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汇粹(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08.夏枯草汤(邢月朋经验方)

来源:
继承胡东樵老师的经验方。
组成:
夏枯草15g,玄参15g,黄芩15g。
功用:
清肝降火。
方解:
方中夏枯草苦、辛、寒,归肝、胆经,可清肝火、降血压;玄参甘、苦、咸,微寒,归肺、胃、肾经,具有凉血滋阴、泻火解毒之功;黄芩苦、寒,归肺、胃、胆、大肠经,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三药配伍,既清实火,又滋阴虚,既清实火,又清虚热;既清降肝火、清肺泄热,又凉血养阴、补益心肾。三药配伍起到清肝降火、滋阴泄热的功效。为清火、清肝、清肺之剂。
主治:
高血压属于肝经风火上炎证,表现为眩晕,头胀痛,每因烦劳恼怒而加剧,面红目赤,口苦口干,溲黄便秘,心烦易怒,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尤其对早期高血压疗效显著。
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
本方主要用于高血压之肝经风火上扰证。表现为眩晕,头晕如醉状,头胀痛,面红目赤,口苦口干,少寐多梦,舌红苔黄,脉弦,均可应用。
加减化裁:头痛重,加羚玳熄风丸(羚羊角、玳瑁、天麻、生地、川芎、延胡索);头晕较重,属肝阳风动者,加镇肝熄风之珍珠母、紫贝齿、石决明、代赭石、龙骨、牡蛎;大便干,加大黄;风动者,加钩藤、胆星;心悸怔忡,加炒枣仁、柏子仁、远志;痰多者,加浙贝母、天竺黄;阴虚甚,加生地、白芍;形体胖,大便稀,痰湿盛,加泽泻、白术;头胀,加川芎、天麻;腰痛,加生杜仲、桑寄生;有风动肢体颤动,加白芍、牡蛎、石决明;动脉硬化较重,加地龙、槐花;阴虚较甚,加何首乌、生地、鳖甲、龟甲。
临床上糖尿病、冠心病、脑血栓等兼有高血压,属于阳证者,均可用本方治疗。高血压本身为阳热病性,加用夏枯草汤,不易产生或可减少临床使用西药的副作用。
早期高血压无并发症者,可加用丹栀逍遥散合方治疗,既可以平稳降压,又可以改善临床症状。
验案举要:
案一:高血压肝经热盛,肝阳上亢证,以夏枯草汤加味清肝火,潜肝阳,祛风通络。
张某,女,56岁,2006年8月16日初诊。眩晕、头胀2年,加重3天。刻下症:眩晕,头昏蒙不清,甚则头痛,心烦,失眠,口苦,大便干燥。四诊可见:面红,情绪焦躁,语声高而洪亮,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理化检查:心电图:窦性心律,ST-T异常。经颅多普勒:左侧颈内动脉流速缓慢。西医诊断:高血压病3级。西医诊断高血压病,综合舌、脉、症,中医诊断:眩晕,肝经郁热,肝阳上亢证。本证为实证,病位在肝,属肝经热盛,肝阳上亢。治以清肝火,潜肝阳,以夏枯草汤加味:夏枯草15g,玄参15g,黄芩15g,菊花10g,桑叶10g,山栀子12g,川芎12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磁石30g,5剂,水煎服。
二诊(2006年8月21日):服上方后眩晕明显减轻,稍有头蒙不清,头胀,时有头痛,心烦不宁,夜寐差,面红减轻,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治以清肝火、潜肝阳,加全蝎、天麻、钩藤祛风通络。处方:夏枯草15g,玄参15g,黄芩15g,菊花10g,桑叶10g,山栀子12g,川芎12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磁石30g,全蝎10g,天麻10g,钩藤12g。7剂,水煎服。
三诊(2006年8月28日):服上方后,眩晕未再发作,无头蒙不清、心烦不宁等,夜寐可,面红消失,情绪稳定。舌淡红,苔薄黄,脉弦。经治疗疗效显著,以原方继服巩固治疗。处方:夏枯草15g,玄参15g,黄芩15g,菊花10g,桑叶10g,山栀子12g,川芎12g,珍珠母30g,石决明30g,磁石30g,全蝎10g,天麻10g,钩藤12g。
注意事项:
本方主要治疗的是高血压属于阳证、热证,对于脾胃虚寒者不宜使用。
参考资料:
该方临床应用的研究情况:夏枯草汤应用临床,对于中医辨证为肝经火热上炎型的高血压患者,尤其适用于动脉内皮功能障碍患者,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因此在2006年石家庄市中医院心血管科的科研小组,将该项目作为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立项研究。课题题目为:“夏枯草丸对高血压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影响的临床研究”。在本研究中,将夏枯草汤原方改为丸剂即夏枯草丸,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进行前瞻性研究,着眼点在于降低血压同时,观察其对脉压、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旨在开发研制出降低血压、具有血管保护功能、降低远期血管事件发生率的新药。该项研究2008年获河北省科技成果证书,为国内领先水平。2008年3月获河北省中医药学会一等奖。
与本方有关的论文:
刘真,于慧卿,魏运湘.夏枯草汤治疗高血压病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陕西中医,2006,(02):162-163.

(整理者:于慧卿;审阅:朱建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