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导言

人皆在认识中,却少有人知,认识充满智慧。在此,先抛出三个“高见”。

高见之一,并非每一种认识都叫认识。

我们常说,某某人,我认识;某某事,我看透了。哲学家往往会出来挑刺:你真的认识了吗?你真的看透了吗?你如何来判断你的认识就是真认识?可能,你以为认识了,结果只是错觉,你并没有真认识你以为认识的人和事。

认识需要深度剖析,不剖不析,不叫认识,叫自我感觉良好。

高见之二,认识绝对有水平高低之分。

同一现象,不同的人看法迥异。风吹幡动,一僧认识到的是幡动,一僧认识到的是风动,禅宗六祖慧能认识到的则是心动。这就是水平不同、境界不同。必须得承认认识有高低,看法有层级。

看以前所未看,思以前所未思,悟以前所未悟,不满足于肤浅认知,追求思想深度耕犁,方能成为哲人。

高见之三,如何认识绝对是一门学问。

认识,不能武断而谈。认识有自己的来源,有自己的规律,有自己的判断标准。从不思考关于认识的哲理,只靠胡乱去想去下定论,注定很傻很天真。认识进入误区,看问题陷入怪圈,自己却还不知,是常有的事。好好琢磨如何认识,颇有价值。

毛泽东的《实践论》是关于如何认识的经典文本,是教人摆脱错误观念,学会科学认识,提升认识能力的指南。

阅读此经典著作,可从三方面的问题着手。搞懂了这些问题,自然也就搞懂了认识的学问,提升了我们的认识力。

第一,认识“实践”,立足实践。说理论要和实践相结合,容易。可问题是:何谓实践?为什么要立足实践?如何立足实践?

第二,认识“认识”,深化认识。我们常说,这段讲话很重要,回去后要深化认识,可什么才叫深化认识?深化认识的方法何在呢?

第三,认识“真理”,创新思维。要为真理而战,但关键是:如何来判断认识的真理性?究竟存不存在绝对真理?真理和创新有矛盾吗?

经典地位

《实践论》问世于1937年。当年,应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请求,毛泽东向学员讲授了共110多个学时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形成了后来被称为《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的讲稿。《实践论》就是这个讲稿第二章《辩证唯物论》的最后一节。后经过修改,收录在《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大约有9400字。

《实践论》(也包括《矛盾论》)可以说是毛泽东的发愤之作。当时党内部分领导干部存在两种不同的错误倾向:一部分人以马列主义理论家自诩,把马克思主义当成金科铁律的教条,喜欢引用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只言片语,无视中国革命的具体经验;还有一部分人则只知道根据自身的经验盲目工作,认识不到科学理论对于社会革命实践的重要性,看不到中国革命的全局性问题。不仅于此,有些人还批判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低,宣称“山沟里出不了马列主义”,批评毛泽东是“狭隘的经验论”、“右倾机会主义”。甚至还有人说,毛泽东只不过就是凭两本书指挥打仗,一本是《三国演义》,一本是《孙子兵法》。毛泽东写作《实践论》(也包括《矛盾论》),不仅成功地回应了这些人的质疑,证明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且透彻分析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错误的根源,肃清了领导干部头脑中的主观主义问题。

《实践论》是一部关于认识论的著作,但绝不是一部旨在探讨认识论问题的纯粹哲学著作,也绝不仅仅是一部只从理论上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著作。它的目的就是纠正当时党内部分领导干部思想观念上出现的错误,提升领导干部运用理论、认识现实、改变现实的能力。它创造性地、系统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深地影响了普通中国人的认识模式、思维方式,堪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的成功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