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的背景下,离岸金融作为现代金融业创新模式的典范,具有金融监管宽松、市场竞争充分、税赋成本低、市场化程度高等特点,自诞生以来在全球范围内得到快速发展,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际货币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以美元、欧元为代表的全球主要国际货币都通过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市场交易来巩固其货币地位。离岸金融中心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以及较低的税赋成本和交易成本对于形成国际货币的交易网络、扩大其在全球的地区分布范围具有重要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自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以来,离岸金融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也面临着国内金融体系改革滞后、资本项目不完全开放、人民币回流机制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践情况看,一方面,中国贸易格局仍是贸易顺差占主导,无法通过经常项目下贸易逆差向境外输出人民币来满足非居民的交易需求,同时在美元加息周期中单纯依靠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来推动人民币跨境使用也难以为继;另一方面,自2015年12月美联储宣布加息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加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凸显,外汇储备规模降幅明显,在此背景下不适宜采用激进的方式推进资本项目完全开放。所以,大力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壮大境外离岸人民币资金池规模,既可以有效解决现阶段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深层次问题,突破资本账户完全开放前人民币自由兑换的体制机制障碍,也可以将跨境资本流动风险控制在离岸市场范围内,从而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技术解决方案。同时,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也有利于健全人民币跨境结算和对外直接投资机制,夯实人民币作为投资货币的基础,提升人民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

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作为新兴事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高度关注。目前,中国香港、伦敦、苏黎世、法兰克福、新加坡、纽约等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均利用各自优势,竞相争夺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积极与中国监管当局沟通合作,筹划在本区域建立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鉴于此,本书主要回答以下问题:面对全球众多离岸金融中心表现出加快发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的热情,如何安排人民币在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哪些因素通过什么机制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分布?如何在把握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现状与趋势的基础上量化分析其综合竞争力?如何用复杂网络分析法来识别离岸金融中心在全球金融网络节点中的重要性?如何有效判断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网络结构特征并分析其网络结构的影响效应?对于上述问题,学术界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政策制定方面还是空白。回答上述问题不仅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研究具有理论意义,同时也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本书遵循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理论研究与经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范式,基于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下人民币离岸金融发展实践,研究了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问题。本书在全面、系统地梳理国内外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将金融地理学理论、货币地理学理论以及网络科学理论结合起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遵循“数据收集—数据有效性处理—数据可视化—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的大数据分析路径,系统梳理和回顾了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厘清了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模式与区位分布规律,分析了中国香港和伦敦离岸人民币业务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问题,通过引力模型研究了人民币在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交易规模分布,通过AHP层次结构模型定量评价国际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竞争力,通过复杂网络理论对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网络结构重要性进行排序,通过ERGM模型(指数随机图模型)量化研究各种社会人文关系网络以及地理网络对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网络结构产生的影响,以期在理论和实证上为完善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从而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提供政策建议。

本书具体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

(1)本书尝试对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进行初步探讨。运用文献研究法,基于区位选择理论、金融地理学理论、货币地理学理论、网络科学理论,系统梳理和回顾国内外关于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的理论基础及相关文献,评述现有研究的基础与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本书的创新点与研究方向,最终通过归纳与演绎的方法构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理论的分析框架,为后续实证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2)本书采用描述性统计与经验归纳相结合、比较研究与逻辑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首先,将中国香港、伦敦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作为研究对象,以问题导向来分析其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微观金融产品市场概况,探究其演变历程、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其次,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发展模式、区位布局、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揭示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的发展现状与趋势,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提供有益的经验借鉴与实践指导。

(3)本书基于金融中心区位选择理论,采用成本—收益分析法,构建层次分析法(AHP)层次结构模型,以金融市场收益(以金融市场规模及开放度、经济规模、社会财富为衡量指标)、金融市场成本(以交易成本、融资成本为衡量指标)、基础设施(以交通及物流基础设施、金融基础设施为衡量指标)、制度因素(以营商便利度、法律成熟度、劳动参与度为衡量指标)等因素构建竞争力评价体系,以期系统、全面地量化分析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整体竞争力,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区位选择提供科学的依据。

(4)人民币国际化才刚刚起步,国际清算银行过去一直未统计人民币在全球的货币交易量,导致学术界对人民币在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货币交易区位分布缺乏深入的量化研究。为了量化分析人民币在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货币交易分布,本书对影响国际货币区位分布的因素进行了文献梳理,在此基础上提出研究假设,并在Coeurdacier、Gourinchas(2011)的国际金融资产区位选择引力模型基础上,将货币流入国市场的信息摩擦与金融市场因素加入该模型并予以推导。同时,将影响人民币在全球区位分布的因素,诸如经济因素、制度因素、地理因素、文化因素、货币惯性以及网络外部性等变量纳入引力模型,以检验交易成本、经济规模、政治因素、制度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地理因素对国际货币在全球区位布局的影响,从而模拟测算人民币在全球主要离岸金融中心的货币交易量,以期从理论层面解释国际货币在全球区位分布上的地域差异,也从实践层面对人民币在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的区位分布提供经验支撑。

(5)本书采用复杂网络分析法,依托国际货币基金(IMF)协调证券投资调查数据库(CPIS),构建了全球离岸金融中心跨境投资有向网络,对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网络结构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首先,本书对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网络中心性进行了研究,在借鉴Newman(2005)、Blochl(2011)测算节点中心性方法的基础上,基于平均首次达到时间视角,运用随机游走中心性算法分析了2001年至2014年世界25个主要离岸金融中心在全球243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金融网络结构中的重要性,并对其重要性进行排序;其次,为了剔除时间维度的不确定性对静态排名的影响,本书运用蒙特卡罗模拟方法(Monte Carlo Method)对网络中心性排名进行敏感性分析,通过建立描述网络的概率生成模型,生成狄利克雷分布的随机邻接矩阵,再通过牛顿迭代法求解观察数据的最大似然函数,并测算每一个随机邻接矩阵的随机游走介数中心性,经过多次抽样模拟后,最终研究全球25个主要离岸金融中心随机游走中心性排名的变化范围和力度,以期剔除时间维度的不确定性对静态排名的扰动。

(6)为了有效判断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网络的结构特征,刻画离岸金融网络结构的形成过程,本书采用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来量化研究各种社会人文关系网络以及地理网络对全球离岸金融中心网络结构产生的影响,充分考虑官方语言、文化、宗教信仰、历史殖民关系等社会文化网络,以及区域贸易协定、共同货币制度等制度协议网络对国际离岸金融中心网络结构产生的影响效应,从而定量评估不同的网络形成过程对网络结构产生的影响差异,为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的区位选择提供经验数据支撑。此外,本书还考察了制度因素和基础设施状况对国际金融网络的影响效应。通过ERGM模型将上述变量和网络效应综合到同一分析框架下进行实证检验,既是对复杂网络理论及其推论的有力论证,也有助于全面了解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网络格局的影响效应。

王佳

20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