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产业结构调整与绿色经济发展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章 青海省绿色经济发展水平动态评价

第一节 青海省绿色经济发展基础

青海省位于中国西部,处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称为“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的美称。青海省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冬长夏短、日气温普遍低、昼夜温差大、降水少、日照时间长、辐射强烈等特点。区域最大的优势是各类自然资源丰富。自2000年西部大开发以来,青海省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一、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

2000—2016年以来,青海省经济一直在稳步发展,且发展势头良好。从表3-1、图3-1、图3-2中可以看出,青海省人均GDP呈直线上升状态,2016年的人均GDP是2000年的8.47倍,比西北地区同期均值高1542元,但比全国水平要低1万多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2016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00年的5.18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6859元。GDP增长率有增也有减,2016年比2000年减少了5.3%,但2016年的增长率高于同期西北地区和全国水平,说明青海省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在波动中发展,2016年比2000年减少了0.7%,与西北地区和全国水平差距较大。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变化幅度较小,在2000—2006年逐渐下降,从2012年开始有呈上升趋势,但2016年比重不足全国水平的三分之一,仅相当于西北地区平均水平的64.5%,说明青海省在科技方面的投入不够,制约着经济的发展。

表3-1 青海省2000—2016年经济增长统计表

数据来源:《2017年青海省统计年鉴》。

图3-1 2016年主要地区经济增长对比

图3-2 2016年主要地区经济增长对比

二、青海省社会发展情况

青海省社会发展相对平稳,且增速较明显。从表3-2、表3-3中可以看出,2000—2016年青海省每万人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在不断减少,2016年比2000年减少了20.81个百分点;2016年,青海省每万人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均高于西北地区和全国水平。2000—2016年,青海省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在增加,2016年比2000年增加大约2倍;2016年,青海省每万人拥有医院床位数略高于西北地区,是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这意味着在政府对青海省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人们的医疗条件得到了提高。2000—2016年,青海省城市化率在不断发展,城市化率从2000年的34.76%增长到2016年的51.63%,平均每年增长1.23%;2016年,青海省城市化率略高于西北地区,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72%。2000—2016年,青海省人口自然增长率有增有减,2000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10‰,2016年为8.52‰,总体呈下降趋势;2016年,青海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略高于西北地区,比全国水平高2.66‰。

表3-2 2016年主要地区社会条件统计

数据来源:《2016年青海省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表3-3 青海省2000—2016年社会条件统计

数据来源:《2017年青海省统计年鉴》。

三、青海省生态资源状况

青海省生态资源一直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从图3-3、图3-4可以看出,青海省人均国土面积2000年为13.96公顷,2016年为12.16公顷,面积在不断减小,说明人口密度逐渐加大,也意味着国土资源的压力在增加,但是青海省的人均国土面积远远高出西北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且地广人稀。2000—2016年人均耕地面积在逐步减少,而且比西北地区和全国的人均耕地要少很多,主要是因为青海省非限制开发区域面积不足全省面积的一半,且大多地区不适宜耕作。2000—2016年,青海省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在稳步增加,但是还是低于西北地区和全国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2000—2016年,青海省森林覆盖率都在增加,但与西部地区和全国作对比发现,青海省的森林覆盖率要显著低于西北地区和全国总体森林覆盖率。综上所述,青海省国土资源丰富,但各绿化指标都小于西北地区和全国水平。

图3-3 2016年主要地区生态资源对比

图3-4 青海省2000—2016年生态资源情况

四、青海省环境保护情况

青海省环境保护一直处在不断发展中。从表3-4、表3-5可以看出,2000—2016年环境保护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有增也有减,但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2016年投入力度高于同期西北地区和全国水平。2000—2016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在不断提升,2016年青海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高于西北地区,与全国水平相当,说明生活垃圾对环境的污染变少了。2000—2016年,万元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在不断地减少,这意味着生产活动中污染逐步下降,但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仍然偏高。2000—2016年,万元GDP电耗减少,但仍是西北地区和全国水平的近3倍,这说明青海省GDP的增长方式逐步从粗放型转向集约生产,高耗能、高排放的生产方式正在缓慢发生改变。

表3-4 青海省2000—2016年环境保护情况统计

数据来源:《2017年青海省统计年鉴》。

表3-5 2016年主要地区环境保护情况

数据来源:《2016年青海省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统计年鉴》。

五、青海省发展绿色经济的有利条件

(一)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地域优势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相对封闭,地理位置特殊,生态价值独特。人类经济开发活动对大部分地区生态系统的干扰破坏程度较低,水土资源几乎没有被污染,是世界公认的“超净区”之一。丰富的光照资源和冷凉的气候特征有利于喜温凉性农作物的生长。江河源区自然环境清洁度高,适宜有机绿色食品的培育种植。

(二)具备发展绿色经济的资源优势

青海省丰富的水能资源、光能资源、风能资源、化石能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牧业资源、生物资源、林业资源等是发展绿色经济的最大优势。其中,3161万公顷可利用的牧草地、1000余种经济植物和50多种名贵药材以及120多种矿产资源为发展绿色产业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特别是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的优势突出。资料显示,全省每日光辐射160~175大卡/平方厘米,每年接受的太阳能约有1632亿吨标准煤,是全国第二太阳能高产区;青海省冻土带发现的可燃冰储量达万亿立方米,有望成为未来的新兴能源。此外,还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大美青海”旅游资源的绝对优势,为发展生态旅游业奠定了雄厚基础。

(三)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产业支撑

在工业方面,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区、柴达木循环经济产业区、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区逐步建立和完善,新兴产业发展迅速,太阳能光伏产业、风能产业、生物质能产业等成为主要的绿色支柱产业。到2020年,省内将建成完整的光伏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000亿元。

在农牧业方面,通过改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农牧业,提高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通过青南、柴达木、环湖地区的试点,已经探索出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模式,绿色生态畜牧业得到极大发展。

(四)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技术支持

目前,青海省水电资源开发技术和产业相对成熟,在满足全省风能特点的风力发电设备开发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克服了盐湖锂资源的开发难题,农牧业技术不断普及和推广,科技推广队伍逐渐成长。总之,青海省在不断提高自主创新和技术供给能力,核心技术的发展和先进技术在一些主导产业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一定程度上为绿色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科研和技术基础。

(五)具有发展绿色经济的政策环境

首先,国家有关绿色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宏观政策,以及节能减排、支持循环经济的对策措施,将有效调控和引导青海的绿色经济快速发展;其次,国务院出台支持青海等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政策,其中提出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和高原特色农业,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扶持高原特色加工业发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以及批复《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给予的一些特殊政策支持。以上不同层面的政策措施将有力保障青海加快绿色经济发展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