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音乐表象
前已有述,音乐表象是音乐中的音响的归纳,甚至很多就是生活音响的归纳。这就意味着在这些表象的背后,有着种种原本是生动的、鲜明的生活意象,可是由于我们习惯了只是与音乐表象打交道,以至于忘记它们是从哪里来的了。
因此,每个音乐家都应当熟悉大师们是如何把生活意象——包括心理活动和社会风云——通过音乐表象的栅栏,构成有力度、有色彩的感人艺术意象的。每个欣赏者——当然,也包括音乐家——都应当具备从音乐表象向生活意象还原的能力。怎样的节奏是从怎样的动作而来的,怎样的旋律轮廓意味着怎样性质的情绪起伏。而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定风格的音乐中,这两者又有惯用的联系,例如叹息的音调、跑马的节奏,等等——或许对他们而言,这才是想象力的基础。
说着说着,他忍不住在琴上弹了一段亨德尔的《让我哭泣吧》。小欣这才注意到原来书房里还有一架立式钢琴,看来是给他读谱的时候专用的吧。
【1—1】亨德尔:《让我哭泣吧》选自歌剧《李纳尔多》
“这是一首按照萨拉班德的舞曲形式来写的咏叹调。作曲家巧妙地利用了这种舞曲第二拍重的特点,以同音反复之后的迟疑,刻画了欲说还休的心绪,特别是在第三拍之前又用了休止,更是细致地表现了哭泣时的抽噎啜息,这就很容易唤起听众的自身体验了。”
“难怪一些国外的大师到我们这儿来上课,会花很多时间给我们做譬喻,启发情感,原来这就是表象向意象还原的过程啊,”小欣也不知不觉发表起自己的感想了,“以前拉琴,可真没想到这些。”
“我想不仅是表演专业的老师,就是在作曲系的写作课程上,也应当让学生把那些抽象的规则加以具象化,”乐仁诗说,“例如一个留音,一个倚音,在合唱中、在钢琴和在乐队中具有怎样的情感含量,而不仅仅是一个冷冰冰的命令。”
在前文中我们还提及,艺术思维的规律还包括了个体惯用的表现方式。这也说明了音乐思维的形成不仅是共性的音乐逻辑知识的获得,而且也包括了个体实践活动的积累提升,这样才可形成个体的音乐思维方式。因此学生也应通过独立的反思,把前人的范例、自己的实践,归纳成为自己的“验方”,并以此丰富自己的音乐逻辑储存。这种储存越多样,对作品效果的预估能力也就更强——可以说,这才是真正的音乐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