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压力山大”的幼儿园老师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跟其他老师们一样,自然地成为了一名可以“身兼数职”的全才。网上流行着这样一段话,让我和我的小伙伴们不光惊呆了,更多的是感同身受:“一名好的幼儿园老师,她可以是:设计师、清洁工、医生、警察、迎宾、公关、作家、艺术家、装修工、讲师、老师、保姆、发型师、心理咨询师……”看到这里,大家不禁一笑,可笑过之余,却为自己作为一名“压力山大”的幼儿园老师感到一丝丝的悲哀。曾几何时,我也想过放弃。可是,诸多原因,还是让我坚持了这么多年,并愿意继续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而今,回想起过去工作中的我,一件件事情历历在目。刚当老师的那一年,是幼儿园课程改革进入的一年,也是我们学校主题课程初次开展的一年,我们开始尝试着做主题课程。那时候,我就好像幼儿园小班懵懂期的孩子,什么对于我都是陌生的。我承担了学校主题课程的开展,又要兼顾五大领域活动的进行,三大游戏一个都不能少,班级的环境布置也不能丢,区域活动中材料的投放、活动的开展也要继续进行,更糟糕的是,还会有接二连三的工作,比如亲子活动、家长开放日,各个节日的大型活动。每一件事都要做,每一件事都不能马虎,让我开始怀疑,课改课改,就是忙晕孩子,累倒老师。主题课程,就是在“压力山大”的老师身上又砸下一块不知何种成分的巨石,抱也不是,背也不是。
于是,懵懵懂懂中,我开始了完全没有预见性的幼儿园工作。记得学期初,我们为大班上学期的孩子们选择了“快乐的我”主题课程。在这个大主题背景下,又分成了“我长大了”、“我的家”,“我的幼儿园”三个小主题活动。每次备课的时候,我们讨论的依然是下一周,我们周重点是什么,活动内容是什么,家长工作是什么。我们都避开了主题课程,而是直接奔走到五大领域,设计好这些,我们才牵强地把主题加入到其中,尽可能寻找与主题有关的活动增加在里面。当然,环境布置也是我们绞尽脑汁才做出来的。记得每次蔡老师进班级指导的时候,一眼就能看出我们的困扰,他发现了我们根本从源头的理念上就出现了偏差,蔡老师告诉我们:手头上的所有教学任务,都是我们开展教育教学的工具,主题就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工具。我们要运用好自己的工具,了解它的属性,知道它的功能,运用好主题这一工具,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这一段话非常激励我,可到了实施的过程中,依然觉得困难重重,难以下手。
首先是环境布置如何体现蔡老师说的循序渐进的原则,体现主题下幼儿的发展、经验的螺旋上升,怎样可以表现环境的互动性,延续性。在环境布置中,一开始我过于注重了美观,结果导致花了很多时间在环境背景的精细度上,用了大量时间在美丽的底板、漂亮的装饰上,可是,环境的作用不能只是培养孩子的审美情操。面对着看上去很美的墙面,我才发现蔡老师说的那些环境的作用似乎并没有体现出来。
于是,我改变了制作方向,选择不再花如此多的时间在装饰上。那一次,我在教室中间做了一棵由纸盒搭建起来的大房子,然后用蜡光纸将其包装了一下,并让孩子制作了房子的门窗,还在房子里面放孩子们建构材料搭建的各种家具,一进门就能看到这栋大房子,用现在的话可以称之为:高端、大气、上档次。心想:这一回该是对了吧!我给孩子们提供了房子的大背景,里面有孩子们的作品。蔡老师进班级参观后,只说了一句话:“这个房子放在这里,它的价值在哪里?”我清楚记得当时的回答:“因为做我的家主题活动,让孩子做一个家的感觉。”蔡老师认为这样的做法只是为了环境而环境,首先不需要把这么庞大的东西放在教室中间,可以是在某个区域,通过区域活动完成即可。其次,这个环境并不能体现孩子们对“家”的理解,这样的理解只是“房子”,是对房间里结构的理解,是表面的、片面的。让孩子们感受“家”的概念,应该是考虑家的重要性,家带给自己的东西,引导孩子们发现、感受自己平时没有注意到的,老师是帮助孩子们整合这样的内容。听完了蔡老师的指导与建议,我发现了我在设计环境上思维的片面性,过于注重表面化,而没有考虑到环境真正的作用。我只是为环境而环境,并没有将主题活动与环境有效结合起来。
主题课程已经陪伴我走过了13年,这13年,我走过弯路,走过冤枉路,庆幸的是我终于找到了如何将主题课程作为工具有效运用到工作中,如何将各种各样的繁琐工作与主题课程有效结合,使得自己能够从一个压力山大的老师转型成为一个轻松自在的老师。我也希望通过我的经历,帮助很多和我一样的人从主题课程的开展中找到轻松的工作氛围,能准时下班,能井井有条地应对自己诸多的工作任务。
戚晓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