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家养生保健指南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篇 居家中医药养生保健

第一章 居家中医药养生机制

居家中医药养生保健是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人民历来重视养生益寿,并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立了既有系统理论、流派各异、方法众广、具有民族特色的居家中医养生保健学,为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和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第一节 居家中医养生保健概念

居家养生保健是根据人体生命发展的规律,采取能够保养身体,减少疾病,增进健康,延年益寿的方法,如根据自然季节变化,不同年龄、性别等选择适宜的保健运动。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一词见于《庄子》内篇中,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培养、补养、护养之意。养生是通过养精神、调饮食、练形体、慎房事、适寒暑等各种方式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是人们提高健康生存和生活质量的养生科学文化。历史表明,经过数千年的洗礼,各家养生保健的理论和方法既各具特色、争芳斗艳,又相互渗透、相互滋养,逐渐形成了论理精微、学科多元、知识内涵丰富、方法特色多姿多彩的养生保健文化体系。自古以来,人们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叫做“养生之道”。例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这里所论的“道”,就是养生之道。人体能否健康长寿,不仅取决于是否懂得科学的养生之道,更为重要的是能否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历代养生家由于各自的学术观念及实践和体会的不同,他们的养生之道在内养、静神、动形、固精、调气、食养及药饵等方面各有侧重,各有所长。从学术流派来看,主要有道家养生、儒家养生、医家养生、释家养生和武术家养生之分,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养生的理论和方法,丰富了居家养生保健学的内容。

第二节 居家养生的性质和特点

居家中医药养生是从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科学,是历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经历了五千多年、亿万次的实践,由实践上升为理论,归纳出方法,又回到实践中去验证,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进而形成一门独特的居家养生学科。从内容上来看,居家中医养生学涉及现代科学中预防医学、心理医学、行为科学、医学保健、天文气象学、地理医学、社会医学、膳食营养学等多学科领域,实际上它是多学科领域的综合,是当代生命科学中的实用学科。
居家中医养生以其博大精深的理论和丰富多彩的方法而闻名于世。它的形成和发展与数千年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具有独特的东方色彩和民族风格。自古以来,东方人、西方人对养生保健,都进行了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研究。但由于各自的文化背景不同,其养生的观点也有差异。居家中医养生是在中华民族文化为主体背景下发生发展起来的,故具有其独特的文化韵味,现略述其概要。

一、独特的居家养生理论

居家中医养生理论,是以“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为出发点,去认识人体生命活动及其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特别强调人与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养生讲究体内气化升降,以及心理与生理的协调一致,并用阴阳形气学说、脏腑经络理论来阐述人体生老病死的规律,尤其把精、气、神作为人体之三宝,作为养生保健的核心,进而确定了指导养生实践的种种原则,提出养生之道必须“法于阴阳,和于术数”“起居有常”,即顺应自然,保护生机,遵循自然变化的规律,使生命过程的节律,随着时间、空间的移易和四时气候的改变而进行一种人体本能的功能调整。

二、和谐的养生宗旨

居家养生必须整体协调,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其中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和谐适度。使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则可健康长寿。居家保养,如情绪保健要求不卑不亢,“不偏不倚”,中和适度。又如,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适度、形劳而不倦等,都体现了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养生的思想。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养护生命的调节。

三、居家养生调摄的学问

人类健康长寿并非靠一朝一夕、一功一法的摄养就能实现,而是要针对人体的各个方面,采取多种调养方法,持之以恒地审因施养,才能达到目的。因此,居家中医养生学一方面从自然环境到衣食住行,从生活爱好到精神卫生,从药饵强身到运动保健等,提出了较为全面的、综合的防病保健方法;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这体现居家中医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例如,因年龄而异,注意分阶段养生;顺乎自然变化,四时养生;重视环境与健康长寿的关系,注意环境养生等。又如传统健身术的运用原则,提倡根据各自的需要,可分别选用动功、静功或动静结合之功,又可配合导引、按摩等法。这样,可补偏救弊、导气归经,有益寿延年之效,又有开发潜能和抗衰防病智慧之功,从而收到最佳摄生保健的功效。

四、居家养生的范围

居家养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与保健。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不仅如此,对不同体质、不同性别、不同地区的人也都有相应的养生措施。因此,居家养生的保健适应范围是非常广泛的。随着社会文明进程的发展,居家养生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近年来,对居家养生进行全面普及,提高人们养生保健的质量与自觉性,将居家养生保健看作人生居家生活及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命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三节 生命的养护

居家养生就是养护生命的健康与长度,人的生命是生长、发育,并按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的自然规律,生命的养护就是探索生命的规律,对于居家中医养生学来说,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居家中医养生以“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整体观为出发点,历代医家、养生家主张从综合分析的角度去看待生命和生命活动。养生方法以保持生命活动的动静互涵、平衡协调为基本准则,主张以“正气为本”,提倡以“预防为主”,强调养生功法的辨证思想,“动功与静功”的因人而异,要求人们用持之以恒的精神,自觉地、正确地运用养生保健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居家养生的科学自养自疗,提高身体素质和抗衰防病的能力,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一、探索生命之源

世界上最珍贵的是生命。生命之源来自何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一直在探索的学术课题。养生就是养护生命,养生经典《周易参同契》提出:人体养生修炼与天地造化同途,人禀天地阴阳之气生成。故《内经》认为,生命物质是宇宙中的“太虚元气”,是在天、地、日、月、水、火相互作用下,由无生命的物质演变化生出来的。天地之间之所以有品类无限多样的物种,都是物质自己的运动和变化,在时间的积淀中形成的。《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太虚廖廓,肇基化元……生生化化,品物咸章”,就是这个意思。人是最高等的动物,但也不过是“物之一种”,是从万物群生中分化出来的。所以《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人以天地之气生”,是说人类生命的起源,源于天地日月,其中主要源于太阳的火和地球的水。太阳是生命能量的源泉,地球的水(凡其所溶解的各种营养物质)是生命形成的原料,所以,阳光、空气、水是地球上生命形成生长的三要素。因此,有生命的万物必须依靠天上的太阳和地上的水才能生存,人类当然也不例外。
“四时之法成”,是说人类还要适应四时阴阳变化的规律才能发育成长。因为人生于天地之间,自然界中的一切运动变化,必然会直接或间接地对人体的内环境产生影响,而人体的内环境的平衡协调与人体外界环境的整体统一,是人体得以生存的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通过人体内部的调节可使内环境与外界自然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从而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人的活动违反自然变化的规律,或外界自然环境发生反常的剧变,而人体的调节功能又不能适应时,人体内、外环境的相对平衡就会遭到破坏而产生疾病。这说明“适者生存”仍是生物界不可逾越的客观规律。人类只有认识自然,才能更好地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成为自然的主人,而居家养生就是养护生命。

二、养护生命的运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居家养生重在养护生命。《庄子·知北游》说:“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这就是说,生命活动是自然界最根本的物质—气的聚、散、离、合运动的结果,生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人体是一个运动变化着的人体。在《素问·六微旨大论》进一步指出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就说明,只有运动才能化生万物,宇宙的一切物质,尽管有大小和生存的时间长短不同,但运动是一致的。
升降出入运动,是人体气化功能的基本形式,也是脏腑经络、阴阳气血矛盾的基本过程。因此,在生理上人体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无不依赖于气机的升降出入,如肺的宣发与肃降,脾的升清与胃的降浊,心肾的水火相济,都是气机升降出入运动的具体体现。在居家养生预防疾病方面,同样要保持人体气机升降正常,才能抗御邪气侵犯,免生疾病,方能养护生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居家养生与生命的维护

《素问·生气通天论》里说:“生之本,本于阴阳”,这就是说,生命的根本,就是阴阳。究其原因,是由于“阳化气,阴成形”,而生命过程就是不断的化气与成形的过程,即有机体同外界进行不断的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化气与成形,是生命本质中的矛盾,两个对立面不断斗争又相互统一。化气与成形,互为消长;任何一方的太过或不及均可导致另一方受损。但二者又结合于生命的统一体内,互相依存,互相转化。阳气化为阴精,阴精又化为阳气,否则“孤阳不生,独阴不长”。
人之所以有生命,在于构成人体的“气”具有生命力。人体生命力的强弱,生命的寿夭,就在于元气的盛衰;新陈代谢的生化过程,称为气化生理;生命的现象,本源于气机的升降出入等等,这都反映出气既是构成人体的基本物质,又是人体生命的动力。正因为气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和动力。宋《圣济总录》提出:“万物壮老,由气盛衰”的观点,并认为“人之有是形也,因气而荣,因气而病”。张景岳则反复强调气在防病延年中的重要意义,指出气是人体盛衰寿夭的根本。他说:“盖以大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保,能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这正指出了居家养生与生命质量的维护是长寿的基础。同样,精、血、津液亦是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如《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就说明人体的产生必先从精始,由精而后生成身形五脏,皮、肉、筋、骨、脉等。不仅如此,人出生之后,犹赖阴精的充盈,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故《素问·金匮真言论》说:“精者,身之本也”。若阴精充盈,则生命活动旺盛,身健少病;若阴精衰虚,则生命活动减退,早衰多病。
另外,生命的维持还依赖于神的健康,《灵枢·天年》说:“失神者死,得神者生”。可见,神的得失关系到生命的存亡。从人体来说,神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总称,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无不属于神的范围。它包括精神意识,运动、知觉在内,以精血为物质基础,是气血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共同作用的产物。
综上所述,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脏腑阴阳气血为依据的。脏腑阴阳气血平衡,人体才会健康无病,不易衰老,寿命才能得以延长。这就是《素问·生气通天论》中“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理论。
但有生必有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恩格斯说:“生命首先就在于:生命在每一瞬间是它自身,但却又是别的什么。所以生命也是存在于物体和过程本身的不断自行产生和自行解决的矛盾;这一矛盾一停止,生命亦即停止,于是死就来到。”

第四节 居家养生与享有天年

居家中医养生学认为,人体先天禀赋的厚薄,后天营养状况的好坏,自然环境的因素以及是否善于养生等,都直接影响幼、壮、衰、老的过程。如先天禀赋充足,后天养生营养好,则人体脏腑功能旺盛,气血充足,尤其是肾的精气充盛,则能促使幼年时期发育良好,青年时期体质壮实,成年延缓衰老,老年益寿延年,享有天年之福。

一、人体“天年”的概念

“天年”,是我国古代对人的寿命提出的一个有意义的命题。天年,就是天赋的年寿,即自然寿命。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古代养生家、医家认为在百岁到百二十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尚书·洪范篇》:“寿,百二十岁也”,《养身论》亦说:“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此外,老子、王冰也都认为天年为120岁。西德著名学者H.Franke在1971年提出:“如果一个人既未患过疾病,又未遭到外源性因素的不良作用,则单纯性高龄老衰要到120岁才出现生理性死亡”。事实上,120岁的天年期限与一般的长寿调查资料相符,自古至今超过这一生理极限的例子也是不少的,居家养生固益肾气、养护精气则享有天年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生活条件和自然环境的改善等,人的生命在延长,衰老在推迟,而趋向长寿也是自然规律。

二、天年与寿命

居家养生,中医论天年与寿命,寿命是指从出生经过发育、成长、成熟、老化以至死亡前机体生存的时间,通常以年龄作为衡量寿命长短的尺度。
一般计算年龄的方法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时间年龄,又称历法年龄,是指人出生以后经历多少时期的个体年龄,我国常配以生肖属性,以出生年份来计算其岁数,一般由虚岁或足岁计算年龄;另一种是生物学年龄,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演变和衰老情况。在生物学上又可分为生理年龄与解剖年龄。国外在确定退休准则时,设想应用生理年龄作为指标,可能比时间年龄更胜一筹。因为时间年龄和生理年龄是不完全相同的,前者取决于生长时期的长短,而后者取决于脏器功能及结构的变化。由于每个人的先天性遗传因素与后天性环境等因素不同,因此时间年龄和生理年龄有时不完全相同。此外,还有“心理年龄”,所谓“心理年龄”是指由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所造成的人的主观感受的老化程度。即主观感受年龄,也称“社会心理年龄”,用以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机体结构和功能的衰老程度。
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寿命有一定的差别,因此在比较某个时期、某个地区或某个社会的人类寿命时,通常采用平均寿命。平均寿命常用来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社会的医学发展水平。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寿命不断增长,但人类的寿命值究竟是多少?还是一个尚未彻底解决的问题。因为它与先天禀赋的强弱,后天的给养、居住条件、社会制度、经济状况、医疗卫生条件、环境、气候、体力劳动、个人卫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有关。

三、居家养生的生理特征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影响人类尽终其天年的因素虽然很多,但有两个是非常重要的,其一是衰老,其二是疾病。那么,推迟衰老的到来,防止疾病的产生是延年益寿的重要途径。因此,研究健康人的生理特征,就显得很有必要。一般地说,一个健康无病,没有衰老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生理特征。
(一)生理健康特征
1.眼睛有神
眼睛是脏腑精气汇集之地,神的有无反映了脏腑的盛衰。因此,双目炯炯有神,是一个人健康的最明显表现。
2.呼吸微徐
是指呼吸从容不迫,不疾不徐。《难经》认为:“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说明呼吸与人体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3.二便正常
《素问·五脏别论》说:“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是说经过肠胃消化后的糟粕不能藏得太久,久藏则大便秘结。而大便通畅是健康的反映。小便是排除水液代谢后糟粕的主要途径,与肺、肾、膀胱等脏腑的关系极为密切。小便通利与否,直接关系着人体的功能活动。
4.脉象缓匀
此指人的脉象要从容和缓,不疾不徐。“脉者,血之腑也”,气血在脉道内运行,所以脉象的正常与否,能够反映气血的运行。
5.形体壮实
指皮肤润泽,肌腠致密,体格壮实,不肥胖,亦不过瘦。因为体胖与体瘦皆为亚健康状态,常常也是某些疾病的体征。
6.面色红润
面色是五脏气血的外荣,而面色红润是五脏气血旺盛的表现。
7.牙齿坚固
因齿为骨之余,骨为肾所主,而肾为先天之本,所以牙齿坚固是先天之气旺盛的表现。
8.双耳聪敏
《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说:“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说明耳与全身组织器官有密切关系,听力减退、迟钝、失聪是脏器功能衰退的表现。
9.腰腿灵便
肝主筋,肾主骨,腰为肾之腑,四肢关节之筋皆赖肝血以养,所以腰腿灵便、步履从容,则证明肝肾功能良好。
10.声音洪亮
声由气发,《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诸气者,皆属于肺”,声音洪亮反映脏器的功能良好。
11.须发润泽
发的生长与血有密切关系,故称“发为血之余”。同时,又依赖肾脏精气的充养。《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肾者……其华在发。”因此,头发的脱落和过早斑白,是一种早衰之象,反映肝血不足,肾精亏损。
12.食欲正常
中医学认为,“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饮食的多少直接关系到脾胃的盛衰。食欲正常是健康的反映。
(二)心理健康特征
1.精神愉快
《素问·举痛论》说:“喜则气和志达,营卫通利”,可见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健康的重要标志。七情和调、精神愉快,反映了脏腑功能良好。现代医学亦认为,人若精神恬静,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作用就能保持正常状态,从而发挥对整体的主导作用,自能内外协调,疾病就不易发生。
2.记忆良好
肾藏精、精生髓,而“脑为髓之海”。髓海充盈,则精力充沛,记忆力良好;反之肾气虚弱,不能化精生髓,则记忆力减退。

第五节 居家养生与防衰

居家养生旨在防病抗衰,养生是积极的要素,衰老是不可抗拒的生理现象。养生与衰老是人类正常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人体在生长发育完成之后,便逐渐进入衰老(或称衰退)的过程。探讨衰老的概念、原因和衰老时的生理、病理改变,以及防止衰老的措施,是十分重要的。
衰老可分为两类,即生理性衰老及病理性衰老。生理性衰老系指随年龄的增长到成熟期以后所出现的生理性退化,也就是人体在体质方面的年龄变化,这是一切生物的普遍规律。另一类为病理性衰老,即由于内在的或外在的原因使人体发生病理性变化,使衰老现象提前发生,这种衰老又称为早衰。

一、人体的衰老

居家中医养生学在对衰老原因的认识上,非常重视脏腑功能和精气神的作用,又很强调阴阳协调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意义。兹简述如下。
1.肾阳亏虚
肾为先天之本,人的生长发育衰老与肾脏的关系极为密切。《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女子七七”“丈夫八八”的一段论述,即以肾气的自然盛衰规律来说明人体生长、发育、衰老的过程与先天禀赋的关系,从而提示衰老的关键在于肾气的盛衰。肾属水,主藏精,为元气之本,一身阴阳生化之根。肾的盛衰影响着元气的盛衰和生化功能的强弱,肾虚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生化功能弱,人的衰老就会加速到来。
2.脾胃虚衰
脾胃为后天之本,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若脾胃虚衰,饮食水谷不能被消化吸收,人体所需要的营养得不到及时补充,便会影响机体健康。从而加速衰老,甚至导致死亡。《内经》明确指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而“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是开始衰老的表现。脾胃属土,为一身气机升降之中枢,脾胃健运,能使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升,而成天地交泰。若脾胃虚损,五脏之间升降失常,就会产生一系列的病变,从而影响健康长寿。
3.心脏虚衰
心藏神,主血脉,《素问·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君主之官”。心为生命活动的主宰,协调脏腑、运行血脉。心气虚弱,会影响血脉的运行及神志功能,从而加速衰老,故中医养生学尤其重视保护心脏。认为“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主不明则十二官危”。
4.肝脏衰惫
肝藏血,主疏泄,在体为筋,关系到人体气机的调畅,具有贮存和调节血量的作用。如《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即说明人体衰老的标志之一—活动障碍,是由肝虚而引起的。
5.肺脏衰弱
肺主一身之气,《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肺者,气之本”。肺气衰,全身功能都会受到影响,出现不耐劳作,呼吸及血液循环功能逐渐减退等衰老表现。
6.精气衰竭
精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四肢、九窍和内脏的活动以及人的精神思维意识,都是以精气为源泉和动力的。因此,尽管人体衰老的因素繁多,表现复杂,但都必然伴随着精气的病变,精气虚则邪凑之,邪势猖獗则精损之,如此恶性循环则病留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具体阐述了由于阴精阳气的亏损,人体会发生一系列衰老的变化。
7.阴阳失调
阴阳的盛衰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关键,保持阴阳运动平衡状态是延年益寿的根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就明确指出人的衰老同阴阳失调有关,即“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可见,阴阳失调能导致衰老,而调节阴阳就有抗衰老的作用,人到中年以后,由于阴阳平衡失调,机体即可受到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从而疾病丛生,出现衰老。

二、居家养生防早衰

1.社会生活环境因素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故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有些人由于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会给人带来精神和形体的衰老。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都与激烈的竞争、过度紧张的社会生活有直接关系,如美国综合医院门诊部对病人进行随机研究,发现65%的病人与社会生活环境、失业、工作不顺利、家庭不和等因素有关。人与人之间种种矛盾的发生,也都可使人体代谢功能紊乱,导致早衰。
2.自然环境问题
《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指出:“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高,是指空气清新,气候寒冷的高山地区;下,是指平原地区。因为“高者气寒”,生物生长缓慢,生长期长,寿命也就长。而“下者气热”,生物生长较快,寿命就相应短促。现代研究认为,自然环境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当有害的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人体,或者超过一定限度,就会危害健康,加速早衰。
3.遗传因素
大量事实证明,人类的衰老和遗传有密切关系,因遗传特点不同,衰老速度也不一样。正如王充在《论衡·气寿篇》中所说:“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寿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命短则多病寿短”,“先天责在父母”,先天禀赋强则身体壮盛,精力充沛,不易变老。反之,先天禀赋弱则身体憔悴,精神萎靡,衰老就提前或加速。
4.七情太过
此指长期的精神刺激或突然受到剧烈的精神创伤,超过人体生理活动所能调节的范围,就会引起体内阴阳气血失调,脏腑经络的功能紊乱,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加速衰老的来临。我国民间有“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的谚语,就是这个道理。正如《吕氏春秋》中所说的:“年寿得长者,非短而缓之也,毕其数也。毕数在乎去害。何谓去害?……大喜、大恐、大忧、大怒、大衰,五者损神则生害矣”。
5.劳逸失度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以妄为常……故半百而衰也”,这里明确指出,把妄作妄为当作正常的生活规律,只活到五十岁就已显得很衰老了。所谓妄作妄为,是指错误的生活方式,它的范围很广,如劳伤过度、房劳过度、过于安逸等等。

第六节 居家养生与天人相应

居家养生的动静功法,“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理论学术,用来解释人与自然、宇宙的关系,是由阴阳采天地之精气,取五行学说发展和改造而成。因人生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天人相应”是养生功道法自然,精神乐观,积德行善,饮食有节,各取所需,生命在于运动的养护生命延年的科学方法。

一、养生与生气通天论

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不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居家养生应顺应这一规律。
(一)四时变化与人体的关系
自然界四时气候变化对生物和人体的影响是很多方面,而且是不同方位、不同节气都有天人感应的变化。
1.四时与情志
人的情志变化是与四时变化密切相关的。所以《素问》有“四气调神”之论。《黄帝内经直解》指出:“四气调神者,随着春夏秋冬四时之气,调肝心脾肺肾五脏之神志也。”这就明确告诉人们,调摄精神要遵照自然界生长收藏的变化规律,才能达到阴阳的相对平衡。
2.四时与气血
《素问·八正神明论》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津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无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灵枢·五癃津液别》说:“天暑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这说明,春夏阳气发泄,气血易趋向于表,故皮肤松弛,疏泄多汗等;秋冬阳气收藏,气血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溺等。
3.四时与脏腑经络
自然界四时阴阳与人体五脏在生理和病理上有密切关系。故《内经》有“肝旺于春”“心旺于夏”“脾旺于长夏”“肺旺于秋”“肾旺于冬”之治。《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又指出:“春气在经脉,夏气在筋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中。”说明经气运行随季节更替而发生变化。所以,要根据四时变化,五行生克制化之规律,保养五脏,进行针灸保健治疗。
4.四时与发病
四时气候有异,每一季节各有不同特点,因此除了一般疾病外,还有些季节性多发病。例如,春季多温病,秋季多疟疾等。《素问·金匮真言论》说:“故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此外,某些慢性宿疾,往往随季节变化和节气交换发作或增剧。例如,心肌梗死、冠心病、气管炎、肺气肿等常在秋末冬初和气候突变时发作,精神分裂症易在春秋季发作,青光眼好发于冬季等。人们掌握和了解四季与疾病的关系以及疾病的流行情况,对居家养生防病保健有一定价值。
(二)昼夜晨昏与人体的关系
一天之内随昼夜阴阳消长进退,人的新陈代谢也发生相应的改变。《灵枢·顺气一日分四时》说:“以一日分为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落为秋、夜半为冬。”虽然昼夜寒温变化的幅度并没有像四季更迭那样明显,但对人体仍有一定的影响。所以《素问·生气通天论》说:“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说明人体阳气白天多趋向于表,夜晚多趋向于里。由于人体阳气有昼夜的周期变化,所以对人体病理变化亦有直接影响。正如《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正常小鼠血清溶菌酶含量和白细胞的总数,表现为白天逐渐升高,夜晚降低的昼夜节律性变化,这正是中医的“生气通天说”的内容之一。根据此理论,人们可以利用阳气的日节律安排工作、学习,发挥人类的智慧和潜能,以求达到最佳的效果。同时,还可以指导人类的日常生活安排,提高人体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使之为人类居家养生服务。
(三)日月星辰和人体的关系
人体的生物节律不仅受太阳的影响,而且还受月亮盈亏的影响。《素问·八正神明论》说:“月始生,则血气始精,卫气始行;月郭满,则血气实,肌肉坚;月郭空,则肌肉减,经络虚,卫气去,形独居”,这说明人体生理的气血盛衰与月亮盈亏直接相关,故《素问·八正神明论》又指出:“月生无泻,月满无补,月郭空无治”的原则。这是因为人体的大部分是由液体组成,月球吸引力就像引起海洋潮夕那样对人体中的体液发生作用,这就叫做生物潮。它随着月相的盈亏,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满月时,人头部气血最充实,内分泌最旺盛,容易激动。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妇女的月经周期变化、体温、激素、性器官状态、免疫功能和心理状态等都以一月为周期。正如《妇人大全良方》中指出的:“经血盈亏,应时而下,常以三旬一见,以象月则盈亏也”。婴儿的出生也受月相影响,月圆出生率最高,新月前后最低。月相变化为何对人体产生影响呢?美国精神病学家利伯解释为:人体的每个细胞就像微型的太阳系,具有微弱的电磁场,月亮产生的强大的电磁力能影响人体的荷尔蒙、体液和兴奋神经的电解质的复杂平衡,这就引起了人的情绪和生理相应变化。
(四)地理环境与人体的关系
地理环境的不同和地区气候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人体的生理活动。例如,南方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一旦易地而居,人都需要一个适应过程。《素问·异法方宜论》以:“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西方之域……其民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其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北方之域……其民乐野外而乳食,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南方之域……其民嗜酸而食,故其民皆致理而赤色,其病挛痹,其治宜微针。中央之域……其民食杂而不劳,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跷”。这些论述的基本精神是,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人们的体质和疾病情况也不一样。因此,居家养生要根据具体情况,做出不同的处理。
综上所述,居家中医养生学在“生气通天”的观念指导下,把人体看成是与天人相应相通的自然问题,居家养生可选择天柱内养强壮功以聚能,精气神三位一体,以养五脏。使人体有机整体及人的生命活动与天地大自然密切联系在一起相互为用。

二、居家养生应顺应自然

天地、四时、万物对人的生命活动都会产生影响,使人体产生生理或病理反应。居家养生在自然界的大系统中要想求得自身平衡,首先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各种条件为人体服务。顺应自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遵循自然界正常的变化规律,二是慎防异常自然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故《灵枢·本神》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吕氏春秋·尽数》亦指出:“天生阴阳寒暑燥湿,四时之化,万物之变,莫不为利,莫不为害。圣人察阴阳之宜,辨万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寿长焉”。这就是说,顺应自然规律并非被动的适应,而是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首先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以期防御外邪的侵袭。因此,居家中医养生学的“天人相应”观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环境观念和生态观念。它一方面强调适应自然,另一方面强调天人合一,突出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古代哲学家最早揭示人的卓越位置的是老子。他在《道德经》中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荀子更进一步指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有义”,指思想行为符合一定的标准。这是人类所特有的,所以人“最为天下贵”。《素问·宝命全形论》亦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灵枢·玉版》则指出:“人者,天地之镇也”。万物之中,只有人类最为宝贵,只有人类能够征服自然。正如《白虎通》所说的“天之为言镇也,居之理下,为人镇也”的观点做了明确的修正,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正是这种思想文化环境为养生实践提供了认识方法和思想基础。例如,道教经典《太平经》反复论及重命养身、乐生恶死的主张。指出:“人居天地之间,人人得一生,不得重生也”,所以要珍惜生命。“人最善者,莫若常欲乐生”,为此又提出了“自爱自好”的养生说,“人欲去凶而远害,得长寿者,本当保知自爱自好自亲,以此自养,乃可无凶害也”。人体只有通过自我养护和锻炼。才能得到长寿。应该承认,这是一种积极的养生观念。它与那种将生死寿夭归结为“天命”的观点比较起来,充满了可贵的奋斗精神,为中国养生学的发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道家很多经典著作中,都提出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为第一要旨的思想。正是在这一思想基础上,提出了中国古代养生史上一个响亮的口号“我命在我不在天”(《抱朴子内篇·黄白》)。强调生命之存亡、年寿之长短,不是决定于天命,而是取决于自身。这一口号包含着一种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在中国养生史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后世的养生家在这种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索和追求人类的健康长寿,争取把握自身生命自由的思想影响下,促使历代医学、养生家多方采撷,总结养生经验的传承,开创了繁博多彩的各类养生方术,如食养、服气、外丹、内丹、房中术等。尽管有时走入歧途,但为探索延年益寿积累了一定经验。以人为核心的生态观念,有一个鲜明的居家养生思想特征。事实上,人不仅可以认识自然,更可以利用、改造、保护自然,建立起更加有利于居家养生健康长寿的自然环境,造福于人类。

三、养生的社会观念

《内经》主张:“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这里明确把天文、地理、人事作为一个整体看待。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不仅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还有社会属性。人体和自然环境是辩证统一的,人体和社会环境也是辩证统一的。所谓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条件、劳动条件、卫生条件、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教育、家庭结交等各种社会关系。社会环境一方面供给人们所需要的物质生活资料,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另一方面又形成和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影响着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动态平衡。一旦人体与社会稳态失调,就可以导致疾病。因此,医学和疾病与社会状况有密切关系。
社会的各种因素都可以通过情绪的中介和机体功能的失调引起疾病。随着医学模式的演变,社会医学、生物医学、心身医学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重视社会因素和心理保健对人类健康的重要性。当代社会的人口结构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健康的标准有了新的改变,疾病谱也发生了变化。目前危害人类生命的是心血管病、脑血管病、癌症和意外死亡(车祸、自杀等),这四项的死亡人数占全年死亡人数的80%以上。据国内外大量的资料分析说明,这些病的致病与死亡原因多与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这充分说明人类的疾病和健康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变化。因为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社会的道德观念、经济状况、生活水平、生活方式、饮食起居、政治地位、人际关系等,都会对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素质产生直接影响。就人类寿命而言,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增长。可见,防病保健并非医学本身的问题,而是需要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结合医学全面认识疾病,防治疾病,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