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宫花草埋幽径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1],晋代衣冠成古丘[2]。
三山半落青天外[3],二水中分白鹭洲[4]。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释】
[1]吴宫:三国时吴国王宫。[2]衣冠:指名门世族。古丘:指坟墓。[3]三山:山名,在南京西南长江边。[4]一水:秦淮河流经南京后入长江,被横于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两支。
【赏析】
金陵,即今江苏南京。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由此得名。
本诗是一首登临吊古之作,诗人凭吊古迹,抚今追昔,伤逝感怀。
对于此诗的创作背景历来有争议,一说是作者流放夜郎遇赦返回后所作,一说是作者天宝年间被排挤离开长安南游金陵时所作。无论何种说法,有一点可以肯定,此诗定是作于诗人抑郁不得志之时。
传说当初李白看到崔颢的《黄鹤楼》后,一直想要写一首同类题材的诗与之相比。这首诗和崔颢的《黄鹤楼》无论在格律、用韵还是气势上均难分伯仲,千百年来两首诗歌的优劣高低多次成为众多诗评家探讨的主题。有的人认为崔颢的《黄鹤楼》无人能比,而有的人则认为李白这首诗语言更加自然、清新洒脱,当为唐诗七律的代表作之一。
诗人来到吴越一带,登上凤凰古台,凭吊古迹。开头两句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以表达对时空变幻的感慨;虽然十四个字中连用三个“凤”字,但明快畅顺,丝毫不显生硬、刻板或重复。看着金陵故都,诗人想到国都长安,想到自己远离国都、报国无门的境遇,不禁愁绪满怀。这首诗是诗人壮烈的悲鸣,悲叹皇帝被奸邪所蒙蔽,悲叹自己空有一腔报国之情,却得不到任用。
这首登临吊古之作也烙上了李白诗歌的特点,气韵高古,格调悠远;语言流畅自然,潇洒清丽;意绪变幻无端,挥洒自如;情与景交织于诗歌的始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