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医学方书的形成与传播应用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太平圣惠方》的主要内容与知识创新

《太平圣惠方》是宋初国家对诸家验方、秘方、效方的整理与汇编,既继承了前代医学成果,也总结了宋初的医学成就和临床实践,表现出了继承、发展和创新的特点。其内容由宋太宗序言,诊脉辨阴阳虚实法,处方用药法,各种疾病病症的病因、病理以及方剂的适应证和药物、用量,以及丹药、食治和针灸等组成。与前代方书相比,《太平圣惠方》包括了中医理、法、方、药的基本内容。此外,书中所收药物,大多来自《开宝本草》,较之前代本草品种大量增多,有些药品是前代方书所罕用或不用的,极为珍贵。宋人蔡襄称此书中多“异域瓖苛”之品,说明其药物品种不仅有中土原产之药,而且还收入了大量海外珍稀药物。

一、《太平圣惠方》的序言

宋太宗撰《御制〈太平圣惠方〉序》,约1000字,清楚地指明了宋朝政府对方书功能的认识,以及编撰《太平圣惠方》的目的、动因和过程。

朕闻皇王治世,抚念为本。法天地之覆载,同日月以照临;行道德而和惨舒,顺寒暄而知盈缩;上从天意,下契群情;罔惮焦劳,以从人欲,乃朕之愿也。且夫人禀五常,药治百病,能知疾之可否,究药之征应者,则世之良医也。至如风雨有不节之劳,喜怒致非理之患,疾由斯作,盖自物情。苟非穷达其源,窥测其奥,徒烦服食以养于寿命,消息可保于长生矣。自古同今,多乖摄治。疾之间起,积之于微;势非已形,求诸服饵;方既弗善,药何救焉?《书》曰:“药不瞑眩,厥疾弗廖。”诚哉是言也!旦如人安之道,经络如泉。或驰骋性情,乖类形体,莫如伤败,致损寿龄。盖由血脉荣枯,肌肤盛弱,贪其嗜欲,不利机关,及至虚赢,不防他故。四时逆顺,六气交争,贤者自知,愚者未达。是以圣人广兹仁义,博爱渊深,故黄帝尽岐伯之谈,虢君信越人之术。揆度者明于切脉,指归者探乎幽玄。论之则五音自和,听之则八风应律。譬犹影响,无不相从,求妙删繁,备诸方册。讨寻精要,演说无所不周;诠诂简编,探赜悉闻尽善;莫不考秘密,搜隐微。大矣哉,为学乃至于此耶!则知天不爱其道,而道处其中。地不爱其宝,而宝舍其内。夫医者,意也。疾生于内,药调于外。医明其理,药效如神。触类而生,参详变异。精微之道,用意消停。执见庸医,证候难晓。朕昔自潜邸,求集名方异术玄针,皆得其要,兼收得妙方千余首,无非亲验,并有准绳,贵在救民,去除疾苦。并偏于翰林医官院,各取到经乎家传应效药方,合万余道。令尚药奉御王怀隐等四人,校勘编类。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凡候疾之深浅,先辨虚实,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药,则无不愈也。庶使天高地浓,明王道之化成;春往秋来,布群黎之大惠。昔炎帝神农氏,长于姜水,始教民播种,以省煞生。尝味百草,区别药性,救夭伤之命,延老病之生。黔首日用而不知,圣人之至德也。夫医道之难,昔贤犹病。设使讼而未能解,解而未能别,别而未能明,明而未能尽,穷此之道者,其精勤明智之士欤!朕尊居亿兆之上,常以百姓为心,念五气之或乖,恐一物之失所,不尽生理,朕甚悯焉!所以亲阅方书,俾令撰集,冀溥天之下,各保遐年,同我生民,跻于寿域。今偏敕成一百卷,命曰《太平圣惠方》。仍令雕刻印版,遍施华夷,凡尔生灵,宜知朕意。[宋]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

宋太宗序文反映了以下一些重要的内容:

一是医学方书的政治辅助性功能。宋太宗认为,《太平圣惠方》不仅能够起到“贵在救民,去除疾苦”的现实作用,也可实现“明王道之化成”“布群黎之大惠”的作用,有利于宣扬儒家仁政思想和政府权威统治。

二是《太平圣惠方》关于中药炮制理论与技术的总结与发展,提出了中药炮制的“合和”原则和“以方捡炼”原则,以及关于中药炮制的度量衡标准、中药制剂稳定性的考察方法及有效期的求解。

三是翰林医官院成为编辑《太平圣惠方》的组织机构。翰林医官院,内庭官司名,隶入内内侍省所属之翰林院,元丰五年(1082年)改制后称翰林医官局,是宋代中央级别的最高医疗兼行政管理机构。其职责主要是以供奉皇帝、后宫、宗室医疗、用药为主,承诏为大臣、百官及众人诊治为辅;并掌国家医药的政令;所有的皇亲、军队、臣僚、使节、学校、工程场所等,都由翰林医官院派遣医生进行治疗。此外,民间医药也归它掌管。宋朝皇帝和政府对医学的关注及其医学政策,大多是通过翰林医官院来执行的。[清]徐松辑,刘琳、刁忠民、舒大刚等校点:《宋会要辑稿》职官36之97,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3940页。

四是宋朝皇帝在《太平圣惠方》编撰、刊刻与流传过程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不仅为方书命名和亲撰序文,而且将先进的雕版印刷术应用于《太平圣惠方》的刊刻,从而规范了医学知识的内容,扩大了方书发行的数量、范围和影响。

二、《太平圣惠方》的目录和卷数

《太平圣惠方》的目录和卷数,宋代史书中有三说:一是100卷,目录1卷,1670门,16834方。如《崇文总目》卷三《医书类》《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通志》卷六九《艺文略》《郡斋读书志》卷一三《医书类》《文献通考》卷二二三《经籍考》和《宋史》卷二〇七《艺文志》等,均载“《太平圣惠方》一百卷”;二是120卷,如曾巩《隆平集》卷三载“太平兴国中编成方书,赐诸道州郡,谓之《太平圣惠方》一百二十卷”;三是不分卷,如南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载《太平圣惠方》1部,不言卷数。

总之,从宋代官、私著作的记载和今本《太平圣惠方》的内容来看,《太平圣惠方》全书100卷,目录1卷。此外,日本多纪本《太平圣惠方》还载有《大宋新修太平圣惠方一百卷排门目录》,除各门标题外,载有论、方数目,其内容有的与正文标题一致,有的与正文标题又不太相合,可能是传抄、刊刻之误所致。

三、《太平圣惠方》的主要内容

《太平圣惠方》在编撰体例上,以隋代医学家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之病因、病理、证候和医学理论为纲,其次叙述用药法则,是一部集理、法、方、药于一体,具有完整医学理论与临床实践的方书。其内容包含大方脉科、风科、小方脉科、眼科、疮肿兼伤折科、产科、口齿兼咽喉科、针灸科、金镞兼书禁科等常见病和多发病的内容,以及一些疑难病症的治疗方药,其中还载述了神仙、丹药、食治、补益等方药,因而具有极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保留了当时的医学分类、药学知识及其炮制技术。

(一)有关临证医学诸科和方剂学的内容

《太平圣惠方》卷一包括叙为医、叙诊脉法、分寸关尺三部脉位法、辨九候法、辨两手五脏六腑脉所主法、辨五脏六腑经脉所合法、诊五脏脉轻重法、辨脉形状、分别脉病形状、平寸口脉法、平关脉法、平尺脉法、辨七表八里脉法、辨阴阳脉法、辨营卫经脉与漏刻相应度数法、辨脉虚实法、辨损至脉法、辨奇经八脉法、诊四时脉及太过不及法、辨妊娠分别男女及将产脉法、辨小儿脉法、辨脉动止投数法、扁鹊诊诸反逆脉法、辨七诊脉法、诊百病决死生法、诊三部虚实决死生法、察声色决死生法、论形气盛衰法、论女子盛衰法和论丈夫盛衰法等,详细地介绍了脉诊的方法。其中《叙为医》和《叙诊脉法》是《太平圣惠方》中两篇重要的医学论文,规定了国家有关医人和脉诊的标准。《叙为医》指出:“医者意也,非常之意尔。是以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曰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曰上医疗未病,中医疗欲病,下医疗已病。夫如是则须洞明物理,晓达人情,悟造化之变通,定吉凶之机要,视表知里,诊候处方,常怀拯物之心,并救含灵之苦。苟用药有准,则厥疾必瘳。若能留心于斯,具而学之。则为医之道,尽善尽美,触事皆通矣。”[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1《叙为医》,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叙诊脉法》指出:“夫脉者,医之大业也。既不深究其道,何以为医者哉。”书中记载了各种脉法和疑难脉诊。[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1《叙诊脉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页。

《太平圣惠方》卷二为论处方法、论合和、论服饵、论用药、分三品药及反恶、用药和诸疾通用药,叙述了药物的来源、炮制、性状和作用等。其中《论处方法》指出:“夫处方疗疾,当先诊知病源,察其盈虚,而行补泻。”《太平圣惠方》进一步发挥中药炮制的“君臣佐使”理论,指出“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使。审而用之,则百不失一矣”[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2《论处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4页。。在此理论指导下,中药炮制技术及其药品分汤药、丸药、散药和敷药等,规定“凡合和汤药,务在精专,甄别新陈,辨明州土,修制合度,分两无差,用得其宜,病无不愈”[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2《论合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5页。,“夫济时之道,莫大于医,去病之功,无先于药”[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2《论用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7页。,“凡候疾之深浅,先辨虚实,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药”[宋]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首,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由于汤药是中药最重要的形式,所以又规定了汤药的饵药、用药之法、三品药及反恶。汤药主要来源于玉石部、草药部、木部、兽部、虫鱼部、果部、菜部、米部等。同时,该书还规定了药相反、服药禁忌,以及肝脏用药、心脏用药、脾脏用药、肺脏用药、肾脏用药和诸疾通用药等。更为可贵的是,该书还载录了治疗瘟疫、疟疾、霍乱、伤寒、黄疸、痢疾等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医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至卷七为五脏门,共5卷,分83门,论5首,病源78首,方635道,包括肝脏论、心脏论、脾脏论、肺脏论、肾脏论的总论、证候和治疗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八至卷一四为伤寒门,共7卷,分94门,论24首,病源68首,方946道。其内容包括伤寒叙论、辨伤寒脉候、伤寒受病日数次第病证、辨太阳病形证、辨阳明病形证、辨少阳病形证、辨太阴病形证、辨少阴病形证、辨厥阴病形证、辨伤寒热病两感证候、辨伤寒热病不可治形候、辨可发汗形证、辨不可发汗形证、辨可吐形证、辨不可吐形证、辨可下形证、辨不可下形证、辨可灸形证、辨不可灸形证、辨可火形证、辨不可火形证、辨可水形证、辨不可水形证、辨可温形证、伤寒三阴三阳应用汤散诸方、治伤寒一日至九日候诸方、治伤寒发汗通用经效诸方、治伤寒中风诸方、治阳毒伤寒诸方、治伤寒咳嗽诸方、治两感伤寒诸方和治伤寒后虚羸诸方等。尤其是书中有关伤寒和杂病部分,保存了宋代治平二年(1065年)校正医书局校正张仲景《伤寒论》以前文字的较原始的面貌,因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严菱舟《关于〈太平圣惠方〉》指出:“其内容包括有张仲景《临寒论》原文,以及《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等书有关 ‘伤寒论’的论述,并对伤寒各证广列治法。”严菱舟:《关于〈太平圣惠方〉》,载《中医杂志》1962年第8期,第31—32页。张慧蕊、梁永宣在《〈太平圣惠方〉中的淳化本〈伤寒论〉》一文中也指出:“《太平圣惠方》卷八到卷十四所包含的伤寒金匮内容可能为宋以前《伤寒杂病论》原貌的恢复提供线索。”张慧蕊、梁永宣:《〈太平圣惠方〉中的淳化本〈伤寒论〉》,载《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年第37卷第1期,第15—17页。

《太平圣惠方》卷一五至卷一六为时气门,共2卷,分36门,论1首,病源33首,方307首,包括治时气一日至九日诸方、治时气八九日以上诸方、治时气头痛诸方、治时气谵言诸方、治时气发狂诸方、治时气发斑诸方、治时气发豌豆疮诸方、治时气口疮诸方、治时气结胸诸方、治时气咳嗽方、治时气口干诸方、治时气热毒攻咽喉诸方、治时气呕逆诸方、治时气心腹痞满诸方、治时气后宿食不消诸方、治时气烦躁诸方、治时气烦渴诸方、治时气鼻衄诸方、治时气热毒攻眼诸方、治时气余热不退诸方、治时气发黄诸方、治时气毒气攻手足诸方、治时气下痢诸方、治时气下部疮诸方、治时气大便不通诸方、治时气小便不通诸方、治时气令不相染易诸方、治时气后劳复诸方和治时气瘴疫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一七至卷一八为热病门,共2卷,分34门,论1首,病源33首,方297首。包括热病论、治热病一日至七日诸方、治热病头痛诸方、治热病烦躁诸方、治热病狂言诸方、治热病烦渴诸方、治热病喘急诸方、治热病发狂诸方、治热病呕逆诸方、治热病哕候诸方、治热病汗后余热不退诸方、治热病心腹胀满诸方、治热病咳嗽诸方、治热病咽喉肿痛诸方、治热病口干诸方、治热病鼻衄诸方、治热病口疮诸方、治热病吐血诸方、治热病热毒攻眼诸方、治热病发斑诸方、治热病生热毒疮诸方、治热病发疮诸方、治热病发黄诸方、治热病后脾胃虚不思饮食诸方、治热病大便不通诸方、治热病小便不通诸方、治热病痢下脓血诸方和治热病后虚劳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一九至卷二五为风门,共7卷,分75门,论1首,病源67首,方891道,包括中风论、治中风失音不语诸方、治中风口噤不开诸方、治中风不得语诸方、治风诸方、治风痉诸方、治风痱诸方、治中风口面斜诸方、治风痹诸方、治风湿痹不仁诸方、治风寒湿痹身体手足不遂诸方和治风血痹诸方;治瘫痪风诸方、治卒中风诸方、治贼风诸方、治风入腹拘急切痛诸方、治风邪诸方、治风惊诸方、治风惊悸诸方、治风狂诸方、治风痰诸方、治风冷失声诸方、治风恍惚诸方和治风头痛诸方;治偏风诸方、治风角弓反张诸方、治风身体疼痛诸方、治风走注疼痛诸方、治热毒风诸方、治破伤风诸方、治风腰脚疼痛冷痹诸方、治风顽麻诸方和治风脚软诸方;治急风诸方、治风曳诸方、治柔风诸方、治风癫诸方、治风痫诸方、治白虎风诸方、治刺风诸方、治头面风诸方、治风头旋诸方和治头风目眩诸方;治中风半身不遂诸方、治中风偏枯不遂诸方、治历节风诸方、治风虚多汗诸方、治风热诸方、治风冷诸方、治退风诸方、治中风手脚不遂诸方、治风四肢拘挛诸方和治大肠风热秘涩不通诸方;治大风疾诸方、治大风鬓眉堕落诸方、治大风癞诸方、治乌癞诸方、治白癞诸方、治大风出虫诸方、治风瘾疹诸方、治风瘙瘾疹生疮诸方、治风瘙痒诸方、治风诸方、治风身体如虫行诸方、治白癜风诸方、治紫癜风诸方、治疡风诸方和治白驳风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二六至卷三一为诸劳门,共6卷,分80门,病源78首,方761首,包括治肝劳诸方、治心劳诸方、治脾劳诸方、治肺劳诸方、治肾劳诸方、治筋极诸方、治脉极诸方、治肉极诸方、治气极诸方、治骨极诸方、治精极诸方、治五劳六极七伤通用诸方和治虚损补益诸方;治风劳诸方、治虚劳偏枯诸方、治急劳诸方、治虚劳骨热诸方、治虚劳口舌干燥诸方、治虚劳渴诸方、治虚劳吐血诸方、治虚劳咳嗽诸方、治虚劳里急诸方、治虚劳心热不得睡诸方和治虚劳不足诸方;治虚劳羸瘦诸方、治虚劳痰饮诸方、治虚劳脾胃虚冷食不消诸方、治虚劳不思食诸方、治虚劳心腹痛诸方、治虚劳积聚诸方、治虚劳症瘕诸方、治虚劳惊悸诸方、治虚劳兼痢诸方、治冷劳诸方和治气劳诸方;治虚劳呕逆诸方、治虚劳唾稠粘诸方、治虚劳心腹痞满诸方、治虚劳身体疼痛诸方、治虚劳寒热诸方、治虚劳盗汗诸方、治虚劳烦热诸方、治虚劳大便难诸方、治虚劳小便不利诸方、治虚劳小便数诸方、治虚劳小便白浊诸方、治虚劳小便出血诸方、治虚劳小便余沥诸方、治虚劳小便淋涩诸方和治虚劳手足烦疼诸方;治虚劳痿痹不遂诸方、治虚劳筋脉拘挛诸方、治虚劳少气诸方;治虚劳上气诸方、治虚劳目暗诸方、治虚劳耳聋诸方、治虚劳浮肿诸方、治虚劳腰脚疼痛诸方、治虚劳膝冷诸方、治虚劳四肢逆冷诸方、治虚劳梦与鬼交诸方、治虚劳梦泄诸方、治虚劳阴痿诸方、治虚劳失精诸方、治虚劳尿精诸方、治虚劳少精诸方、治虚劳阴肿诸方、治虚劳阴疮诸方和治虚劳阴下湿痒生疮诸方;治热劳诸方、治骨蒸劳诸方、治骨蒸肺萎诸方、治骨蒸癖气诸方、治骨蒸烦热诸方、治骨蒸口舌干渴诸方、治骨蒸劳咳嗽诸方、治传尸羸瘦诸方、治传尸复连诸方、治骨蒸下虫诸方和治传尸骨蒸沐浴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三二至卷三三为眼门,共2卷,分49门,论3首,病源44首,方491道,包括眼论、眼钩刺针镰法、治眼赤诸方、治眼风赤诸方、治眼胎赤诸方、治眼暴赤诸方、治眼赤烂诸方、治眼赤肿痛诸方、治热毒攻眼诸方、治风毒攻眼诸方、治丹石毒上攻眼目诸方、治远年风赤眼诸方、治眼生肉诸方、治眼风泪诸方、治眼生疮诸方、治针眼诸方、治眼涩痛诸方、治目痒急诸方、治眼眉骨及头疼痛诸方、治眼睛疼痛诸方、治眼睑垂肿诸方、治睑生风粟诸方、治睑肿硬诸方、治眼摩顶膏诸方。眼内障论方,包括眼内障论、开内障眼论、治眼内障诸方、治眼青盲诸方、治眼雀目诸方、治眼卒生翳膜诸方、治眼生肤翳诸方、治眼生花翳诸方、治眼远年翳障诸方、治眼赤脉波贯黑睛诸方、治眼血灌瞳仁诸方、治眼生珠管诸方、治眼白睛肿胀诸方、治目珠子突出诸方、治蟹目诸方、治眼偏视诸方、治坠睛诸方、治眼脓漏诸方、治斑豆疮入眼诸方、治眼见黑花诸方、治眼昏暗诸方、治眼被物撞打着诸方和治眯目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三四为口齿门,共1卷,分21门,论1首,病源9首,方232道,包括口齿论、治牙齿疼痛诸方、治牙疼诸方、治齿疼诸方、治齿风疼痛诸方、治牙齿孔有虫诸方、治齿龋诸方、治齿诸方、治牙齿风疳诸方、治牙齿急疳诸方、治齿漏疳诸方、治牙齿历诸方、治齿黄黑诸方、治牙齿动摇诸方、治牙齿挺出诸方、治齿龂肿痛诸方、治龂间血出诸方、治牙齿脱落牢牙诸方、治牙齿不生诸方、治齿诸方和揩齿令白净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五为咽喉门,共1卷,分25门,论1首,病源22首,方242道,包括咽喉论、治咽喉闭塞不通诸方、治咽喉肿痛诸方、治喉痹诸方、治咽喉不利诸方、治咽喉风毒肿痛诸方、治咽喉卒肿痛诸方、治咽喉疼痛诸方、治咽喉干痛诸方、治咽喉内生疮诸方、治咽喉闭塞口噤诸方、治咽喉中如有物妨闷诸方、治尸咽喉痒痛诸方、治马喉痹诸方、治咽喉颈外肿痛诸方、治悬壅肿诸方、治咽喉肿痛语声不出诸方、治咽喉生谷贼诸方、治咽喉生痈诸方、治瘿初结诸方、治瘿气诸方、治瘿气咽喉肿塞诸方、治瘤诸方、治诸鱼骨鲠诸方和治误吞诸物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六为舌门,共1卷,分26门,病源25首,方326道,包括治口舌生疮诸方、治口疮久不瘥诸方、治重舌诸方、治木舌诸方、治舌肿强诸方、治口舌干燥诸方、治口吻疮诸方、治口臭诸方、治唇疮诸方、治紧唇疮诸方、治唇生肿核诸方、治唇口面皴诸方、治耳聋诸方、治耳风聋诸方、治劳聋诸方、治耳久聋诸方、治暴热耳聋诸方、治卒耳聋诸方、治耳虚鸣诸方、治耳疼痛诸方、治耳诸方、治耳肿诸方、治耳内生疮诸方、治冻耳诸方、治耳耵聍诸方和治百虫入耳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七为鼻衄门和吐血门,共1卷,分24门,论2首,病源22首,方234道。鼻衄门包括鼻衄论、治鼻衄诸方、治鼻衄不止诸方、治鼻久衄诸方、治鼻大衄诸方、治鼻塞气息不通诸方、治鼻痈诸方、治鼻中生疮诸方、治鼻中生息肉诸方、治鼻痛诸方、治鼻流清涕诸方和治鼻干无涕诸方。吐血门包括吐血论、治吐血诸方、治卒吐血诸方、治吐血不止诸方、治呕血诸方、治吐血衄血诸方、治唾血诸方、治吐血口干诸方、治舌上出血诸方、治九窍四肢指歧间出血诸方、治小便出血诸方和治大便下血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八为服石门,共1卷,分27门,论3首,病源16首,方185道,包括服乳石体性论、研炼钟乳及单服钟乳法、钟乳酒方、五石寒食散更生散及钟乳丸散诸方、飞炼石英及单服石英法、白石英和草药服饵方、牛乳中煮炼石英及以石英饲牛取乳服饵方、白石英和草药浸酒方、服乳石有五乖七急八不可三无疑法、乳石阴阳体性并草药触动形候论并诸方、治饵寒食五石诸杂石等发动解散兼下石诸方、治乳石发动上冲头面及身体壮热诸方、治乳石发动头痛寒热诸方、治乳石发动烦闷诸方、治乳石发动烦渴诸方、治乳石发动口舌生疮诸方、治乳石发动吐血衄血诸方、治乳石发动虚热痰饮呕逆诸方、治乳石发动心膈痞满腹痛诸方、治乳石发动心腹痛噤诸方、治乳石发动身体浮肿诸方、治乳石发动生痈肿诸方、治乳石发动身体生疮诸方、治乳石发动变下痢诸方、治乳石发动小便淋涩诸方、治乳石发动大小肠壅滞不通诸方和服乳石后饮食所宜法等。

《太平圣惠方》卷三九为解毒门,共1卷,分29门,病源24首,方217道,包括解俚人药毒诸方、解诸药毒诸方、解百药蛇虫诸毒诸方、解金石毒诸方、治服药过度诸方、治诸饮食中毒诸方、治食六畜肉中毒诸方、治食牛肉中毒诸方、治食马肉中毒诸方、治食猪肉中毒方、治食狗肉中毒方、治食鸭肉成病方、治食六畜百兽肝中毒诸方、治食漏脯中毒诸方、治食射罔肉中毒方、治食郁肉中毒诸方、治食诸肉中毒诸方、治食诸鱼中毒诸方、治食鱼中毒诸方、治食蟹中毒诸方、治食诸菜蕈菌中毒诸方、辨鱼鳖蟹毒不可食及诸物不得共食法、辨六畜不可合诸物食法、治饮酒大醉不解诸方、治饮酒中毒诸方、治恶酒诸方、治饮酒腹满不消诸方、治饮酒后诸病诸方和断酒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〇为头痛门,共1卷,分17门,病源14首,方236道,包括治头痛诸方、治头偏痛诸方、治头疮诸方、治面上生疮诸方、治面皰诸方、治酒皻诸方、治粉刺诸方、治黑痣诸方、治疣目诸方、治狐臭诸方、灭瘢痕诸方、令面光泽洁白诸方、面脂诸方、澡豆诸方和治身体臭令香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四一为须发门,共1卷,分13门,病源10首,方136道,包括治发白令黑诸方、治眉发须不生诸方、生发令长诸方、令发润泽诸方、治头风白屑诸方、治发黄令黑诸方、治头疮白秃诸方、治须发秃落诸方、令生眉毛诸方、治头赤秃诸方、染髭发及换白变黑诸方、揩齿令髭发黑诸方和拔白令黑良日法。

《太平圣惠方》卷四二为上气门,共1卷,分21门,论1首,病源20首,方134道,包括上气论、治上气喘急诸方、治久上气诸方、治卒上气诸方、治上气胸满诸方、治上气不得睡卧诸方、治上气喉中作水鸡声诸方、治上气呕吐诸方、治上气腹胀满诸方、治上气咳逆诸方、治上气喘急身面浮肿诸方、治七气诸方、治短气诸方、治气逆诸方、治因食热及饮冷水上气诸方、治胸痹诸方、治胸痹噎塞诸方、治胸痹短气诸方、治胸痹心下坚痞缓急诸方、治胸痹心背痛诸方和治心痹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三为心痛门,共1卷,分21门,论1首,病源20首,方158道,包括心痛论、治九种心痛诸方、治卒心痛诸方、治诸虫心痛诸方、治冷气心腹痛诸方、治心腹痛胀满诸方、治久心痛诸方、治恶疰心痛诸方、治中恶心痛诸方、治心痛多唾诸方、治心背彻痛诸方、治心痛不能饮食诸方、治心悬急懊痛诸方、治心腹相引痛诸方、治腹虚胀诸方、治心腹鼓胀诸方、治腹痛诸方、治心腹卒胀满诸方、治胸胁痛诸方、治腹胀肠鸣切痛诸方和治腹内诸气胀满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四为腰痛门,共1卷,分16门,病源16首,方202道,包括治五种腰痛诸方、治风湿腰痛诸方、治久腰痛诸方、治卒腰痛诸方、治腰痛强直不能俯仰诸方、治肾著腰痛诸方、治觜腰诸方、治腰脚冷痹诸方、治腰脚疼痛诸方、治腰脚疼痛挛急不得屈伸诸方、治腰胯疼痛诸方、治阴诸方、治阴肿诸方、治阴痛诸方、治阴疮诸方和治阴下湿痒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五为脚气门,共1卷,分28门,论8首,病源17首,方184道,包括脚气论、脚气诊脉诀、脚气所中处论、脚气得之因由论、脚气兼诸病论、脚气补泻论、脚气虚实调养论、脚气灸法论,以及治脚气缓弱诸方、治脚气痹挛诸方、治风毒脚气言语謇涩诸方、治脚气疼痛皮肤不仁诸方、治干脚气诸方、治湿脚气诸方、治脚气痰壅头痛诸方、治脚气上气诸方、治脚气冲心烦闷诸方、治脚气呕逆诸方、治脚气心腹胀满诸方、治脚气肿满诸方、治脚气春夏防发诸方、治江东岭南瘴毒脚气诸方、治服乳石人脚气发动诸方、治脚气大小便秘涩诸方、治脚气脚上生风毒疮诸方、治脚气浸酒诸方、治脚气摩风毒膏药诸方和治脚气淋蘸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六为咳嗽门,共1卷,分19门,论1首,病源17首,方156道,包括咳嗽论、治久咳嗽诸方、治积年咳嗽诸方、治卒咳嗽诸方、治气嗽诸方、治暴热咳嗽诸方、治咳嗽喘急诸方、治咳嗽短气诸方、治咳嗽上气诸方、治久咳嗽上气诸方、治咳嗽呕吐诸方、治咳嗽面目浮肿诸方、治咳嗽失声诸方、治咳嗽痰唾稠粘诸方、治咳嗽喉中作呀呷声诸方、治咳嗽不得睡卧诸方、治咳嗽唾脓血诸方、治久咳嗽唾脓血诸方和治咳嗽熏法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七为霍乱门和三焦门,共1卷,分21门,论5首,病源15首,方190道。霍乱门包括霍乱论、治霍乱诸方、治霍乱呕吐不止诸方、治霍乱心腹痛诸方、治霍乱心腹胀满诸方、治干霍乱诸方、治霍乱欲死诸方、治霍乱心烦诸方、治霍乱烦渴诸方、治霍乱干呕诸方、治霍乱心腹筑悸诸方、治霍乱后下痢诸方、治霍乱四逆诸方、治霍乱转筋诸方、治反胃呕哕诸方、治咳癔诸方。三焦门包括三焦总论、上焦论、治上焦虚寒诸方、治上焦虚热诸方、中焦论、治中焦虚寒诸方、治中焦壅热诸方、下焦论、治下焦虚寒诸方、治下焦壅热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八为积聚门,共1卷,分23门,论2首,病源21首,方143道,包括积聚论、治肝积气诸方、治心积气诸方、治脾积气诸方、治肺积气诸方、治肾积气诸方、治积聚诸方、治积聚心腹痛诸方、治积聚心腹胀满诸方、治积聚宿食不消诸方、诸疝论、治七疝诸方、治寒疝诸方、治寒疝心痛诸方、治寒疝心腹痛诸方、治心疝诸方、治寒疝积聚诸方、治蛇瘕诸方、治鳖瘕诸方、治鱼瘕诸方、治米症诸方、治发症诸方和治蛟龙病方。

《太平圣惠方》卷四九至卷五〇为治诸气门,共2卷,分34门,论1首,病源32首,方320道,包括治痃气诸方、治癖气诸方、治痃癖诸方、治久痃癖诸方、治痃癖心腹胀满诸方、治痃癖不能食诸方、治痃癖羸瘦诸方、治症病诸方、治久积症癖诸方、治暴症诸方、治食不消成症癖诸方、治症瘕诸方、治癖结诸方、治寒癖诸方、治酒癖诸方、治酒癖宿食不消诸方、治食症诸方、治积年厌食症块诸方、经效化气消食圆方、五膈气论、治五膈气诸方、治膈气咽喉噎塞诸方、治膈气妨闷诸方、治膈气呕逆不下食诸方、治膈气痰结诸方、治五膈气呕吐酸水诸方、治气膈心腹痞满诸方、治膈气宿食不消诸方、治膈气心胸中痛诸方、治五噎诸方、治噎不下食烦闷诸方、治气噎诸方、治食噎诸方和治醋咽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一为痰饮门,共1卷,分16门,论1首,病源15首,方126道,包括痰饮论、治痰饮诸方、治痰饮食不消诸方、治留饮宿食诸方、治痰癖诸方、治饮癖诸方、治支饮诸方、治悬饮诸方、治溢饮诸方、治冷痰饮诸方、治风痰诸方、治痰热诸方、治痰逆不下食诸方、治痰冷癖饮诸方、治痰厥头痛诸方和治痰结实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二为疟病门,共1卷,分16门,论1首,病源14首,方171道,包括疟病论、治五脏疟诸方、治温疟诸方、治寒疟诸方、治瘅疟诸方、治劳疟诸方、治山瘴疟诸方、治鬼疟诸方、治疟诸方、治间日疟诸方、治痰实疟诸方、治往来寒热疟诸方、治疟发作无时诸方、治久疟诸方、治一切疟诸方和灸一切疟法。

《太平圣惠方》卷五三为三消门,共1卷,分15门,论1首,病源14首,方177道,包括三消论、治消渴诸方、治消中诸方、治消肾诸方、治消肾小便白浊诸方、治消渴烦躁诸方、治消渴口舌干燥诸方、治消渴饮水过度诸方、治消渴饮水腹胀诸方、治热渴诸方、治暴渴诸方、治渴利成痈疽诸方、治渴利后发疮诸方、治消渴后成水病诸方和治大渴后虚乏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四为水病门,共1卷,分15门,论1首,病源14首,方129道,包括水病论、治十水肿诸方、治水气遍身浮肿诸方、治风水肿诸方、治石水肿诸方、治皮水肿诸方、治气水肿诸方、治大腹水肿诸方、治水气身面卒浮肿诸方、治水气心腹鼓胀诸方、治水肿咳逆上气诸方、治水症诸方、治水蛊诸方、治水气脚膝浮肿诸方和治水气小便涩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五为黄病门,共1卷,分15门,论2首,病源48首,方120道,包括黄病论、治急黄诸方、治阴黄诸方、治内黄诸方、治劳黄诸方、治黄汗诸方、治黄病小便淋涩诸方、治黄胆诸方、治酒疸诸方、治谷疸诸方、治黑疸诸方、治风疸诸方、治女劳疸诸方、治三十六种黄证候点烙论并方和三十六种黄点烙应用俞穴处。其中三十六种黄证候,包括肝黄证候、心黄证候、脾黄证候、肺黄证候、肾黄证候、胆黄证候、脑黄证候、行黄证候、癖黄证候、胃黄证候、鬼黄证候、奸黄证候、走马黄证候、立黄证候、黑黄证候、体黄证候、劳黄证候、脊禁黄证候、食黄证候、火黄证候、阴黄证候、气黄证候、黄证候、髓黄证候、房黄证候、血黄证候、忧黄证候、惊黄证候、花黄证候、疟黄证候、水黄证候、蛇黄证候、牛黄证候、鸦黄证候、鸡黄证候和蚰蜒黄证候,为已佚医书《点烙三十六黄经》的主要内容,弥足珍贵。

《太平圣惠方》卷五六为诸尸门,共1卷,分26门,病源26首,方235道,包括治诸尸诸方、治飞尸诸方、治遁尸诸方、治风尸诸方、治尸疰诸方、治诸疰诸方、治风疰诸方、治鬼疰诸方、治转疰诸方、治恶疰诸方、治走疰诸方、治蛊毒诸方、治五蛊诸方、治蛊疰诸方、治蛊毒吐血诸方、治蛊毒下血诸方、治中恶诸方、治尸厥诸方、治卒死诸方、治卒忤诸方、治鬼击诸方、治卒魇诸方、治鬼魅诸方、治猫鬼诸方、治热暍诸方和治冻死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七为诸虫门,共1卷,分24门,病源19首,方310道,包括治九虫及五脏长虫诸方、治蛔虫诸方、治寸白虫诸方、治蛲虫诸方、治三虫诸方、治马咬及蹈伤人诸方、治马汗入疮诸方、治马骨伤人及血入疮诸方、治虎咬诸方、治蛇螫诸方、治蝮蛇螫诸方、治青蛙蛇螫诸方、治猘犬咬诸方、治犬咬诸方、治蜈蚣咬诸方、治蜘蛛咬诸方、治蝎蜇诸方、治蜂螫人诸方、治蠼螋尿疮诸方、治沙虱毒诸方、治诸虫咬人诸方、解水毒诸方和治溺水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八为诸淋门,共1卷,分22门,论1首,病源21首,方230道,包括诸淋论、治石淋诸方、治气淋诸方、治膏淋诸方、治劳淋诸方、治热淋诸方、治血淋诸方、治冷淋诸方、治卒淋涩痛诸方、治小便难诸方、治小便不通诸方、治小便数多诸方、治小便不禁诸方、治尿血诸方、治小便色赤如血诸方、治脬转诸方、治遗尿诸方、治大便不通诸方、治大便难诸方、治大便卒不通诸方、治关格大小便不通诸方和治大小便难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五九为痢疾门,共1卷,分20门,病源20首,方249道,包括治水谷痢诸方、治赤痢诸方、治白痢诸方、治赤白痢诸方、治久赤白痢诸方、治血痢诸方、治久血痢诸方、治脓血痢诸方、治冷痢诸方、治久冷痢诸方、治热痢诸方、治冷热痢诸方、治休息痢诸方、治气痢诸方、治蛊注痢诸方、治痢肠滑下肠垢诸方、治痢后不能食诸方、治一切痢诸方、治水泻诸方和治痢下脱肛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〇为痔门,共1卷,分18门,病源18首,方263道,包括治五痔诸方、治痔肛边生鼠乳诸方、治痔肛边生核寒热诸方、治痔生疮肿痛诸方、治痔肛边痒痛诸方、治痔下血不止诸方、治气痔诸方、治酒痔诸方、治久痔诸方、治痔瘘诸方、治肠风下血诸方、治积年肠风下血不止诸方、治肠风痔疾失血后虚损诸方、治疳诸方、治湿诸方、治脱肛诸方、治肛门有虫恒痒诸方和治肛门赤痛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一至卷六三为痈疽门,共3卷,分42门,论3首,病源27首,方382道,包括痈疽论、辨痈疽证候好恶法、痈疽叙疗诸法、辨痈疽宜灸不宜灸法、辨痈疽宜针烙不宜针烙法、辨痈疽宜水角不宜水角法、治痈诸方、治痈肿贴熁诸方、治石痈诸方、治肺痈诸方、治肠痈诸方、治痈有脓诸方、治痈烦渴诸方、治痈虚热诸方、治久痈诸方、治痈内虚诸方、治痈溃后诸方、治热毒疖诸方、治痈大小便不通诸方、治痈疽淋洗诸方、治诸疮口不合诸方、治诸疮生恶肉诸方。疽论包括治缓疽诸方、治瘭疽诸方、治附骨疽诸方。发背论包括治发背诸方、治发背贴熁诸方、治发背寒热诸方、治发背热渴诸方、治发背溃后诸方、治发背大小便不通诸方、治发脑诸方、治发背淋拓诸方、治一切痈疽发背通用膏药诸方、治一切痈疽发背疮肿结硬膏药诸方、治一切痈疽发背止疼痛膏药诸方、治一切痈疽发背疮肿溃后排脓膏药诸方、治一切痈疽发背生肌膏药诸方、治一切恶毒疮膏药诸方和治一切毒肿膏药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四为疮肿门,共1卷,分16门,病源16首,方186道,包括治一切毒肿诸方、治风肿诸方、治卒风肿诸方、治毒肿诸方、治毒肿入腹诸方、治游肿诸方、治一切丹毒诸方、治丹疹诸方、治丁疮诸方、治鱼脐丁疮诸方、治恶肉诸方、治恶核肿诸方、治身体风毒疮诸方、治热疮诸方、治冷疮诸方和治脚生疮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五为疥癣门,共1卷,分20门,病源20首,方228道,包括治一切癣诸方、治干癣诸方、治湿癣诸方、治风癣诸方、治久癣诸方、治疮瘑诸方、治瘑疮久不瘥诸方、治一切疥诸方、治干疥疮诸方、治湿疥疮诸方、治一切恶疮诸方、治久恶疮诸方、治无名疮诸方、治反花疮诸方、治浸淫疮诸方、治月蚀疮诸方、治甲疽诸方、治代指诸方、治漆疮诸方和治夏月痱疮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六为瘰疠门,共1卷,分22门,论1首,病源21首,方242道,包括治瘰疠结肿寒热诸方、治瘰疠结核诸方、治瘰疠有脓诸方、治风毒瘰疠诸方、治气毒瘰疠诸方、治热毒瘰疠诸方、治久瘰疠诸方、九瘘论、治狼瘘诸方、治鼠瘘诸方、治蝼蛄瘘诸方、治蜂瘘诸方、治蚍蜉瘘诸方、治蛴螬瘘诸方、治浮疽瘘诸方、治瘰瘘诸方、治转脉瘘诸方、治风瘘诸方、治蚁瘘诸方、治一切瘘诸方、治冷瘘诸方和治久瘘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七为伤折门,共1卷,分15门,方169道,包括治从高坠下伤折诸方、治堕落车马伤折诸方、治踠折破骨伤筋诸方、治压笮坠堕内损诸方、治一切伤折恶血不散诸方、治伤折疼痛诸方、治马坠诸方、治一切伤折烦闷诸方、治坠损吐唾血出诸方、治被打损伤腹中有瘀血诸方、治打扑损诸方、治一切伤损止痛生肌诸方、治一切伤折淋熨诸方、治一切伤折疼痛贴熁诸方和治一切伤折膏药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八为金疮门,共1卷,分24门,论1首,病源20首,方270道,包括金疮论、治金疮诸方、治金疮血不止诸方、治金疮内漏诸方、治毒箭所伤诸方、治箭镞金刃入肉及骨不出诸方、治金疮伤筋断骨诸方、治金疮肠出诸方、治金疮中风痉诸方、治金疮烦闷诸方、治金疮下血虚竭诸方、治金疮久不瘥诸方、治金疮中风水诸方、治金疮生肌诸方、治恶刺诸方、治肉刺诸方、治狐尿刺诸方、治竹木刺在肉中不出诸方、治五指筋挛急诸方、治手足皲裂诸方、治汤火疮诸方、治火烧疮诸方、治灸疮急肿痛诸方、治灸疮久不瘥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九至卷八一为妇人门,共13卷,分202门,论1首,病源183首,方2312道,包括治妇人中风诸方、治妇人虚劳诸方、治妇人积聚诸方、治月经不通诸方、治漏下病诸方、治妊娠病诸方和治产后诸病之方。

《太平圣惠方》卷八二至卷九三为小儿门,共12卷,分262门,论4首,病源246首,方2681道,包括小儿初生将护法、初生儿与朱蜜法、初生儿防撮口著噤及鹅口重腭法、小儿受气法、小儿寿命长短法、拣乳母法、乳小儿法、小儿始哺法、乳母忌慎法、初生浴儿法、治小儿口噤诸方、治小儿撮口诸方、治初生儿鹅口诸方、治初生儿重腭重龂诸方、治小儿脐风诸方、治小儿脐肿湿久不瘥诸方、治小儿脐疮诸方、治小儿解颅诸方、治小儿囟不合诸方、治小儿囟陷诸方、治小儿温壮诸方、治小儿壮热诸方、治小儿变蒸诸方、治小儿客忤诸方、治小儿中马毒诸方、治小儿惊啼诸方、治小儿夜啼诸方、治小儿躯啼诸方、治小儿胎寒诸方、治小儿不吃乳诸方、治小儿饮乳后吐逆诸方、治小儿中风诸方、治小儿伤寒诸方、治小儿惊热诸方、治小儿五疳诸方、治小儿癥瘕诸方、治小儿眼赤痛诸方、治小儿痈疮诸方、治小儿疥诸方、治小儿诸淋诸方和治小儿疳痢诸方等。

《太平圣惠方》卷九四为神仙门,分1门,方156道,包括神仙方序、神仙饵云母法、神仙服雄黄法、神仙服黄精法、神仙服地黄法、神仙服天门冬法、神仙服杏仁法、神仙服松脂法、神仙服松实法、神仙服松叶法、神仙服茯苓法、神仙服柏叶柏实法、神仙服楮实法、神仙服胡麻法、神仙服术法、神仙服蒺藜子法、神仙服槐子法、神仙服鹿角法、神仙服桂法、神仙服菊花法、神仙服菟丝子法、神仙服桃胶法、神仙服蔓菁子法、神仙服百花法、神仙服仙茅法、神仙服大麻子法、神仙服芍药法、神仙服商陆根法、神仙服苣莴法、神仙服漆法、神仙服灵芝法、神仙服乳香法、神仙服蜂房法、神仙服蔷薇法、神仙服泽泻法、神仙服蓬蘽法、神仙耐寒暑法、神仙绝谷法、神仙去三尸九虫法和神仙诸名方。

《太平圣惠方》卷九五为丹药门,分3门,方105道,包括丹药序、药酒序、地黄酒、黄精酒、天门冬酒、枸杞酒、石斛酒、薯蓣酒、菊花酒、菖蒲酒、松叶酒、松脂松节酒、柏叶酒、术酒、乌麻子酒、五加皮酒、桃仁酒、紫苏子酒、丹参酒、鼠粘子酒、葡萄酒、五枝酒、天蓼木酒、商陆酒、三石浸酒、九仙薯蓣煎、地黄煎、枸杞煎、天门冬煎、术煎、麦门冬煎、蔷薇散煎、鹿角胶煎、髓煎、红雪法、紫雪法、碧雪法、碧雪煎法、黄雪法、金石凌法和甘露饧法。

《太平圣惠方》卷九六至卷九七为食治门,共2卷,分29门,论1首,病源27首,方320道,包括食治论、食治中风诸方、食治风邪癫痫诸方、食治风热烦闷诸方、食治三痟诸方、食治水肿诸方、食治咳嗽诸方、食治烦热诸方、食治霍乱诸方、食治五噎诸方、食治心腹痛诸方、食治一切痢疾诸方、食治五痔诸方、食治五淋诸方、食治小便数多诸方、食治妊娠诸方、食治产后诸方、食治小儿诸方、食治养老诸方、食治眼痛诸方、食治耳鸣耳聋诸方、食治骨蒸劳诸方、食治五劳七伤诸方、食治虚损羸瘦诸方、补益虚损于诸肉中蒸煮石英及取汁作食治法、食治脾胃气弱不下食诸方、食治脚气诸方、食治腰脚疼痛诸方和药茶诸方。

《太平圣惠方》卷九八为补益门,分1门,方135道,包括朱砂丸、钟乳丸、雄黄丸、硫黄丸、云母丸、硇石丸、真珠丸、白石英丸、硇砂丸、牡蛎丸、肉苁蓉丸、天雄丸、覆盆子丸、枸杞子丸、石斛丸、卷柏丸、韭子丸、补骨脂丸、萆薢丸、薯蓣丸、楮实丸、腽肭脐丸、松脂丸、荜茇丸、泽泻丸、巴戟丸、黄耆丸、厚朴丸、香子丸、十香丸、七香丸、椒红丸、沉香丸、大黄丸、葫芦巴丸、荜澄茄丸、何首乌丸、安息香丸、雀附丸、附子丸、肾附丸、鹿茸丸、麋茸丸、麋角丸、獐骨丸、地黄丸、地黄煎丸、阿魏丸、木瓜丸、乌头丸、青硫丸、调气木香丸、槟榔丸、牵牛子丸和大麻仁丸等方剂。

《太平圣惠方》卷九九为针经门,包括针经序、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计二百九十穴。卷一〇〇为明堂门,包括明堂序、淋洗灸疮法、贴灸疮法、日神忌不宜灸避之吉、人十二部人神不宜灸、十二时忌不宜灸、十二部人神不宜灸、九部傍通人神不宜灸、天医取师疗病吉日、四季人神不宜灸和具列四十五人形。

(二)有关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病因、病症的解释与发展

《太平圣惠方》对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病因、病症给予了详细的解释,并提供了大量防治药物。如关于伤寒病,《太平圣惠方》认为“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其发生的原因在于“春时应暖而反大寒,夏时应热而反大冷,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和“土地寒热温凉高下不同”所致。该病具有一定的传染性,“若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其乖戾之气而发病者,此则多相染易”[隋]巢元方著,丁光迪主编:《诸病源候论校注》卷8《伤寒病诸候下·伤寒令不相染易候》,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版,第186页。。伤寒病同热病、风温病、阴毒、温疫等疾病在特征上有相似之处,因此在治疗时要格外小心,“若错医疗,祸如反掌”[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8《伤寒叙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45页。

关于时气病,“是以一岁之中,病无少长皆相似者”[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15《时气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页。。其成因,《太平圣惠方》认为“皆因岁时不和,温凉失节,人感乖候之气,而生病者多相染易”。该病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时气相染易者,即须回避,将息饭食之间,不得传吃,但一人受病,全家不安,有此相染”[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16《治时气令不相染易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313页。,“转相染易,乃至灭门,傍至外人,无有不著者”,“转相染者,延及外人,人不敢视者”。其症状与疗法,“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但治有殊尔”[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15《时气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282页。。《太平圣惠方》提供的临床治疗药物,有麻黄散、乌头散、雄黄散、朱砂丸、葛根汤、石膏汤、前胡汤、七圣汤、人参汤、八神汤、柴胡汤、山茵陈散、麻黄厚朴汤、清凉散、人参干葛汤、大安汤、五解汤、茵陈麻黄散、白术汤等方剂。

关于瘴疫、瘴疟或瘴疾,均由瘴气引起,属南方炎热、多雨地区频发的地方性流行病。其症状,《太平圣惠方》认为“头痛壮热,心如火煎,面目黄黑,四肢沉重,不得睡卧”[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16《治时气瘴疫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315页。。临床常见防治药物有茵陈散方、朱砂散方、老君神明白术散方、赤散方、雄黄丸方、杀鬼丸方、犀角丸方、安息香丸方、杀鬼虎头丸方、獭肝丸方、黄膏方等。

关于痢疾、霍乱,《太平圣惠方》认为是由“人温凉不调,阴阳清浊二气有相干乱,其乱在于肠胃之间”所致,其中“心腹疼痛”“吐利俱发”“头热疼痛体疼”[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47《霍乱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983页。是它最大的特点。

可见,《太平圣惠方》已认识到伤寒病、疫病、瘴疫等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流行性,但各自的成因均不相同。尤其注意到伤寒病、时行瘟疫、时气病、温病、热病等症状有相似的地方,治疗时应各随其证。

四、《太平圣惠方》的知识创新

《太平圣惠方》中的方论和方剂,不仅包括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宋初的各种名方、验方,而且也收载了数十种现己亡佚的医书,代表了10世纪中国方书学发展的最新水平。

(一)医方分类体系

跟前代方书《伤寒论》《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方》相比,《太平圣惠方》在全书结构与方剂分类体系方面有许多创新,确立了“凡诸论证,并该其中,品药功效,悉载其内,凡候疾之深浅,先辨虚实,次察表里,然后依方用药”[宋]宋太宗:《御制〈太平圣惠方〉序》, [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9页。的编撰体例。这种方、论结合的编排模式,不仅突破了《诸病源候论》不载方剂的局限,而且也使大量分散的医方统一归属于某一门、论、病之下,再一次凸显了中医学理、法、方、药具备的辨证论治思想。

(二)方剂学知识

《太平圣惠方》中的方剂,被后世医家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治疗,呈现出极大的方剂学知识创新。据杨倓《杨氏家藏方》、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朱橚《普济方》和彭怀仁主编《中医方剂大辞典》等以“出《圣惠方》”形式的记载,约有9000余首。如驻景丸、黑豆浸酒、天雄散、牛蒡浸酒、韭子丸、菟丝子散、地黄丸、萆薢丸、枸杞煎、补益牛膝丸、白花蛇丸、松脂膏方、松叶膏方、摩发膏、南烛草煎、胡麻膏、五生膏、茄子根酒、紫石英散、天门冬散、白花蛇浸酒、地黄煎丸、吴茱萸散、桑耳丸、大黄丸、猪心羹、苦竹叶粥、苍耳子粥、羊髓粥、羊肉粥、羊脊骨粥、肉苁蓉粥、莲实粥、雌鸡粥、雀儿药粥、枣仁粥、乌蛇酒、黄芪粥、铁粉散、地榆散、羚羊角散、龙骨散、吹鼻散、石丹膏、硫磺煎、杏仁散、含化丸、龙胆煎、铅霜散、升麻散、发不生长方、发鬓黄赤方、黑髭方、赤小豆散、丁香散、海蛤散、急黄烦躁不解方、小便难腹满闷方、蜗牛膏、立效塞耳丸、麝香散、石胆散、谷精草散、蛤蟆灰散、啄木舌散、细辛散、乌头散、温生虫丸、丁香丸、橡实散、朱砂丸、阿胶丸、神验朱砂丸、治疟神验方、寒疟神效丸、久疟方、通顶散、大生地酒、金铃子散、玄石紫粉丹、骨汁索饼、鸡子索饼、枸杞煎、玉容散、搜风顺气丸、润肺化痰膏、汉防己膏药、海桐皮酒、神仙枸杞子酒、延年不老散、远志丸、茯神散、菖蒲丸、泻肾玄参散、雌黄膏、五香膏、紫精丹、丹参酒、肉桂熨膏、龙脑膏子、点眼朱砂煎、参盐软膏、苦参膏和茜根散等方剂,为中国现存医学方书中最早的记录。有些方剂名称虽见于前代,但方剂组成有所不同,似应看做为新创方剂。下面就《太平圣惠方》中部分医方加以说明。

1.关于治虚劳痿痹方

这是中国医学方书中最早记载治瘿方的内容。《太平圣惠方》载有11首治疗虚劳痿痹不遂方,包括石斛散、抽风独活散、桑寄生散、羌活散、庵子散、茯苓圆、补肾圆、石斛圆、牛膝圆、羌活圆和萆薢圆等,主治虚劳痿痹、四肢不举、筋脉急痛、骨节酸痛、头昏目暗等症。[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30《治虚劳痿痹不遂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570—572页。又见李济仁主编:《痿病通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版,第59页。

2.关于治风疾、痰饮、诸虚、骨蒸诸疾方

关于治风疾方,“搜风顺气圆”,出《太平圣惠方》,治肠胃积热,以致膈间痞闷,大便结燥,小便亦涩,肠风痔痛,腰膝酸疼,肢节顽麻,手足瘫痪,行步艰辛,语言蹇涩,三十六般风及七十二般气无不治之。此药宣通气血,清热润燥,通利大小便,则诸病自愈。“御风丹”,出《太平圣惠方》,治一切中风,半身不遂,神昏语蹇,口眼喎斜,妇人头风、血风、暗风倒仆,呕哕涎痰,手足麻痹。“如圣散”,出《太平圣惠方》,治破伤风,止血定痛。[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3《诸风》,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48—49页。“川芎散”,出《太平圣惠方》,治头风偏正头痛。“豆粉丸”,出《太平圣惠方》,治风热头疼。[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19《肾脏风痒》,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239页。

关于治痰饮及咳嗽方,“辰砂祛痰丸”,出《太平圣惠方》,治酒食过多,酸醎作成,痰饮聚於胸中,凝则呕逆恶心,流则臂痛,头目昏玄,腰脚疼痛,深则左瘫右痪,浅则蹶然倒地,此药神效。[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7《痰涎》,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7页。“人参五味子散”,出《太平圣惠方》,治男女老稚诸虚百损,气血劳伤,涎喘欬脓,或嗽咯血,寒热往来,夜有盗汗,羸瘦困乏,一切虚损。[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8《咳嗽》,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关于治肠胃、积聚诸疾,“六君子汤”,出《太平圣惠方》,治脾脏不和,不进饮食,上燥下寒,服热药不得者。[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6《心气》,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21页。

关于治诸虚、骨蒸诸疾,“当归六黄汤”,出《太平圣惠方》,治盗汗之圣药也。[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9《虚劳》,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57页。“人参远志圆”,出《太平圣惠方》,治气不足,惊悸健忘,神思不宁。[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11《眩晕》,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173页。

3.关于治骨伤、疮肿、痈疽诸疾方

《太平圣惠方》卷六七所载“伤折”和卷六八所载“金疮”,录方582首。除部分前代经验方外,书中收录有不少唐末宋初的民间验方。胡兴山等主编:《中医骨伤科发展史》(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49页。关于骨折,《太平圣惠方》提出了“补筋骨,益精髓,通血脉”的治疗思想,载方169道。关于金疮,载方270首。关于痈疽,载方143首,解释了“五善七恶”的辨证施治方法,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此外,“飞龙夺命丹”,出《太平圣惠方》,治一切恶疔疮。[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22《痈疽》,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

4.关于治妇人诸疾方

《太平圣惠方》所载妇科门方剂,据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记载,有几十道为首次记载。如治室女月水不通,出《太平圣惠方》,雄鼠屎一两,烧存性,为细末。空心,温酒调下一钱,神效。[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调经门·室女月水不通方论第八》,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17页。治崩中下血不止小腹痛方,出《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调经门·崩暴下血不止方论第十五》,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25页。治女人风痒、瘾疹不止,出《太平圣惠方》,苍耳花、叶子各等分,右为细末,用豆淋酒调下二钱。[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4《众疾门·妇人血风瘾疹瘙痒方论第三》,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51页。“天灵盖散”,出《太平圣惠方》,治妇人骨蒸劳,四肢无力,每至晚间即热,两颊红色,食饮不下,心神烦躁。“獭肝圆”,出《太平圣惠方》,治妇人骨蒸劳热,体痩烦疼,不欲饮食。“黄耆圆”,出《太平圣惠方》,治妇人骨蒸烦热,四肢羸痩,疼痛口干,心躁不得眠卧。“煞鬼圆”,出《太平圣惠方》,治妇人骨蒸,传尸劳痩,鬼气伏连。[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5《众疾门·妇人骨蒸方论第二》,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62页。治大肠久积虚冷,每因大便脱肛收不得,出《太平圣惠方》。[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8《众疾门·妇人脱肛候方论第十四》,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106页。“催生丹”,疗产妇生理不顺,产育艰难并宜服之,出《太平圣惠方》。[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卷17《产难门·催生方论第三》,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记载了18首首次出现于《太平圣惠方》中治疗妇人风寒热病、妊娠、吐血之方,包括表虚六合汤、表实六合汤、风湿六合汤、升麻六合汤、柴胡六合汤、大黄六合汤、厚朴六合汤、人参六合汤、栀子六合汤、石膏六合汤、茯苓六合汤、琥珀六合汤、胶艾六合汤、附子六合汤、黄耆解肌汤、愈风散、参苏饮和双荷散方,均为当时名方和效方。[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26《妇人》,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330—331页。

5.关于治小儿诸疾方

《太平圣惠方》记载了儿科疾病的种类、病因、病症和治疗方剂。关于儿科病症,唐代分风、惊、食三种,“至宋时则又有热痫、癫痫之分”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4页。

脐风,又名风噤、风搐、噤风、马牙风、初生口噤、四六风和七月风,多发生于初生小儿,病情危重,病死率极高。现代医学称此病为新生儿破伤风。薛文忠:《中国医学之最》,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太平圣惠方》卷八二最早记载了临床处理脐带的“烙脐圆”“封脐散”等名方。如烙脐圆方,用“豆豉一分,黄蜡一分,麝香少许。同捣令烂,熟捻作饼子,断脐讫,安脐上,灸三壮,艾柱切小麦大。若不啼,灸至五七壮”[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82《治小儿脐风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785页。,治疗脐风。

惊风,其病名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卷八五。惊风即惊厥,是小儿最常见危急证候之一。书中详细地区分了急惊风和慢惊风的病因和病症。如慢惊风,“夫小儿慢惊风者,由乳哺不调,脏腑壅滞,内有积热,为风邪所伤,入舍于心之所致也”,其症“乍静乍发,心神不安,呕吐痰涎,身体壮热,筋脉不利,睡卧多惊,进退不定,荏苒经寸”,医方38首。急惊风,“夫小儿急惊风者,由气血不和,夙有实热,为风邪所乘,干于心络之所致也”,其症“遍身壮热,痰涎壅滞,四肢拘急。筋脉拘掣,项背强直,牙关紧急”,医方38首。薛文忠《中国医学之最》称赞“在我国古代医籍中实属首见,对后世医家很有启发”薛文忠:《中国医学之最》,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1年版,第65页。

发疹、豆疮是小儿常见疾病。《太平圣惠方》卷八四《治小儿发疹豆疮》明确辨析了发疹和豆疮的病因与病症,指出“夫婴孩患胗、豆疮子者,皆是积热在于脏腑,蒸郁热毒,散于四肢。小儿皮肉嫩弱,多成此疾”,又说“腑热生于细疹,脏热生于豆疮”[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84《治小儿胗豆疮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838页。。书中有关胗、豆的解释以及提供的11首治疗方剂,对治疗小儿麻疹和天花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称赞“这种看法对于后世医家很有启发”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北京:中华书局1997年版,第135页。

6.关于治眼目、咽喉、口腔、牙齿诸疾方

《太平圣惠方》卷三四《口齿论》,载方232首,是北宋前期口腔医学的总结性论述。书中指出:“夫口齿者,为腑脏之门户,呼吸之机关,纳滋味以充胃肠,通津液以润经脉,故口为脾之应候,齿作骨之荣华,在乎一身实为大要。”[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34《口齿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673页。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评价“几乎列举了唐以前所有的口腔医学症状”周大成:《中国口腔医学史考》,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版,第100页。

关于眼目、咽喉诸疾,《太平圣惠方》也有治疗方剂。如“蔓荆汤”,出《太平圣惠方》,治劳役饮食不节,内障眼疾,此方立效。[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卷20《眼目》,胡国臣总主编,林慧光主编:《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杨士瀛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版,第248页。

7.关于治霍乱诸方

《小品方》治霍乱卒吐下不禁,脉暴数者,人参汤主之。《太平圣惠方》载“人参散”,治霍乱吐泻心烦,于《小品方》中去葛根,入生姜、小麦、竹叶煎服。

(三)疾病学知识

《太平圣惠方》还记载了大量疾病名称和证候的知识。如干脚气,脚气病病名。《太平圣惠方》卷四五中首次提出了“干脚气”的概念,指脚气之足膝不肿者。因系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所致。症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治宜宣壅化温,和营清热,用加味苍柏散或生干地黄丸等方。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主编:《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72页。

大肠痈,痈疽病病名,首见于《太平圣惠方》。该书卷六一《痈疽论》认为:“天枢隐隐而痛者,大肠疽也,上肉微起者,大肠痈也。”[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61《痈疽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307页。其证多由饮食不节,过食生冷,湿热凝结大肠而成。初起发热恶寒,自汗腹痛,天枢穴处微肿,手不可按,大便坠胀,右腿不能直伸,久则精神衰少,饮食无味,肤肌甲错。内服可选用清肠饮化裁,后期若见气血两虚者可以八珍汤加减治之。

大腹水肿,水肿病证名,指腹大而四肢小者,首见于《太平圣惠方》。该书卷五四《治大腹水肿诸方》载:“大腹水肿者,或因大病之后,或积虚劳损,或新热食毕入于水中自渍,及浴冷水气不散,流溢肠外,三焦闭塞,小便不通,水气结聚于内,乃腹大而四肢小,手足逆冷,腰痛,上气咳嗽烦疼,故云大腹水肿也。”[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54《治大腹水肿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143页。可选用赤茯苓散、葶苈圆、桑白皮圆等方治疗。

口齿疳,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指疳疾毒热攻胃上口犯口齿的证候。该书卷八七《治小儿口齿疳诸方》载:“小儿口齿疳者,由脏腑壅热,乳食不调,内有疳虫,上蚀于口齿故也。其候唇口痒痛,牙齿峭黑,舌上生疮,脑中干热,龂肉赤烂,颊肿齿疼,热毒薰蒸,口多臭气,故曰口齿疳也。”[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87《治小儿口齿疳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923页。多由热毒熏蒸所致,宜服青黛圆、蜗牛散、卢荟散、雄黄散、白矾散等方。

小儿食癥,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该书卷八八《治小儿癥瘕诸方》载:“小儿五脏不和,三焦不调,有寒热之气客之,则令乳哺不消化,结聚成癥瘕也。其状按之不动,有状叚者,则是癥也。推之浮移者,则为瘕也。”[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88《治小儿癥瘕诸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935页。由于小儿脾胃娇嫩,饮食生冷粘滞食物,困阻脾胃,不能消化,因而胶滞其间与血气相搏而成。症见乳食减少,腹内结块不散,日渐长大,坚固不移,并有胁下刺痛,恶心呕逆等。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等主编:《中医大辞典》,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150页。宜服鳖甲散、鼠肉煎、甘遂圆、大黄圆、牛黄圆等方。

此外,《太平圣惠方》中首次提到的病证名,还有小儿偏、小儿惊悸、小儿廮气、小儿脓血痢、小儿中风不随、小儿急慢惊风等,并一一按证候提供了治疗方剂。

(四)外科诊疗方法

《太平圣惠方》还记载了肠吻合术、金针拔障术、淋洗灸疮等外科诊疗方法。如开内障眼术,中国古代眼科手术方法,即金针开内障。《太平圣惠方》卷三三《开内障眼论》详细地记载了眼内障手术及止血法:“令患人正面坐,手捉医人腰带,勿令放手,先将钝针拄穴令定,使得眼惯,勿令转动,定呼吸气五十息,徐徐进针,勿令过重,亦不可全轻。初且须轻,轻未入即须稍重。针头若偏,或有伤损,血则随针出,即不可止。亦不得重手按之,恐血更多,可轻轻褒之。又须缓气,徐徐用力逼之,血即自止。若血不止,必见大伤,则待血凝塞针孔则合也。可依旧法,用药将息,转针不过子午”[宋]王怀隐、王光佑、郑彦等编,郑金生、汪惟刚、董志珍校点:《太平圣惠方》卷33《开内障眼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第644页。

总之,《太平圣惠方》中的医学理论、诊断方法、医药方剂和主治病症等,表现出了继承和创新的显著特色,对后世临证医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