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与文化创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埏土为器
——探讨当代陶艺匠心精神

戴雨享 戴雨享,男,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

摘 要:智者创物,埏土以为器,中国历代有很多非常瞩目的手工器物,从早期彩陶造型及装饰纹样,到青铜器皿的造型、功能及装饰手法、精美的丝质服饰、髹漆器物、到宋代五大民窑瓷器、元青花瓷、明清彩瓷等。手工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一直在延续中发展,书写着中国器物美学史。历朝历代重视手工艺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注重实用器物的美学观,使中国手工器物融合物质之美与精神之美。古代造物思想,尊崇自然,注重材质,物我和谐等,对人性的尊重、对器物文化内涵的追求、对东方美学的诠释等造物观,始终影响着今天陶艺学子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创物;埏土为器;匠心精神

Abstract: The wise men, those who create new objects, always mix the clay with water to mold it into potteries. Thus, lots of greatly attractive handcrafts are left in all dynasties of china, from whatever the painted potteries and decorative patterns in the early period, to the mold, functions and decoration skills of the of bronze ware, the exquisite silk clothes, the ware with lacquer coating, and to porcelains from Five Folk Kilns in the Song Dynasty, celadon porcelain in the Yuan Dynasty and decorative porcelain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y etc. The inheritance and the innovation of handcraft keep developing in a continuation and manage to write the aesthetics history of Chinese handworks. In all the dynasties, its inheritance and improvement were emphasized, along with aesthetic conception of the practical objects valued a lot, which makes the beauty of the material and that of spirit of China's handworks merging together. The ancient thoughts in creation, which follows reverence for nature, focus on texture, harmony between human and materials and others, and creation view, like the respect for human nature, the pursuit of the internalization of the artifacts and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eastern aesthetics, all of these keep influencing the ceramic craft students' spiritual world nowadays.

Key words: creation; day modelling; spirit of craftmanship

造物本质上具有文化性,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的造物和造物活动作为最基本的文化现象而存在,它与人类文化的生成与发展同步,并因为它的发生证实文化的生成。二是人类通过造物和造物活动创造了一个属于人的物质化的文化体系和文化世界。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培根曾说,艺术就是自然与人,艺术的力量不言而喻。推动艺术文化向前发展成为衡量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艺术的发展离不开美育的弘扬与传播,正是一代代有志之士不辞劳苦地为传道、授业、解惑前仆后继才使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不断地传承与发扬光大,与专业的艺术创作相较之,尊长恩师的言传身教,不仅教导写字画画,更教导做人做事,师者可能默默无闻地在讲堂走完一生。而他教出的学生名扬天下,因而师者最令人尊重与敬佩。北宋大儒张载《正蒙》中有《大心篇》,说:“世人之心,止于闻见之狭。”“成心忘,然后可与于道。”求学不单是心,不单是物,需超越心、物。志有多高,认识就有多宽广。当然,这里还包含才、胆、识、学,相济而成。太史公司马迁语:好学深思,心知其意。然而自身的体认和实践,是成功之首要。

日本一直强调“职人”和“匠人”文化,尊重手艺。敬重器物的“工匠精神”一直没有缺失。“匠人”在日文中写成“职人”,职人,是日语中对于拥有精湛技艺的手工艺者的称呼,以前主要是指传统手工业者,而现在许多掌握着尖端技术的制造业者也可以被称作“职人”,虽然字面上看起来简单,但“职人精神”代表着精益求精,坚韧不拔和守护传统。因此在日本,“职人”是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称谓。作为匠人,最典型的气质是对自己的手艺拥有一种近于自负的自尊心,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但求做到精益求精,完美,再完美,这份自负与自尊,令日本匠人对于自己的手艺要求苛刻。这就是他们的“匠人精神”。日本的制陶匠人从江户时代起,就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匠人文化。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工作做得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认真。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每一件器物、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制作出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

我们可以了解同样创造优秀手工艺文化的匠人,在古代中国的境遇。不久前,电台讲述中国古代一个故事,大概内容是:有一位杰出的玉雕匠人,因为在雕琢的器物内刻有自己的名字,当时的皇帝非常不悦,将其关押,责令他不许署名,否则斩立决。皇帝令其重新雕琢一件作品,聪慧的玉雕匠人潜心创作出一件精美绝伦的旷世之作,并且将自己的名字刻在皇帝发现不了的地方,皇帝没有发现名字,以为匠人折服了,为了自己的威严还是将匠人杀害。在千年后的今天,在故宫里人们发现玉器里隐藏的签名,从中看到了中国匠人的智慧和坚持自己名誉的操守,以及对造物的信念和敬重。日本匠人可以有自己的窑号和署名并备受尊敬。而中国直到清末晚期陶瓷艺人才能署名,这种现象值得今天陶艺学子从多角度思考论述其中原因。

我们的历史上是有匠人精神的。在我们的成语里,有个叫庖丁解牛的故事,几乎所有的人都熟悉。听过他的故事,我们无不惊叹他的解牛技术。同样是在创造了这个成语的《庄子》中,还有另外一篇,叫《达生》,其中也曾讲到过一个“匠人”故事:有个叫梓庆的木匠,技艺非常了得,他用木头雕一种乐器,叫鐻,见过的人都觉得精巧无比,只有神鬼之功才能做得出。鲁王很惊叹,就召见梓庆问:“这么精妙的东西,先生是怎么做出来的?”梓庆回答说:“我只是一个木匠,哪有什么奥妙呢?只不过在做工前,我不敢耗费精神,静养聚气,让心沉静。斋戒三天,我不再怀有庆贺、赏赐、获取爵位和俸禄的思想。斋戒五天,我不再心存非议、夸誉、技巧或笨拙的杂念。斋戒七天,我已不为外物所动,似乎忘掉了自己的四肢和形体。然后我便进入山林,观察各种木料,选择好质地、外形最与鐻相合的,此时鐻的形象已经呈现于我的眼前。然后我将全部心血凝聚于此,专心致志,精雕细刻,用自己的纯真本性融合木料的自然天性制作,器物精妙似鬼神之工,也许因为这些吧。”

中国同西方国家一样都有优秀的艺术审美和手工艺传承,在欧美的文化中,古代优秀工匠,可以与艺术家和作家齐名,受到人们的敬重。西方国家通过各种设计运动,尤其是工业化革命以及设计美学思潮的发展,以手工艺、绘画、建筑为基础,发展出了现代设计,并且所有设计流派都带有浓厚的西方古典美学内涵和创新思维,为了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进行了长期复杂成功的转化,取得卓越的成绩和形成丰富的理论思想,引领着世界时尚审美取向。

古代东方天人合一、和谐共生的设计美学观念,恰好符合当今多元信息时代的新美学观念。立足于解决人、物、自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目标的要求。当代中国陶艺家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深刻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质和历史传承使命,在向传统追寻文化血脉和灵感启迪时,从文化的发展动因上解读传统,产生我们应有的洞察力、理解力和美学观,从而在作品中体现其独特的创造性。

精神和文化是我们走向未来的支柱,唯有能造出一流产品、一流作品的人,才能发掘出蕴含其精髓的精神和文化来,造不出一流产品的人,是没有能力发掘其深层次的精神和文化的。但能造出一流的产品,只是就技艺而言,并不代表其在精神境界上也达到了相应的层次。

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陶艺系注重传承,创新教学理念。毕业生优秀陶艺作品展现当代青年陶艺家的追求,作品彰显出当代语言、当代器物造型及思想的锐意,展览注重陶瓷材料语言的创新及艺术本体语言的表达,注重自我的表达。强调作品的完整呈现和鲜明的艺术语言,不被时尚思潮左右,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思考创作主题的表达,探讨当代手工艺的创新观念、当代性和艺术感知的碰撞。作品具有鲜明的表现性符号和个人风格,能融入当代审美,体现当代艺术的价值追求,展示作品的内在视觉感染力,传递出当代艺术中的自我表达与情感凝聚的可贵。

罗振波作品不断找寻属于自己的艺术个性语言,强调手作能力。研究陶瓷材料的不同配比,烧成不同温度所呈现出不同的发色,挑选出最佳的呈色,进而用于塑造自己的作品。在当代陶艺发展进程中,首先造型的原创性,材料的选择及其烧成特色,最后的装饰手法,关系到作品的品质呈现,一件优秀的陶艺作品包含着阶段的创作观念、专业的技艺并留存个人手艺的温度。

罗振波作品《溯源》系列,运用拉坯的手法,塑造出别致独特的造型,注重细节,强调作品的边缘线,作品中心的形态、空间感、细腻的圆心,视觉中心处理的唯美、微妙,将技艺隐藏在作品里面,让作品流露出迷人的气息,舒适的触觉,独特的造型,愉悦的色彩和陶瓷材料的视觉魅力,作品整体呈现出优雅的气质。《天地云间》《溯洄系列之二》《溯源系列之二》以“器”之道还本源之“心”。“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系列作品围绕自身对器物空间的理解,每一个作品的创作思路体现了不同的“空间取舍”,作品以不同的材质本身为基础,感受泥土带给他陶艺最本质的追溯。

虽然当代陶艺的理念很重要,但是这些都是围绕着一个重要的中心主线,那就是“美”。这种“内容”与“形式”组合而成的美,可以给人如洪钟大吕般的震撼,如“无声之乐”“大音希声”“孤掌之音”。

艺术作品的“美”是简单的,简单到一眼看上去就会喜欢到爱不释手,没有原因也没有道理,这是人类审美共同的公理。但就是这个“美”也是无比难的,难到为了达到效果,艺术家要不停提高技艺以及情操修养。真正好的东西可以经历时间的淘洗越来越耐看,历史筛掉多余而留下的是艺术作品纯粹的精神与气质。就像石涛画语录里说“太古无法,太朴不散,朴散法自立”。

器物通过形状,材质;通过光线,还有影子,这些所形成的“物的语言”和“人的语言”创造出具有理性、感性、空间等特征,进而成为思考的工具;正因为有了这些器物,从而形成思想。这是摘录日本著名建筑师黑川雅之聆听美的语言。

创新是当代陶艺创作中的重要表现之一,研究生张一杨作品《风的痕迹二》,扯一段泥巴,用来记录风的痕迹,泥巴身上的孔洞记录了它的形状。如果凑近听,它们还保留着风的声音。自然界中,能够记录气流的媒介,只有土或者岩石了。这种土系元素先天的特性似乎一直被大家忽略了。张一扬通过模具的方式保留泥巴生动与自然的状态,利用空压机结合适合的沙粒,进行人工风化,整个过程没有手的参与,只是控制气流的方向、力度,观察陶土在风沙下的生长。而这个结果,最让大家惊喜的是,通过气流作用,似乎被风沙侵蚀的孔洞还留着那个瞬间的声音。

研究生叶凤芬的作品《胚》,构思源自一种对生命起源的解读,它以陶瓷的状态呈现。“胚”是生命体的初期发育阶段,作品“胚”的形体原型取自母体胚胎的稚形,一个正在等待被唤醒的小生命,它虽然看上去没有任何的视觉、嗅觉甚至触觉,但它肯定有某种潜意识里的感觉,在一个时空即将过渡到另一个时空,含着一腔的冲动,作品上的大块符号以不同的颜色区分,代表了不同的空间,其实这些符号都是有方向感的,形成了两个空间的不对等,实质上对“我”来说是一种落差美。“胚”的内空以骨架的状态来呈现,每个生命体都有一个撑起它的框架,就像人类的脊椎。

研究生李芸热衷茶器创作,其中《野生系列》从2013年开始这一系列茶具的制作,源于对泥土与自然的热爱,行走山林间能强烈感受到平时司空见惯的植物所形成的自然是多么的有力,萌生了要用天然的泥土来展现自然的念头。不敢妄谈造物,有的只是在世间留下一丝制作者的印记。以泥土本色烧制依托简约的器形表现心中的自然。如寻常的杂草在平凡的背后蕴藏最强的生机,一种野生的力量。

在近二十年中国当代陶艺发展中,经历对西方艺术模仿,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文化内涵的思考,发展到拓展自己的视野,树立自己的艺术观点,进而有自己的思想,如果用自己的想法造就一个“艺术”的世界,形成当代审美意识,将具有对未来陶艺走向的启示作用。

我国艺术的发展走向可以说是一个文化发展的必然过程。融入中国传统优秀元素,又不失现代的美感和国际上一些时尚元素。在时间和历史的潮流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长避短,将中国当代陶艺引领到一个新的高度。

让我们做当代手工艺的思想者和践行者,不断向内心追问,用东方美学理念和当代创新思维,立足于提升当代生活品质,倡导东方人文手工器物创作;培养具有东方审美意识和良好知识素养,崇尚匠心精神,兼具宽厚文化理论与艺术专长,了解中外艺术文化和古今思想,具有当代审美理念的陶艺家以及崇敬手工艺的创作性人才而努力前行。


(1) 戴雨享,男,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