工业、农业在国民生产中的比重来衡量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

中亚国家拥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矿床储量相当可观。表1-6的数据显示,中亚国家的铀储量居于世界第一,黄金储量曾经占到苏联储量的一半。中亚曾经还是苏联主要的农产品供应地区,是欧亚大陆优质长绒重要的来源地。不仅如此,中亚五国也有良好的生产条件来发展农牧业,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比较丰富,再加上这五个国家都是从苏联脱离出来的,因此它们重点发展矿业、化学工业、核工业和农牧业,对于加工业和消费品的生产一直处于忽视状态,大部分日常使用的消费品都要依赖进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比例失衡。经济趋向于原料型、单一的经济结构,初级产品优势明显,加工业落后,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不高,大多数民用商品依赖进口,这不利于中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显然,中亚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典型的资源型产业结构。(4)

表1-6 中亚五国支柱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新疆金融》2008年增刊第11页。

对于西亚和北非国家,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其经济结构的一个共同点。每个国家都利用其主要的人力和自然资源大规模生产一两种矿产品或农产品,这些产品不是用于国内生产和消费,而是用于向世界市场出口。此外,这些产品大部分以初级原料产品的形式出口。国内加工工业不发达,制造业缺乏,体制发展不完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尤其不发达,生产资料和日常的生活用品高度依赖进口。这些国家的工业体系大都围绕着起支柱作用的油气矿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因此工业产业集中度高。而服务业作为新兴产业,在西亚和北非发展非常迅速,成为或将成为最重要的经济产业。服务业是这些国家非常重要的部门,在大多数年份中,由服务业创造的GDP在埃及等16个国家GDP中的占比在40%以上。同时,传统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趋下降,而传统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提高。

中东欧国家的产业结构形式是“321”模式,服务业的净产值占GDP的比重远远超过50%,有些国家甚至能够达到70%以上。虽然农业仍然是不可缺少的传统产业,是其他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其对中东欧国家国民生产总值的贡献正在逐渐减少。同时,在农业方面,中东欧国家在努力改进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工业作为中东欧国家国民经济的传统基础产业,因这些国家参与世界经济一体化程度较高受到国际市场开放的巨大影响,工业净增加值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逐渐下降。同时,工业在吸引外国投资方面仍然非常有吸引力,特别是在波兰和匈牙利,外国投资的份额很高。大多数中东欧国家有着非常不同的东欧风俗,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建筑风格一直吸引着大量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给餐饮业、酒店业等相关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特别是现在服务业作为最大的产业,可以想象,在中东欧国家对旅游业资源的充分开发日益重要。服务部门受到援助、专利和加入欧盟的积极影响,作为新兴产业,服务业已开始取代工业成为所有中东欧国家的最大产业,其每年的生产净值可以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0%以上。现在,中东欧国家的科技创新和能源创新已经能够达到国际标准,对促进服务业发展发挥了重大作用。

南亚的经济体制跟中国、东亚和东南亚的传统的经济体制有所不同,即并不是制造业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南亚的经济发展是与服务业高度相关的,其发展模式是服务业主导型,南亚四个国家的服务业占GDP的比例超过50%。自2016年以来,南亚的总体经济表现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它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预计其经济增长率将达到6%左右。至于农业和工业方面,南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开发区,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矿产资源和农作物资源丰富,除了马尔代夫,南亚其他国家高度依赖农业。但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却相对薄弱,发展水平不高,农业的基础设施水平相对落后,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生产效率不是很高。另外,整个南亚地区基本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目前,南亚的工业化率相对较低,工业吸收的就业人口比例也相对较低。印度是南亚最大的经济体,其在独立初期就制定了完善的工业发展计划,但它的工业贡献率仅占GDP的26.3%。工业发展中存在着公共投资不足、电力及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农业和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投资、技术、人才需求相对较少的服务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使南亚服务业在这三大产业中发展最好。因此,总的来说,南亚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南亚的孟加拉国、尼泊尔、不丹、马尔代夫和阿富汗被联合国列为最不发达的国家。

对于蒙俄地区,自2000年以来,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向更高层次演进,符合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第三产业占GDP的比例高于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占GDP的比例高于第一产业,产业结构向发达国家趋近。(5)但是,俄罗斯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大量资源和原材料出口的基础上的,俄罗斯在苏联时期,重工业占主导地位,轻工业和农业发展薄弱,严重依赖自然资源和能源。俄罗斯制造业的发展欠缺,轻工业和食品工业比重呈现比较明显的下滑趋势,居民消费品生产没有增长。当然,俄罗斯的工业原料、能源储备、生产技术等方面实力雄厚,拥有丰富的石油、煤炭、稀土等能源。

蒙古的产业结构单一,基本上只有1~2个支柱产业,但总体产业结构呈上升趋势,第一产业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呈锯齿状上升。产业结构的畸形必将制约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蒙古的畜牧业是西部和东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因此第一产业是主要的经济部门。虽然第一产业的比重在下降,但其地位在短期内不会被第三产业动摇。

对于东南亚地区而言,农业在GDP和就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GDP和就业中所占比重迅速上升。虽然各国产业内部结构不同,但制造业在东南亚各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是在不断提高的。而在制造业中,传统制造业在东南亚主要国家的地位正在下降,而新兴制造业的地位正在迅速发展。近年来,各国的电子信息产业、石油化工、汽车工业等部门发展迅速,成为一些国家制造业的主导或支柱产业。(6)服务业在GDP和就业中的地位总体呈上升趋势。尤其是新加坡的经济对转口贸易的依赖程度高,所以服务业的表现比较突出。在各国的服务业中,传统服务业所占比例逐渐下降,而现代服务业所占比例不断增加。现在,新加坡已率先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马来西亚和泰国也已经在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当前,东南亚经济发展呈现出一系列结构性变化。东南亚已成为亚太地区经济的重要增长极和国际生产网络的重要节点,区域经济一体化有所增强(见表1-7)。

表1-7 2000—2018年东南亚国家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   (%)

续表

资料来源:快易数据库。

虽然地区各有不同,但从总体上看,第三产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占有很大的比重。65个国家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基本上涵盖了工业化进程的各个阶段。目前来看,“一带一路”国家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且大部分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这充分体现了“一带一路”建设“覆盖面宽”和“包容性”的重要特征。具体来看,综观“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工业化水平的特点,可以发现中亚五国分布于工业化初期和工业化后期两端。东南亚和南亚的大多数国家都处于工业化的早期阶段,中东欧、西亚、中东的国家大都处于工业化后期,只有一个国家处于工业化早期。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特征

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中亚五国矿产资源丰富,以石油和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稀有金属为主要资源,形成了以石油化工、矿业、电力、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和加工产业格局。其中,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发展水平最高,而中国的大型企业主要投资于哈萨克斯坦的矿业、制造业、地质勘探和金融业。位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西亚国家是中国最大的原油来源地,而中国的轻工业产品、机械和制造材料也满足西亚新兴经济体的需求。海湾产油国作为海陆丝绸之路的交汇点,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发现石油以来,经济得到了较大发展,但经济总量较小,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一般来说,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内陆国家的主要出口产品是化石燃料、金属矿产产品、谷物和毛皮等初级的原材料,而主要进口产品是机械设备、电器、交通等工业产品和日用消费品。与沿线内陆地区相比,21世纪在海运丝绸之路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东南亚地区逐渐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目的地,东亚和东南亚主要出口电子电器、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等工业制成品,主要进口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原材料和塑料化工产品等初级产品。

从出口来看,“化石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最多的出口产品。2015年其出口额达9487亿美元,占当年沿线国家出口总额的26.2%,但与之前相比下降幅度较大。其次是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占出口总额的12.7%,较之前也略有下降。在贸易额前十大产品中,仅针织或钩编服装及服饰辅料、非针织及非钩编服装及服饰辅料有所增加,但增长率较低。从进口来看,“电机、电气设备及其零部件”是沿线国家从世界进口最多的产品。2015年,其进口总额达5315.4亿美元,占沿线国家进口总额的14.6%,其次是“锅炉、机械、机械及零部件”和“化石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进口额分别为4665.6亿美元和4516亿美元,分别占总额的12.8%和12.4%。在贸易额前十大产品中,化石燃料、矿物油及其蒸馏产品下降幅度最大,达到37.9%,而其他产品下降幅度小于20%。

从各个地区的贸易结构来看,中东欧国家占欧洲领土的3/10,总人口占欧洲总人口的1/4,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素质高,投资环境好。它们在农产品、动植物产品和化石燃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尤其是中东欧国家农业资源丰富,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在农业出口方面具有比较优势。俄罗斯的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呈现出剪刀差的情况。工业制成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在下降,而初级产品的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例逐年增加;工业制成品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例在上升,初级产品的进口占进口总额的比例是逐渐下降的,主要是能源出口。就出口结构而言,俄罗斯与发达国家有很大不同。俄罗斯出口原材料(石油和石油产品、天然气、矿石、原木、煤炭)、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宝石和化肥,能源、原材料、制成品的比重过高,使俄罗斯在世界贸易结构中处于最低水平。其中,蒙古、俄罗斯、中亚、西亚和中东在能源和矿产品出口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南亚的纺织服装和非金属矿产品,特别是纺织服装使南亚在全球纺织业新的分工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运输设备在中东欧出口中的比较优势是显著的。东南亚国家的出口结构比较均衡,植物制品、食品饮料、木制品、塑料橡胶、机械设备等行业均具有一定的出口比较优势。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7),一般通过该产业在该国出口中所占的份额与世界贸易中该产业占世界贸易总额的份额之比来表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某一产业贸易比较优势的一种指标。我们利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来具体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情况。

利用比较优势指数计算“一带一路”国家分成相关的区域后十大类商品出口的竞争力程度,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区域出口贸易产品。比较优势如下:西亚、北非和俄罗斯的石油和化石燃料贸易商在国际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东南亚国家的产品、动物油、植物油、脂肪和蜡,蒙古国的商品原油以及中国在机械设备的主要类别中仍具有比较优势,而大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为了保持经济贸易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商品需求不断增长的问题,应充分发挥在贸易上的比较优势,相互补充合作。

表1-8的结果显示,首先从中国来看,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都经历了从国际竞争力弱到国际竞争力强的转变,已跨过了一个过渡,表明中国在将贸易重点转向机械设备工业产品的过程中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同时,中国在第8类产品(2005年除外)上拥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一带一路”沿线8个区域中几乎都位居第一,这与中国在制造业类别中具有突出的竞争力以及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的地位是完全相符的。可以看出,中亚在第6类产品上的竞争力显著下降,在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和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产品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尤其是第3类产品,但第2类产品的竞争力下降,这可能与其自身的资源优势即化石燃料有关。与上述两个国家相比,东南亚在SITC4(动物油、植物油、脂肪和蜡)方面具有很强的贸易优势,但在其他类别的产品上,由于东南亚国家独特的环境因素,与其他国家相比优势也比较明显。蒙古、俄罗斯和中亚五国在第3类产品上竞争优势相当,但SITC2、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SITC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的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削弱。对于蒙俄地区,SITC1(饮料和烟草)、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4(动物油、植物油、脂肪和蜡)和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的竞争优势良好,第4类贸易产品紧跟东南亚国家的步伐,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西亚和北非国家的主要竞争优势是第3类矿产资源,其他产品的竞争优势非常弱,这反映了这些国家较为单一的经济贸易模式。因为对外贸易集中在石油和天然气等矿产资源上,与其他国家贸易产品的合作有很强的互补性,但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化石燃料的竞争优势呈下降趋势,没有分类的第9类贸易产品的竞争优势呈现上升趋势,表明西亚和北非国家正在缓慢向多元化转变。而中东欧国家都没有竞争优势非常强大的贸易产品,只有一些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第1类、6类和7类产品与其他类别比较,还是具有一些竞争优势,第1类产品的发展相对比较平稳,但第2类比较优势下降,竞争力正在缓慢下降,大部分贸易受到国家经济安全的影响。相对而言,南亚的产品竞争优势就比较全面了。例如,SITC0(食品和活体动物)、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和SITC8(杂项制品)具有很强的比较优势,但是第8类的优势已经有所下滑。第4类产品的竞争优势明显丧失,而第2类产品仍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第3类产品在竞争优势方面有相对稳定的提升。

表1-8 “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注:SITC0(食品和活体动物)、SITC1(饮料和烟草)、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4(动物油、植物油、脂肪和蜡)、SICT5(未列名化学名及有关产品)、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SITC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

资料来源:根据联合国数据库的数据计算。

总的来说,这65个国家在贸易上具有的竞争优势主要集中在SITC2(除燃料外的非食用原料)、SITC3(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SITC4(动物油、植物油、脂肪和蜡)、SITC6(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SITC7(机械及运输设备)、SITC8(杂项制品)和SITC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除第5类外,其他9类都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矿产资源产业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反映了“一带一路”65个国家在世界贸易中仍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在世界贸易中也占有很大份额,对世界贸易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亚在第2类、3类、6类,东南亚在第1类、3类、4类,俄罗斯和蒙古在第2类、3类,西亚和北非在第3类、9类,而中欧和东欧在第2类,具有相同的优势。南亚对世界的贸易优势集中在第1类和第7类。蒙古、俄罗斯和中国在第2类和第9类贸易产品的优势几乎一致。其他国家或多或少有一些差异。中亚地区的第5类和第9类贸易产品向中国出口具有优势。同样,西亚和北非在向中国出口第2类至第5类产品方面也有优势。中东欧在向中国出口第6类产品方面也有优势,但不具有国际竞争力。综上所述,相对于中国市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世界市场上比较劣势的产品会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并且沿线国家贸易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比较劣势而在中国市场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比例在30%以上。因此,我们应该客观地看待沿线国家贸易产品的比较优势和劣势,增加沿线国家与中国的贸易联系,努力提高我国贸易产品的质量和能力,把缺点变为优点。

中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最主要的进出口国家,尤其是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泰国、俄罗斯、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目的国,也是沿线主要贸易伙伴的第一个进口市场。

东南亚11个国家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最为密切,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一直有着良好的经济互动。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为中国和东南亚国家的经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促进了多边经贸合作的深入发展。第一,它有效地促进了中国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长途海运发展迅速。如推动上海GDP增长了4.5%,天津、江苏等沿海省市也因与东南亚国家交往的迅速发展而受益。第二,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经济总量大,相互依存。东南亚国家对中国经济的贡献率高于其他“一带一路”国家。第三,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东南亚等国家间的经济交流显著增加。

其次是西亚和北非。中国对能源的需求是强劲的,而西亚是世界能源产品的主要来源之一。中国的能源需求将继续促进中国和西亚在能源产品上的贸易往来。中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西亚国家的人均收入大部分处于世界中上水平,无论是工业生产还是家庭消费,对制造业产品都有巨大的需求,这为中国制造业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另外,西亚地区对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需求,为中国工程承包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也将促进相关企业在这方面交流合作。

中国与五个中亚国家的经济关系由于“一带一路”建设而更加紧密,实现了互利共赢的目标,共同促进了本地区的发展与繁荣。但是,中国与中亚五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中亚五国大部分与新疆保持着良好的经贸关系,但与中国其他省份的经贸配额总体水平较低。例如,中国新疆将五个中亚国家的GDP增长率推高到8%,而中国其他省份对五个中亚国家的经济贡献率不到0.5%。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中国和中东欧国家在经贸活动上取得了长足发展,有效发挥了经济关系的作用,发挥了互助的作用,尤其是在能源方面。第一,中国主要向东欧国家出口以机械为基础的商品。东欧国家已成为中国能源的重要保证,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必要的贡献。第二,中国目前与东欧国家有竞争关系,与沿线其他地区相比,与东欧国家的贸易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第三,中国与东欧国家合作前景良好,随着长途运输通道的开通,中国将与东欧国家保持更加密切和良好的经贸关系。

通过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中国与俄罗斯经济结构朝着均衡的方向发展。第一,俄罗斯经济共同体的建立,两国在双赢合作的理念下,经济联系不断深化,中国通过“一带”为俄罗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帮助。第二,俄罗斯在促进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