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的人都不懂的说话技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会倾听的人不光用耳朵

中医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先观察病人的面色,再用鼻子闻病人的味道,然后再询问病人的病情,最后才是诊脉,经过这一系列的方法,才能判断病人究竟患了什么病症。而之所以需要这样繁复的诊断,是因为很多病症在某些方面都会有相似之处,只根据片面的情况,是很难精准判定病人的病情的。

其实我们倾听别人说话,跟医生诊治病人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除了要会听对方说的话之外,还得观察对方的神色,注意对方的情绪变化,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小细节,我们才能在倾听中抓住有用信息,明白对方表达的重点。因为即便是同样一句话,在不同的情绪状态下说出来,所表达出的意思也是天差地别的。

一个周末,小梁去拜访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老友热情接待,特意切了西瓜让小梁消暑,还说要留小梁住两天好好叙叙旧。不过,小梁是个细心的人,在与老友交谈的过程中,他发现对方的脸上隐约有掩饰不住的焦虑,说话时也有些心不在焉,还不时地看表。他立刻意识到可能自己来得并不是时候,老友也许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于是,小梁快速而简单地说明了自己的来意,希望朋友能帮他个忙,然后没有过多停留,便匆匆告辞离开了。

果然,这位老友当天有重要的事务要办,小梁离开后他立刻出门办事了,一直忙到下午。等到事情忙完了,他想起了上午小梁来访的事情,心里有些愧疚,心想人家大老远来一次,自己却如此匆忙就把人家打发走了,这多不好。于是,他全力帮助小梁解决了这个很大的难题。

很显然,小梁不仅是一个善于倾听的人,也是一个善于在沟通中运用各种细节来获取信息的人。他从老友聊天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细节判断出对方有急事,然后做出了正确的应对,不仅达到了很好的沟通效果,而且也达成了自己办事的目的。

美国心理学家艾琳·霍普斯总结出:沟通= 45%的语言+ 55%的表情动作等细节。可见,沟通过程中的倾听并不仅仅是耳朵的任务,更是要综合运用各个感官去“倾听”。比如我们在与对方沟通前,要观察对方的表情和动作,揣摩对方的心理,了解对方隐藏在话语背后的真实想法,判断对方是否对谈论的话题感兴趣以及感兴趣的程度。这样沟通才有针对性,才能抓住对方的心思,达成沟通的良好效果。

比如,当谈到某一话题时,如果对方原本放松的表情突然变得凝重或是不自然,就说明这个话题对对方来说比较敏感,此时你必须转移话题。

如果对方在交谈过程中左顾右盼或不时地搔头皱眉,说明对方对你所谈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听明白,此时你需要调整自己的说话方式,或者干脆转换话题。

如果对方在沟通时表情轻松自然,并且积极地回应我们的话语,这就说明对方对现在所谈论的话题非常感兴趣,这样我们就可以主动将谈话深入下去。

如果对方在沟通时只是放松地微笑,而且下巴上扬,这往往说明对方对现在的话题并不是特别感兴趣,但也并不厌倦。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可以继续当前的话题,也可以另外寻找新的话题。

如果对方在沟通时只是有一搭没一搭地回答几句,而且也不愿意与你进行眼神接触的话,那就表示他对当下所谈论的东西已经厌倦了,心里正在盘算怎样才能摆脱你。这时我们必须立即变换谈话内容,或者干脆结束这次谈话。

总而言之,不是只学会听懂别人说的话就能成为好的倾听者,我们还要学会去观察别人的表情和各种动作细节,这样才能更容易把握对方的心理。如果在交谈过程中只懂得听,不懂得观察细节,就像在不知风向的情况下去转动船的舵柄,其结果可能就是在风浪中翻了船。所以,在与人沟通时,对他人的表情以及与表情相配合的手势、动作等做到细致观察,是把握对方心理的重要条件,也是提升沟通效果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