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仪式链(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正式仪式与自然仪式

乍一看,我们刚才所列举的要素似乎遗漏了那些构成“仪式”的通常定义的项目。按照习惯用语,仪式是一种正式典礼,通过一套程式化的行动进行:朗诵典礼规则、演唱、做传统姿势、穿传统服装。如同我们从涂尔干对宗教仪式的分析中所了解的那样,正式性与程式化的活动并非是关键的因素;就其对相互关注焦点的贡献程度而言,它们只是有助于主体间性与共享情感的核心过程,即集体意识与集体兴奋的体验。这在图2-1的最左侧可以看出,虚线箭头从“共同的行动或事件(包括程式化的形式)”指向“相互关注焦点”。如果参与者确实体验到共同的情感,而且如果他们清楚地理解对方的意识,从而继续加强其相互参与的感觉时,程式化的形式会产生社会成功的仪式。否则,仪式只不过是“正式”的,流于形式,甚至是死板的仪式主义。

相互的关注焦点是仪式运作的关键要素;但是这种关注焦点是自发地产生的,人们并不去刻意关注它。戈夫曼所举的日常社交的小型互动仪式的例子一般都属于这种情况。你是否用人们的名字称呼他们,通常与有意识的关注无关,虽然这仍是小型的仪式;而且像我们应该看到的一样,高度团结的会话与低度团结的会话之间的差异取决于节奏特征的程度,这些节奏特征并没有与之相关的正式被认可的规则。戈夫曼的例子来自小规模的短暂的社会际遇,但是自发形成的仪式也会在大规模的公众群体中出现,像涂尔干所举的政治、军事情境中类似宗教仪式的例子。法国大革命期间聚集的人群就经常临时准备一些新的仪式。这些仪式甚至在没有程序化活动资源的最初时刻都非常有效,这是因为它们具有高度的相互关注和共享的情感。在这样的情境中,正如涂尔干所乐于提到的,新的符号被创造出来了。

我们可以将这些互动称作“自然仪式”,它们在没有正式的定型化程序的情况下建立起了相互关注与情感连带;而我们可以将那些通过普遍认可的典礼程序开展的活动称作“正式仪式”。从它们使互动仪式运作的角度来看,其核心要素、过程与结果都是相同的。自然仪式与正式仪式都能产生符号与成员身份感,也都能达到较高的强度。除了这种共同性之外,不是所有的符号成员身份都是同一种,仪式如何举行的细节将会影响其所产生的成员身份类别。如同我们应看到的,相对于因自然形成的关注焦点与共享情感而自发产生的仪式,按正式程序开展的仪式极大地影响着扩大和确认严格的群体界限感。自发的仪式提供了更为灵活的成员身份感,除非这一身份以符号的形式被定型和长久保持,从而使得后续的IRs变得更为正式。(我们将在第七章——“情境分层”中分析有关这一模式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