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返回安徽
安庆位于安徽省西南部,长江下游北岸,毗邻湖北省和江西省。大别山雄居西北,绵延境内数百里。这里有“枕三关而控全楚,背淮泗而吭豫章”之险要,自古就有“长江万里此咽喉,吴楚分疆第一州”之说。由于地理位置重要,故一直为江淮之间的军事重镇、屯兵驻防的要津、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其“上控洞庭、彭蠡,下扼石城、京口,分江则锁钥南北,坐镇则呼吸东西”。从清代初年起至民国,即1760年至1938年,安庆均为安徽省的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财政的中心。
晚清,在安庆发生过不少战事,尤以太平天国的革命军被曾国藩镇压的最为惨烈。后来,两江总督、淮军的统领李鸿章家族在安庆也夺取了大量利益。那里有他们占有的土地,开设的典当、钱庄和衣庄。
中国封建社会性质被打破,源于帝国主义的入侵。由于安庆是长江南北的交通要道、皖西南的交通枢纽,是汉口至南通近千公里间长江北岸唯一的重要商埠,商贸物流中心的区位优势明显,故而帝国主义早就对此地虎视眈眈。他们先后通过1876年签署的《中英烟台条约》和1902年签署的《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使安庆门户洞开。轮船招商局在安庆设置趸船,建立码头,以适应轮船运输业的需要。一批外国的轮船公司纷纷捷足先登,抢占商机。一时间,在安庆,能看到美国旗昌轮船公司、英国怡和洋行、太古洋行、日本的清汽船公司、李生昌小轮局及招商局的轮船直接停靠安庆码头载客运货,十分热闹。从此,洋货便充斥安庆市场。在安庆城内古老的商业街三牌楼、四牌楼及南门外街一带,外国商品,包括棉纱、棉布、白糖、煤油、香烟、火柴、钟表、西药满街皆是,严重冲击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一些民族手工业破产,大批工人失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也从此解体了。
安庆四牌楼老街现状
随着外国商品的流入,外国洋行也纷纷在安庆设立,包括英国的亚细亚洋行、美国美孚洋行、英国的德士古(煤油、洋烟)洋行、怡和(东糖)洋行、太古(东糖)洋行、英美烟草公司、百立泰保险公司及谦信洋行等。这些外国商号、洋行通过倾销商品,在中国获取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例如安庆城内一家英商代理人开办的怡太昌号,仅经营英商的煤油和香烟,每年就可获利润20万(银元)以上。1909年,安庆“同孚”号商店和“福记”号商店,因经销美商美孚洋行和英商亚细亚公司的煤油,就从安庆掠走纹银40万两。难怪人们将帝国主义的商品入侵比喻为吸血鬼,吸干了中国人民的膏血,而中国人白花花的银元则源源不断流入入侵的帝国主义分子的口袋里。
开埠后的安庆,凭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日渐繁华起来。老商业街三牌楼、四牌楼的商店虽然门面不大,但是一家挨着一家。每天商品进进出出,货如轮转。老街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崇仁要投靠的亲戚,是其母亲家的。崇仁的母亲姓范,出生于一个大家庭,有好几个兄弟。她的哥哥,也就是崇仁的舅舅有一个儿子,即崇仁的大表兄,叫范增泽,在黟县小学当校长。母亲范氏读过私塾,粗通文字。嫁给王文雅后,改称王范氏。她为人正直善良,勤劳朴素。在家操持家务,伺候公婆,相夫教子,并种菜养鸡,帮补家用。她对崇仁管教很严,希望儿子能够走正路,成为有用之才。在崇仁眼中,母亲虽然严厉,但相对父亲而言,她又是温暖的。在崇仁三岁的时候,王范氏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取名王达仁。兄弟俩年少时均在祖母与母亲的教育下成长。
外祖母的哥哥,即母亲的舅舅,崇仁称舅公,叫江华朴,在安庆四牌楼开设了一家天成绸缎庄。这是一位较成功的商人,由于经营有方,生意不错。
1932年1至2月间,崇仁跟随着父亲,来到安庆四牌楼的天成绸缎庄,投靠舅公江华朴,准备当学徒。
天成绸缎庄是安庆一家规模较大的正规商店,江华朴是这间布店的老板。当他见到久未谋面的外甥婿与外甥孙,有点意外,但还是十分高兴。快到16岁的崇仁长得个子高高,斯文有礼。父亲王文雅向舅公说明了来意,希望舅公能够给一个机会,让崇仁从学徒做起,学做生意。对于外甥婿的请求,舅公欣然接受。他热情地让崇仁父子先住了下来,休息几天。又让崇仁熟悉一下环境,不用急着开始工作。崇仁初来乍到,听从了舅公的安排。而父亲王文雅因工作关系,将儿子交给舅公,两天后便离开了。就这样,崇仁开始了他的学徒生涯。每天早上起床,要为店铺打扫卫生,洗痰盂,做勤杂,到码头抬布等。从早到晚,什么脏活累活都要干,这让从未干过粗活的崇仁感到很累,也很无奈。但他心中依然惦记着上学读书的事,不愿轻易放弃理想。为此,他悄悄地打听着哪里有学校可以上学。他要再进课堂,继续学业,要成为一个有学问、对社会有贡献、能造福他人的人。与此同时,他也在观察舅公对自己的态度。他发现舅公每天虽然很忙,作为老板,他是严肃的,但对自己还是很热情。他能感受到亲人的爱。于是他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试探性地向舅公敞开了心扉。他告诉舅公,自己才16岁,想继续读书,完成高中学业。父亲的收入还好,经济上能够支持。至于工作,完成学业再开始也为时不晚。
听完崇仁的诉说,舅公认为有理。既然家里经济条件允许,年轻人多读些书,今后无论做什么事都会用得上,不会吃亏。就这样,舅公答应了崇仁的请求,支持他的想法,还答应由他写信转告崇仁的父亲。自己的想法能得到舅公的理解和支持,理想正在靠近现实,令崇仁喜出望外。接下来,为了不耽误舅公的生意,不给舅公添麻烦,崇仁自告奋勇,自己去联系学校,落实读书的事。整天东奔西跑,他乐在其中。
也许因为人生地不熟,崇仁找到的是安庆一间私立学校的高中部,插班读高中一年级,当走读生。20年后,林西曾回忆,说这是一间“很差”的学校。生源大部分都是考别的学校考不上的,或是误了招生期的,或是学历不够的,还有的是在混日子的。1932年寒假后,崇仁在该校高中插班上学,读了一个学期。到了暑假期间,教育部门为了整顿这间学校,举行了两次严格的考试,希望选拔出可造之材。想通过这种办法,将这间学校正规化。然而,崇仁的考试失利了!没有被录取。据他自己后来总结,一是因为“是插班生”,只上了一个学期的课,二是“学习又不太认真”。怎么办?因为当时未被录取的学生很多,后来教育部门又想出一个处理办法,就是将一批未被录取的学生编成一个补习班,跟随二年级上课,同时补一年级的课。待学期结束,到寒假时,如果考试合格,按二年级升级,接着读二年级的课。
第一个学期插班时的不认真,让崇仁十分懊悔与自责,他暗下决心,一定在第二个学期认真读书,争取赶上进度,升上高中二年级。第二个学期,崇仁认真对待每一门课,上课专心听讲,课后抓紧复习,有问题虚心向先生请教。为了心中的理想,他再不虚度时光。寒来暑往,功夫不负有心人。寒假前夕的考试,崇仁全部通过!
这将意味着,他能够如愿升读高中二年级!
一年的读书生活是崇仁通过争取才得到的,而认真与不认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这给崇仁以很大的启发。从此,他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记住了“认真”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