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固化比较优势与提升比较优势的差异:一个三部门模型
(一)三部门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从现有的理论研究来看,比较普遍的结论是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分工会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分工锁定和贸易条件恶化,而要在发挥比较优势前提下实现真正起飞则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如克鲁格曼、卢卡斯等人的研究表明,技术扩散、边干边学虽然会提高生产率,但仍然会使得比较优势得到强化和分工锁定。克鲁格曼、雷丁、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表明,扶持幼稚产业能够提升国民福利水平,关键是幼稚产业能否最终摆脱扶持依赖、最终形成国际竞争能力。但更多的结论是对产业扶持的否定。但现实中,既有分工锁定、经济增长缓慢的国家,也有起飞成功的国家。究其原因,主要是绝大部分学者采用的是两部门模型,两部门模型自身的局限决定了发展中国家要么分工锁定、要么与发达国家分工反转,这与现实情况有很大的差距。为此,我们建立了三部门模型,使得中间道路成为可能。即:将一国产业分成具有静态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进口部门(幼稚产业门)和处于两者之间的边际部门[4],该模型能够将出口导向战略(扶持比较优势部门)、进口替代战略(扶持幼稚产业)和支持边际部门三种观点纳入到一个模型中加以讨论。按照比较优势论的观点是重点发展具有静态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扶持幼稚部门论的观点是重点发展第二类部门即进口部门,而边际部门论则是重点发展具有成为未来比较优势部门潜力的“边际部门”。三个观点或产业结构战略所强调的重点不同,在市场需求弹性、引起国际贸易冲突、面临的风险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速度等方面表现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见表2-1)。
表2-1 发展中国家三种产业结构战略特点比较

续表2-1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不同的发展模式和政策主张,有着不同的理论依据。
一是基于比较优势、以贸易自由化为特征的出口导向战略。该战略的主要依据是:①发挥比较优势能够增进世界福利,也能促进本国的经济增长;②面向出口能促进竞争,国际竞争能力能够经得起市场的检验;③以出口为导向,对商品的需求不受该国收入的限制;④通过干中学和技术外溢实现技术进步。
二是进口替代理论与扶持幼稚产业论。该战略的主要依据是:①不同的行业其市场前景是不同的,进口替代产业(幼稚产业)需求弹性比较大。并且,任何行业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个成长的过程。处于发展初期的部门是无法与国外处于成熟阶段的部门进行同等竞争的,如果对它进行一定程度、一定时期的扶持之后能够与国外产品形成竞争能力,那么对该部门的扶持就是合理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961)。②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幼稚产业)可以帮助一国发展实现现代化所必须的广泛的技能,提高技术实力。③发展进口替代产业(幼稚产业)可以发展需求弹性高、物耗低而效益高的部门,实现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生产迂回化程度,改善国际贸易条件。
三是边际部门论。认为发展的重点既不是现有的密集比较优势的部门,也不是需求弹性较高、技术水平很高的进口部门,而是处于两者中间的边际部门。其主要依据是:①一国的贸易条件取决于边际部门;②进口替代部门或幼稚产业虽然具有更高需求弹性、更高技术水平,但与本国落差比较大,对政策的依赖程度大,最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难度很大;而边际部门密集的是中间技术,既代表了该国技术升级和比较优势升级的趋势,又反映了该国的实际技术能力。
出口导向和扶持幼稚产业两种观点,都有一定的合理内涵,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合理性,但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从出口导向战略来看,它以自由贸易理论为基础,通过发挥比较优势能够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增加世界福利,也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增长。这在一定范围内是合理的,但也有三个方面的不足。一是它假定任何国家对世界市场没有决定性的影响,不致影响该产品的国际价格。二是它假定技术为既定和外生,世界分工格局取决于资源禀赋或生产要素禀赋等比较优势。三是没有考虑行业的长期盈利能力和相对竞争地位。由于发展中国家现有分工产品的生产供给弹性大、易于进入,而需求弹性小,因此在国内外市场上都面临着贸易条件恶化的挑战。
进口替代与扶持幼稚产业战略强调动态规模经济和动态学习效应,其前提是经过一段时间的保护以后,新兴部门能够成长起来,其边际成本的下降速度要快于优势国家、最终超过优势国家。[5]这样尽管存在开始时期静态资源配置损失,从动态的观点来看,保护幼稚部门仍然是值得的。但这一战略存在几个方面的风险。一是技术落后的制约。由于发展中国家技术开发跟不上国际技术进步的速度,新开发、新引进的进口替代产品很快又被淘汰。二是为保护国内厂商而设立的贸易壁垒可能最终保护了那些缺乏效率的生产者,而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贸易壁垒可能对创新和提高效率起副作用,同时,还容易滋生“寻租”现象,造成腐败。三是贸易壁垒造成不平等竞争,并且一经设置就难以消除,而且也违背WTO规则,容易导致他国的报复和贸易制裁。上述缺点所造成的影响主要是在被保护国,其他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反对此种政策,主要是由于第三条,即保护导致不平等竞争。因而,目前以实行促进进口替代战略的政策难度很大。
格林沃尔德和斯蒂格利茨(2006)研究发现,通过贸易限制发展幼稚产业的动态收益也许要大于静态收益。[6]克鲁格曼(1987)也认为,通过一步一步的幼稚产业保护,一个国家能够不断扩大、提升比较优势的产业基础。考虑到上述对出口导向战略与扶持幼稚产业战略各自的利弊,能否有一种战略,既能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够尽快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日本经济学家小岛清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资与产业转移时,提出了一种“边际部门论”的观点。他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往往是投资国处于衰退而东道国又具有一定接受能力的部门。这种观点结合了处于两端的比较优势论和扶持幼小部门论这两种观点的合理内核,也顺应了产业发展过程要求,可以拓展到整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战略中来。
边际部门实际上是具有出口或进口替代的潜力部门,代表了综合要素提升的方向,比现在的比较优势部门具有略高一些层级(既可能是在现有比较优势部门基础上的功能提升,也可能是新的行业,但能够利用不断提升的人力资本、产业技术基础、配套条件、金融支持、社会组织网络等要素积累)。边际部门具有了形成比较优势的潜力,通过适当的支持,通过加快学习,便可以与进口部门进行竞争。当然,在全球化和分工深化条件下,边际部门并不表示就一定是与原来有显著差异的部门,也包括原有比较优势部门中具有潜在比较优势的边际环节。
虽然一个国家生产的产品很多,但我们可以把它分成三类: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部门、处于比较劣势的进口部门和处于中间的边际部门。不同部门的供求关系和竞争格局不同,因而不同的产业发展战略具有不同的前景。三部门模型思想来自于阿瑟·刘易斯和伊藤元重。刘易斯在分析开放条件下贸易条件与产业结构模式时,建立了两类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三种产品模型[7],伊藤元重等人根据刘易斯的思想,建立了进口产品—出口产品—边际产品三部门模型(后面简称伊藤模型),得出结论:决定一个国家能够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的,是该国能够具有出口或进口替代潜力的边际部门。如果发展中国家对边际产品的生产和出口予以扶持,该国的这一部门会扩大,使得国内资源从传统的出口产品转移至边际部门,从而减少国际市场上传统产品的供给,提高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的价格;同时,在给定发达国家需求函数的前提下,发展中国家边际产品的出口,增大了国际市场上这一产品的供给,从而压低了该产品的价格。一般均衡的结果是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源从该部门流出,进入发达国家的出口部门,从而增大发达国家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供给量,使得发展中国家的进口产品价格会下降。最后的结果是贸易条件朝着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方向变动,从而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国民收入。
首先,从供给角度来看,假定存在多种产品,以n表示,n∈(0,N);为分析简单起见,只考虑劳动一种生产要素;贸易主体只有本国和某外国两个国家,由每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各种产品的技术所决定,生产n种产品所需生产要素投入系数(这里为单位产品所需劳动投入量)分别为an和a*n。以本国货币表示的本国和外国工资水平,分别用w和w*来表示。这时,完全竞争和自由贸易条件下,成本费用条件占优势的国家成为出口国,即:
anw≤w*→本国出口
anw≥w*→外国出口
上述表达式还可转化为:
w/w*≤/an→本国出口
w/w*≥/an→外国出口
上述条件表示,本国工资与外国工资比率w/w*小于比较劳动生产率(1/an)/(1/)=
/an,则本国产品或部门具有竞争力成为出口部门,相反,则成为本国的进口部门。下表简要地表明了产业之间在生产率方面的梯度。
表2-2 三部门模型:比较优势条件

注:假定现有比较优势从高到低排列(a1<a2<a3)。
其次,从需求角度考察。假设本国及外国的总劳动量分别是L和L*,并且是一定的,本国和外国的收入分别是Y和Y*,则有Y=wL,Y*=w*L*,并以δn和δn*分别表示本国和外国对第n种产品的支出比重。
假定收入全部用于支出,即:成立。
假定各部门支出比率是一定的、不随价格的变动而变动。从贸易收支平衡来看,本国的出口额和外国的出口额应该相等。即下式成立:

上式可改写成:
上式表明,相对工资比率w/w*决定于两国的支出比率和总劳动量。由于两国的总劳动量为既定,所以相对工资比率w/w*实际上取决于由两国对商品的需求中派生出的对劳动的需求程度。如果本国出口产品种类多样化引起更大的需求,那么,对本国劳动的需求也会增大,相对工资随着上升,即提高本国收入。也就是说,相对工资比率w/w*的上升,是由边际产品供给n′的增加而使本国出口产品种类多样化和进口产品种类减少造成的,即需求工资曲线上向右上方倾斜的。
并可以进一步推出:它表示:本国和外国的相对国民收入与本国的支出比率成反比,与外国的支出比率成正比。
两国间的贸易平衡由表示供给方面的供给曲线和表示需求方面的工资需求曲线的交点(均衡点)决定。在该模型中,表示贸易类型的边际产品指数n′和相对工资比率w/w*,是由表示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参数(即劳动投入系数a和a*)、表示需求类型的参数(即各部门支出比重δ和δ*)决定的。均衡点的移动包含了技术进步以及与之相关的部门结构的变化和需求特点的变化。
图2-1中,曲线A1A2表示本国某产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的供给曲线,它向右下方倾斜,是因为两国的供给水平即劳动生产率比率[(1/an)/(1/)=
/an]随着n值的增大而递减。在接近原点的商品生产上本国具有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而在接近N点的商品上外国具有相对高的劳动生产率。在初始阶段,由于本国尚不具备生产价值比A2更大的产品的行业和技术,因而它在A2点与横轴相交。在这种部门发展的初级阶段,本国的相对工资之比w/w*处于非常低的水平(图中的OB1)。这是因为,在本国不发达的产业结构条件下,所能吸收的需求最多只能是到[O,
]之间的产品支出比率。对这些产品的支出比率越低,[O,
]之间的需求工资曲线的高度就越低,相对工资之比w/w*也越低。[8]

图2-1 工业发展与贸易结构变化的示意图
(二)三部门模型结果:强化边际产业与强化现有比较优势产业的比较
1.强化比较优势而不改变产业结构:供给曲线由A1A2向A4A2移动
如果发展中国家按照自由贸易理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即对原来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基于A1A2线上的[O,]产业)进行技术开发和设备投资,供给曲线就会由A1A2向A4A2移动。当本国取得这种形式的发展时,比较优势结构和相对收入比率,基本上不发生变化。在图1-1中表现为平衡点C1完全不动。由于本国投入在[O,
]之间的部门的生产要素系数下降,得到的好处只是这种产品相对于其他产品的相对价格的下降。[9]
这种产业结构战略的实施对该国相对国民收入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如果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那么因该国出口商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价格的下降,外国对该商品的需求的增加将超过其价格下降的幅度,外国对该商品的支出比率即平均进口倾向将提高,从而本国的相对国民收入将会得到提高。由于发展中国家发展初期具有的比较优势产品都是农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有相当一部分这些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小于1。这时,该国出口商品生产成本的降低和价格下降,不但不能提高外国对该商品的平均进口倾向,反而会降低外国对该商品的进口倾向,其结果将是该国相对国民收入的下降,从而陷入出口的“贫困增长”。
2.发展边际部门、提升比较优势的情况:供给曲线由A1A2向A1A3移动
从图2-1可以看出,发展中国家如果选择发展边际部门,可以比以前有较多的部门进行生产,并实现向有利于贸易条件改善的方向发展。由于这些部门的发展,该国技术效率曲线(/an)即供给曲线便由A1A2向A1A3移动。该国除了出口原来的劳动密集型商品外,可以增加技术效率较高层次的商品的出口,即生产指数中A2A3表示的产品的是新纳入本国技术和产业结构之中的部门。由于本国部门的这种扩大,贸易平衡点从C1移向C2。其结果,以[
,
]之间的指数表示的支出部分相适应,本国的相对收入便沿着工资需求曲线增大。或者说,本国的相对收入随着本国出口产品范围的扩大而增加。而且,一般来说,这些边际部门的资本、技术密集程度较高,需求价格弹性都大于1,增加这些部门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将改善本国的贸易条件。
在发展新兴行业、提升比较优势时,本国扩大出口产业的范围并缩小技术差距的部门发展,使平衡点沿着工资需求曲线移动(图2-1中由C1移向C2)。这种调整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从供给方面提高技术水平、缩小技术差距,二是在需求方面向收入需求弹性高的方向,这两方面的含义正是产业结构升级的核心。通过这种调整带来本国相对工资的上升,不仅可以享受到廉价消费发展了的部门的利益,而且还可以享受到比以前出口更多产品的利益。反之,当外国发展缩小技术差距的部门时,对本国来说会受到两种相反的效应。一种是正的效应,即由于外国工业的发展,本国进口产品下降;另一个是负的效应,即本国的消费价格会随着外国相对收入的上升而上升。在图2-1中,假定本国该部门取得了发展,供给曲线由A1A2移动到A1A3,平衡点由C1移向C2,这期间,相对工资比率w/w*从B1移向B2。结果,对外国来说,[O,]之间的产品价格上升,[
,
]之间的产品价格与外国的收入相比则相对下降。至于哪方面的影响大,取决于技术系数(劳动投入系数)an的变化集中发生在边际部门的程度和该边际部门在整个需求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如果对边际部门的支出比重大,那里的工资需求曲线的倾斜度就更大。如果支出比重大的边际部门的发展是集中发生的,其结果,本国的相对收入将急剧上升。该模型中,从出口部门→边际部门→进口部门,本质上反映的是技术升级,即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3.进口替代部门战略的利益与风险
进口替代部门往往是具有高技术特征的部门,体现出幼稚产业的特点。相对于现有比较优势部门和边际部门,进口替代部门具有较高的需求收入弹性,技术进步也较快,并有比较强的产业关联度和技术扩散外溢能力。同时,许多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往往是垄断或垄断竞争,而非完全竞争。战略性贸易理论论证了在垄断性的行业通过产业政策扶持国内企业的进入,可以给本国经济带来福利。但是,在此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争论的焦点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制定这些产业政策需要足够的信息,而政府难以准确获得和把握这些信息;二是本国通过政策扶持以后,该产业由于受到保护而有机会成长壮大,并能够摆脱长期政策支持依赖,最终可以与国外企业竞争。三是容易招致对手国的报复。其中,第二点最为重要。很多国家对幼稚产业或战略性产业的支持,付出了极大的代价,但始终不能形成国际竞争能力,而最终未能摆脱对政策支持的依赖。因此,即使是战略性贸易理论的提出者克鲁格曼在具体提出政策方面是十分谨慎的(保罗·克鲁格曼,2000)。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战略性贸易政策并不需要政府拥有关于市场特征的任何信息,它取决于竞争类型(Giovanni,1996)。[10]一国对战略性行业的支持,也不能用静态的福利观点和方法来说明,而必须用动态的福利效果来解释。这种动态的福利效果集中体现在一国政府对未来国际地位的预期、对该行业市场控制力的预期和对未来谈判能力的预期等。但是,从三部门模型分析结果来看,由于进口替代部门比较劳动生产率低而难以获得国际竞争能力。
从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当某个国家通过产业结构升级以扩大工业范围的形式发展时,一方面会向世界提供廉价产品,同时,另一方面将通过贸易,将各国之间的收入分配向对该国有利的方向引导。但是,一般说来,存在从部门1→部门2→部门3的阶梯推进,具有较强的现实可能性,而如果由部门1直接到部门3,虽然具有较强的福利效应,但成功的可能性很低。这如同人生学习的进步,通常从小学生向中学生、再由中学生向大学生进步,而如果直接要求小学生一下子迈向大学生就显得极为困难。但这种动态升级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所必须追求的,就像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个穷人会承认“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狗熊儿笨蛋”。
通过对上述三部门模型的分析,我们还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一是边际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有利于本国贸易条件的改善。
假定用P表示初级产品或出口产品,M表示制成品或进口产品,F表示边际产品,Y表示部门产出,1、2分别表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xi表示生产要素i的投入,那么,发达国家部门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阶条件为:

发展中国家部门间资源优化配置的一阶条件为:

从上述两个一阶条件可以看出,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它们专门化部门(出口部门)的边际效益取决于边际部门。
二是强化出口部门,增加出口部门的生产会使本国贸易条件趋于恶化。
产品的价格取决于需求(与收入水平Y相关)和供给Q。在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增加产品的供给(Q1→Q2),将会导致产品价格的下降(P1→P2),见图2-2。即发展中国家大力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初级产品,增加初级产品的出口,导致世界市场上初级产品供给增加,在需求既定的情况下,必然是初级产品价格的下降。即使世界市场需求是变化的,只要世界市场对初级产品需求跟不上初级产品供给的增加,初级产品价格仍然下降,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条件恶化。因此,发展中国家国民福利提高的重要条件是该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使出口部门从比较优势部门向边际部门转移。

图2-2 生产能力变化与价格
考虑到全球化条件下,国别之间的分工由过去的产业之间和行业之间的分工,向行业内、产品内分工演变,全球化条件下产业升级的次序将会遵循“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线索,呈现贴牌生产→自主设计制造→自主品牌制造的转换。上述三部门模型可以拓展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福利提高的重要条件是该国的出口产品结构的升级,使出口部门或出口环节从比较优势部门或环节向边际部门或环节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