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卖减肥药创业

南国深圳,一位穷途末路、心比天高的“妄想家”,被迫创业,却置之死地而后生,演绎了一段从通信行业门外汉到中国企业家教父的传奇故事。他就是华为集团创始人与掌门人任正非。

任正非创立的华为公司,起步的生意是电信设备贸易。用那个年代的贬义说法是“二道贩子”,用现在的话说叫“贸工技”。然而正是这个“二道贩子”创始人,在开业之初就给自己和公司画了一张大饼:20年后,华为要成为世界级的电信制造企业。

1987年底,44岁的解放军团级退役军官任正非,与5个志同道合的中年人(国企负责人)一起集资,加上个人的转业费3500元,凑成21 000元,6人平分股份,在南油新村乱草堆中的一个居民楼里,成立了深圳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当时除了任正非,可能谁都没有想到,这家诞生在一间破旧厂房里的小公司,即将改写中国乃至世界通信制造业的历史。1968年毕业于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任正非,在44岁创业时,对通信行业完全是门外汉,结果却打造出一个享誉海内外的民营通信企业。

1982年,38岁的任正非从军队转业到深圳,在当时深圳最好的企业之一,南油集团下面的一家电子公司任副总经理。然而正是在那里,40多岁的任正非遭遇了人生的重大挫折。一次,任正非做生意被别人骗了200多万货款收不回来。80年代末,200万元人民币不是一笔小数目。按当时货币的实际购买力,不亚于现在的1亿元。当年内地城市月工资平均不到100元,为此单位对他做了“离职”处理。

此时的任正非上有退休的老父老母要赡养,下有一儿一女要抚养,还要照顾6个弟弟、妹妹的生活,正所谓“上有老,下有小”,青春不再、未来尚长的中年之际。所以任正非创业是被逼上梁山的。

就这样,处于中年危机中的任正非开始创业,华为诞生。“从此,深圳少了一个国企干部,中国多了一个高科技企业的‘教父’。”

(一)拿到营业执照后一分钱都没有了

2019年4月13日,中国深圳、华为总部。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CNBC”采访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探寻、挖掘华为创办过程中的故事。

面对美国记者各种提问,任正非侃侃而谈:

创立华为时,我们还不太理解中国正在开放改革。国家要走向改革开放,其实我们基层老百姓并不太理解党中央的重要决定。那时党中央不断裁减军队,因为当年中国军队人数太庞大了。不止我们不理解,连军队高层领导也不理解。他们认为是裁掉杂牌部队,保持正规军。

结果我们作为杂牌部队首先被裁掉,铁道兵和基建工程兵属于非作战部队,先被裁掉了。裁掉以后,我们被分到各个地方。那时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至少沿海开始实行了,已经不是过去的计划经济时代。从军队到市场经济开放的深圳前沿,我们非常不适应,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在国有企业工作时犯过错误,因为不知道市场经济怎么做。做错以后离开单位,要找出路,出路在哪?不知道。

我是学建筑的,电子技术是自学的。而且电子技术学的是模拟技术,即模拟的自动控制。当时的模拟控制是比例、积分、微分的控制方式。当我离开军队走向社会时,已经是8086、286、386的电脑时代,这个时代我们很不适应。所以我们那时出来以后,需要寻找工作机会来养活家庭。因为幼稚,以为这个产业很大,以为我们能赚点钱。进来才知道,通信这个产业太残酷了。但是已经没有退路了,因为我们总共只有2万多元人民币。创办公司时需要缴纳各种费用,拿到证时已经没钱了。如果我们再退回去做别的东西,一点资本都没有了,那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咬牙做下来。

关于注册公司后的展业情形,任正非在接受加拿大CTV采访时说过:

刚刚创业的时候,我们拿到营业执照的那天,就一分钱都没有了。我们曾经觉得“华为”这个名字不好,因为是闭口音,想改掉名字。但是我们拿到营业执照以后就改不了了,因为一分钱都没有了。那时候我们人少,都是用公共汽车来运货物。没人帮助,我就自己背。背20米左右堆在那里,再去背20米……这样一小段一小段路地挪,因为要堆在看得见的地方,否则丢了怎么办?

那时候公共汽车的售票员都很好,允许我把货物搬上公共汽车。如果是今天的公共汽车,不允许搬运货物,那我们的创业就不能成功了。所以在早年创业过程中,我们没有技术,没有背景,也没有资金。我们就是有诚信,帮助别人卖机器,中间赚一些佣金,这样一点点发展起来。

当我们发展得太好以后,对方就不再给我们货物,怕我们把市场占领了,这就逼着我们自己做科研。从那个时候开始,我们就逐渐把资金投入到科研中去。直到2000年的时候,我还没有自己的房子居住,只有一个大概30多平方米租来的房子,面对西方太阳。

直到2000年以后,我才开始买房子,因为把所有的资本都集中在科研投资上了,我们认为不投资就没有未来。直到今天,实际我们个人也没有多少财富,为什么?这个财富还是一张纸,就是公司的股票。一旦公司没有了,股票也是不值钱的。大家把钱都投到公司里面来,是对公司具有一种信心、一种信仰,觉得这个公司可能存在,大家就同呼吸、共命运了,一直走到了今天。当然中间也有很多曲折,这些曲折都是小问题,迟早都能解决。

30多年前中国对市场经济认识的肤浅程度,这样的描述一点都不夸张。但是我们已经被扔到市场经济的汪洋里,怎么生存呢?还有老婆和孩子,还要养活他们。所以在创业初期超级艰难。家里都是在晚上去买菜,因为菜市场的死鱼、死虾卖得很便宜。孩子不吃蛋白质长不好,所以要煮一些蛋白质给孩子吃。那时候吃鸡,是先把鸡肉啃了,把骨头拿回去再炖一次汤。30年前中国人就是这样的生活标准。晚舟也是这样长大的。

CTV记者问道:

刚才提到鸡肉、骨头和汤的故事,别人也告诉我华为初期创业时,您自己熬汤给员工送过去。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吗?

任正非说:

这个故事编过头了。因为员工出去旅游希望我做点菜,我做的卤菜很好吃,我就自己下厨给他们做菜,包装好带着出去旅游。这个是事实,做汤不是事实。

另外我到土库曼斯坦出差,土库曼斯坦代表处太小了,我在这个国家待了一天半,没事干就逛菜市场,买了一个猪头,卤猪头给大家吃。结果买到的是老母猪头,炖了6个小时,一边炖就一边跟员工谈心,完成了情感的交流。周末我也在家做菜,我太太常说我做菜给保姆吃。

再回到接受美国媒体采访,任正非还说道:

当我们公司还是“毛毛虫”起步的时候,爱立信已经是非常大的公司。20多年后,爱立信CEO问我:“你怎么胆子这么大,敢迈进这么高的门槛?”当时通信行业门槛特别高。我告诉他:“因为不知道有门槛,我就迈进来了。迈进来以后才知道门槛高,但是退不出去了。”

我经历了中国大饥荒的时期,也经历了大饥荒以后经济恢复的时期,还参加了中国引进法国的大工程。对我来说,有什么人生启迪呢?就是“吃苦”。因为太苦了,所以什么都不再觉得苦,创业初期的苦就算不得什么了。我们年轻时没有什么理想,不是想穿一件好衣服、读一个好学校,我们的理想就是吃饱饭。

在回顾创业过程时,有一个细节似乎被任正非忽略抑或淡忘,就是华为曾经卖过减肥药。

公司开办之初,华为虽然名为技术公司,但开始做的都是贸易业务。也没什么方向,什么赚钱就做什么,是一个只要能活下去,什么都做的“小铺子”。

今天回顾创业历程,任正非的一番坦诚令人唏嘘和感慨!

(二)任正非技术思维之源

任正非在向美国记者回忆历史时,继续说道:

参军以后,我们在东北建设辽阳化纤总厂。当时是从法国引进的世界先进设备,自动控制水平很高。当时东北零下二十多度,我们的房子是很简陋的土坯房,多数房子都漏风。晚上在宿舍里,一定要有战士轮流烧火。如果火灭了,可能大家都会冻僵。一边是这样艰苦的生活,一边是高度现代化工厂的建设,就是“冰火两重天”。

但是对我来说是很兴奋的,毕竟在中国早些年不重视技术、不重视文化、不重视知识的时代,我们碰到一个必须要有知识、必须要有文化、必须要有技术才能完成的工程。生活极端艰苦,工作极端世界先进化,对我的人生是有很大锻炼的。

那时我们检验不了外国的设备,中国也买不到检验仪器,我就发明了一个仪器。今天看来这个仪器不算是什么技术创新,但是在那个时代算是一个小小的不错的发明。正好碰到中国改革开放,要重视技术、重视人才、重视文化了,我刚好有这样一个发明,就被国家放大成一个大成就,给了我一个较高一点的地位。但是这个地位还没有坐稳,我就遇上了大裁军,全部集体转业。那我又落下来了,重新走市场经济的道路。

我从小就没有什么兴趣爱好,主要是因为家庭贫穷。唯有的兴趣爱好就是看书、做作业,或者找一些报纸的边角纸来解方程。这种兴趣爱好帮助我在那个年代,通过数学的推演设计出一种仪器,这种仪器后来又被国家高度肯定。作为我个人来说,对科研是有所感觉的,因为我做了小项目。

当我们公司走进电信大门时,开始是帮人家代售机器,赚点小钱。后来人家不给我们代理了,我们就利用代售机器的经验去做了40门用户交换机,只能供40个用户以下使用,这种交换机可以给酒店、小单位使用。因此,我们是从两台万用表和一台示波器开始做,逐步走上这条路。

此前,在集体转业后,我栽过跟头,不懂市场经济,让人骗走了钱。后来我创办华为后,替前公司还了不少债。打官司,请不起律师,我阅读了大量法律书籍,理解了市场是两部分组成的:一个是货物,一个是客户,货物和客户之间交易就是法律。我们不可能拥有客户,只能拥有货物,要懂得法律。我通过自学懂得了法律,然后集中精力研究货物,就是要搞科研,自己研究才能生产货物。

(三)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面包

创业之初,任正非的所思所想并没有太多的远大追求,就是为了面包、为了糊口、为了家人而奋斗。

任正非说:

其实我们已经无路可走,由于我那时工作做得不好,别人不要我了。深圳科技局说,你原来是搞科研的,现在可以来搞科技企业。我们自以为搞一点技术还可以,所以走上这一条路。今天看来,当时是太无知了,因为无知才走上了这条路,然后就没有退路。退回去只能靠劳动力再发展,因为任何资本都没有了,我转业的费用全部用光了。

早期民营企业碰到的所有困难,我们都碰到过。最大的困难就是贷不到款,自己也没钱。怎么熬?

在2000年前,我们的个人收入基本都返投回公司了。2000年,我个人还没有房子住,我太太租了一间30多平方米的房子,面对太阳西晒,没有空调。如果说我们是富人,那时候不知道这个“富”是为了什么。我弟弟跟我母亲讲,落后的员工都有自己的房子住,哥哥这么先进却没有房子。因为我们把所有钱都投入到未来的发展中去了。当时我们得到的第一笔贷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贷到了8万元人民币。

那时我家离公司4.4公里,深圳夏天极其炎热,我从家里走到办公室已经全身都湿透了。那时的办公室条件是不可能有淋浴间洗澡的,我就穿着皱巴巴的衣服上班,所以留下了你们听到的流传故事。但那是过去,今天我穿得很潇洒,这要感谢我太太。我太太总说,见客人要换衣服,逼着我去买衣服。

作者从一位与任正非当初集资创业的朋友熟识者处获知,他们身为国企老总,未必都相信任正非能大举成功。一位“不差钱”的好友出于友情,纯粹带着赞助任正非的想法投资一笔钱“入股”。后来华为如日中天,事业蒸蒸日上后,市值可观。这位无心插柳的人一直没把“入股”之事放在心上,得知其他几位集资伙伴赚得钵满盆盈后,也心有所动,就去找任正非商量回报之事。但双方在具体数额上未能达成一致,这位老友差点诉至公堂。再后来,经朋友相劝最后达成和解。

关于这类情况,任正非告诉记者说:

后来公司发展到小有规模时,他们要退股,要分公司很多钱,他们通过法律诉讼手段获得很多赔偿。他们都退出去了,公司就变成我一个人的公司,我就开始把股份逐步分给员工了。当时退股的法庭判决都在公司有记录存档,你们可以去看看这些记录。

(四)命运卡在别人手上很痛苦

任正非谈起创业经历时,披露了当年的奋斗细节:

我们最早代理的交换机是BH01,是珠海一个小公司的产品。它看我们卖得好,就不给我们供货了,就像现在美国的实体清单一样。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任正非经辽宁省农话处一位处长介绍,代理香港鸿年公司的用户交换机HAX-100(即单位里转分机的小交换机),算是走上了销售通信设备的道路。

那时中国大陆装电话需要送礼、走关系,还要排队特批。代理商只要能在香港搞到用户小交换机,卖到内地去,就可以获利100%。于是凭着这种带点儿“倒买倒卖”色彩的代理业务,以及当时全国人民对电话通信的巨大需求,华为在短短的三四年间,就积累了几百万元的资金,并在全国建立起近十个销售办事处。

华为就这样靠2万元注册资本起家,通过代理香港鸿年的HAX交换机,利用差价获得了原始资本积累。

由于当时单位用户机(也叫小总机)市场紧俏,一台500门的用户机开通,当地省级领导都要去现场剪彩。所以如果需要订货,单位用户需要至少提前半年下订金给华为,华为再下订金给香港的原厂。

但由于产品供不应求,香港的原厂会经常发不出货。产品出了问题,也无法及时修理。在备板、备件等方面也不提供给代理商。这些都使华为公司在为客户服务时非常被动。

任正非意识到,没有自己的产品,没有自主研发,所谓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就是一句空话。当时任正非已深感产品、客户、订单、公司的现金流、公司的命运都卡在别人手上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