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空之光如何照亮文明:中国早期天文学与文明若干专题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总序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文明发展进程中创造了特色鲜明的传统科学与技术,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在探索自然和发展生产,以及卫生医药的实践活动中,中国的先民发展出自己“究天地万物”的策略和行为处世哲学,积累了大量的行之有效经验知识,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国古人擅长从整体观的角度去认知世界,注重各种学问和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关注社会的发展和未来。《大学》中提出“格物致知”获取相关知识,最终服务于“治国平天下”,是这种特色的具体体现。

20世纪下半叶以来,政府对整理祖国的传统文化遗产的重视,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的进步。在其后的半个多世纪中,我国不但组建了科技史研究机构,高校还涌现了一批科技史系。这支生机勃勃的学术队伍,无论是对中国古代科学思想、技术发明,抑或是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的引进和发展,乃至西方科学技术发展史的研究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在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方面,他们沿用传统的史学方法,同时借鉴外国科技史学者的手段,通过爬梳钩沉古代的各类史料和考古资料,以及各种文物图像,以现代科学技术作为参照系,进行文献整理、解读、考证和分析。一方面整理古代的科学技术遗产,为今天科技发展的社会提供资料和借鉴,一方面构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学科史。一时间,上庠名宿,颇有着力于其兴发者。陈桢对金鱼的出现和品种的形成;裴鉴等对传统中药的研究,竺可桢等对历史时期的物候和气候研究,席泽宗对古新星、超新星的研究,王振铎及其弟子等在古代发明和青铜编钟的复原研究等可谓蜚声中外。与此同时,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科学史界举全国之力,组织了上百位专家,经过近20年的努力,编写了体现学界水平的26卷本《中国科学技术史》。不仅对前一阶段的研究做了很好的总结,而且也为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和中外学术交流的迅速提升,极大地促进了中国近现代科学技术史和西方科学技术史的研究,近年来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专著。中国科学技术史研究正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以往那种“绍述前贤”的成就史和多少有些割裂固有学术脉络、比较初步的学科史和知识积累史的研究,已逐渐地不能满足社会大众的需求。史学讲究“取法先哲,不忘创新”。目前亟须根据中国传统文化和学科本身发展的内在逻辑,在继承严谨求真的史学传统的基础上,另辟蹊径,提出研究新纲领和学术新问题,从思想史、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层面,研究中国科技史。摒除蹈袭依傍、拾人牙慧,要依靠新思想提出新观点,做出有创意的专题研究,探讨知识的创造与传播,更深刻地阐释科技与文明的进步关系,提高本学科的显示度。

“十二五”时期,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遵循上述学术理念,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组织一批专家学者,有针对性地选取一批学术问题,虽然表面上看学科差别比较大,涵盖的范围很广,但都着力于阐述科学技术的知识如何产生和发展,传播的方式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提供科技研究、引进得失的典型范例、经验教训,以及众多科学家从事科研所用的方法和必备的素质等等,以开创交相映发、融会贯通的新局面。经过大家数年来的努力,最终完成了这十多本的《科技知识的创造与传播研究丛书》,希望它们能从新的视角给读者带来了不一样的阅读感受和新的启迪,为后人提供借鉴,为协调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其中既有对以前探索较少的考古天文学和数学早期源流的探索,也有对栽培作物起源和传播的系统考察,以及相关农业技术传播的考据;既有传统青铜技术的细致考源,也有对近代西学东渐的探究。不仅有对社会文化与科技互动的审视,也有许多实地和实物的考察,研究无疑比以前有新的视角和较大的深化。希望读者能看到一些视野更加宽阔的研究和突破。

学术有赖踵事增华,事业要靠薪火相传。我们深知目前的研究还有较浓的自由探索特色,研究队伍的水平也参差不齐,探索的领域不够全面。疏漏和谬误之处,尚祈方家指正。今后我们将开展更多的新专题研究,进行更全面深入而有意义的探索。

罗桂环

201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