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上海这种超大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7年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对上海城市治理提出的新要求。两年多来,以上海和北京为代表的超大城市,分别发布了自己的“城市精细化实施意见”,标志着我国城市治理思路的转变。笔者从2014年开始关注社会治理精细化,并在相关期刊发表了多篇社会治理精细化的论文;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工作以后,笔者又有幸参与了多项上海市城市管理精细化的课题调研和研究,研究的过程启示笔者从理论和实践层面对城市治理进行新的思考。本书即是上述思考的阶段性总结。
笔者要特意解释一下本书的书名,之所以叫“城市精细化治理”而不叫“城市精细化管理”,这中间既有实践层面的思考,也有学术脉络层面的考虑。从实践层面来讲,当下上海的城市精细化管理主要由城市建设管理部门主导,也即其主要是从硬件设施的标准化管理、智能化管理方面来思考如何将城市管理好,以实现美好生活与美好城市的建设目标。但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由于城市精细化管理硬件设施的使用和管理许多方面都与城市管理者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在实际执行中,城市精细化管理并非简单地增加设备与修补设备的问题,既需要相关部门的协同参与,更需要社会公众的具体参与,否则硬的设施非但解决不了已有问题,反而可能招致新的问题。如城市精细化管理过程中的加装电梯问题,看似是一个硬件设施的增置问题,但事实上却涉及房屋管理、城市规划、城市财政等多个部门,也牵涉到了社区物业、社区业委会、社区居委会、不同楼层的居民问题,这中间任何一个关系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导致加装电梯不能成功,或即便加装了也会招致新的矛盾。再如城市电线入地问题,如果市政部门的工程没有及时跟社区沟通,社区无法配合市政部门完成相应的工作,同时如果社区不及时通知居民做好相应的准备,直接开挖的工程定会招致居民的批评和怨言,这中间还不说与供电、水务、国防等部门的沟通问题。因此,在城市精细化管理的实施过程中,更多地表现出了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特性,而非一个单纯的管理问题。
从学理层面来讲,当下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思路实际上是沿着城市治理创新的思路往前推进的。广义的城市治理是指从城市地域概念出发,为了谋求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对城市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进行整合,以实现城市区域内的协调发展。狭义的城市治理则是指城市区域内的政府组织、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社会个体,以生存和发展为目标,在平等的基础之上按照参与、沟通、协商、合作的治理机制,形成多主体参与的治理网络,共同解决城市的公共问题,增进城市公共利益,促进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从城市治理的概念可以看出,城市治理其实就是对原有城市政府单一主体市政管理的超越,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新的治理网络,可以说城市精细化治理是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更高阶段。但之所以上海和北京相关政府部门发布的文件中都称城市管理精细化或城市精细化管理,笔者的理解是,作为一个政府发布的执行性文件,其运作的基本思路是政府先行一步做工作,各个政府部门要各司其职,有序推进。同时这或许也是一种城市治理理念的变化,即政府的文件更多地专注于自身领域,要求相关部门做好监管和本职工作,而对于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则不做过多干涉或要求。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笔者建议在学术研究上统一用城市精细化治理的概念,而不是跟政府部门的风,用城市精细化管理或城市管理精细化,因为管理的精细化无法体现当下城市治理的复杂性问题,且一味地将学术研究与政府的问价话语体系进行无缝对接也偏离了学术研究应从更加宏观和更加宽广的视角为社会发展提供知识的应有路径。
由于能力有限,本书不免有纰漏与见解不当之处,还请诸位学友和读者提出批评。
薛泽林
于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
2019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