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紹興城圖
宋代方志所存城圖僅見於《嘉定赤城志》、《寶慶四明志》、《寶祐琴川志》(至正重修)、《開慶臨汀志》(永樂改編)、《景定建康志》、《咸淳臨安志》、《淳熙嚴州圖經》(咸淳補圖)。另有舊圖轉存於明清方志者,以《嘉靖惟揚志》所録宋三城圖、宋大城圖最爲人知(出《寶祐惟揚志》),此外則少見利用,萬曆、康熙、乾隆諸本《紹興府志》中所謂舊越城圖、舊子城圖即屬其例。
兩圖首見於萬曆《府志· 城池志》1。舊越城圖將紹興城繪作縱長方形,西南隅委角,標繪出城門、坊巷、河道、橋梁、池閘、山巒、行市、衙署、文教、武備、倉庫、場務、寺院、宫觀、祠廟等地物要素二百餘項。舊子城圖將山南部分繪作縱長方形,標繪出地物要素近七十項。圖名雖未明示時代,注記却多可與南宋《會稽志》内容對應。
如《嘉泰志》述子城佈局云2(圖中異名以〔〕括注):
案今子城陵門亦四:曰鎮東軍門,曰秦望門,曰常喜子城門〔常禧門〕,曰酒務橋門〔酒務門〕。水門亦一,即酒務橋北水門是也。……由秦望門而入,直北曰蓮花橋。又北走,即府治所也。秦望門街之東曰雄節營,曰五通廟,曰酒務坊〔顯應坊〕,曰夏麥倉,曰都酒務;街之西曰第七營〔崇節營〕,曰第四營〔全捷營〕,曰車水橋巷〔車水坊〕,曰提舉司幹辦公事廳〔鹽司幹廳〕。循城而西曰念三營〔全捷營〕。繇酒務坊而東,經豐宜館(今爲察判廳)、三聖廟之前,東走酒務橋門。繇車水橋巷而西,過橋之南,有大池曰龍噴池,池正方,可三十畝。池北曰僉判廳,池西曰社壇。自此西走,逾大郎橋,會於常喜門。蓮花橋北,街之東曰司理院,西曰卧龍坊。繇卧龍坊而西數百步,西南走威果營,又數百步,抵城隍廟路及西園,南趨清泠橋,出常喜門。府治之南,左曰提刑司幹辦公事廳,曰作院;右曰通判南廳(舊爲判官廳)〔府判南廳〕繇府治而右,手詔亭下少西曰府院,曰下馬院。繇府治而左,頒春亭下東走,即鎮東軍門。街之北曰簽廳,少東曰通判北廳〔府判北廳〕;街南曰通判東廳(此即舊所謂通判南廳,今爲添差通判廳)〔參議廳〕。
述府治佈局云3:
府治據卧龍山之東麓,是爲鎮東軍節度。即子城之東,以爲軍門,榜曰鎮東軍。……由軍門而西百二十三步折而北曰譙門,直譙門曰儀門,直儀門曰設廳〔鎮越堂〕。設廳之後曰蓬萊閣,設廳之東爲便廳。便廳之後曰使宅,使宅之前曰清思堂。便廳之東曰青隱軒,直青隱軒之北曰招山閣,閣之下曰棣萼堂,閣之東爲複道以陟山麓曰采菊,少北有亭曰晚對。便廳之東少下爲府僉廳。儀門之外兩廊爲吏舍。儀門之西南向列署五爲安撫司僉廳,設厨,爲省馬院,爲甲仗庫,爲公使錢庫。公使錢庫之西北爲公使酒庫。廳之兩廊爲複屋曰走馬閣,東廊爲使宅之便門,西廊曰架閣庫。西廊之西曰軍資庫,直軍資庫北曰清白堂,清白堂之西曰賢牧堂,賢牧堂之西北曰極覽亭,極覽亭西南曰白凉館,白凉館西南曰城隍廟。由蓬萊閣而北少西焉,經井儀堂故址,登卧龍山絶頂,曰望海亭。由蓬萊閣而西曰崇善王廟〔崇善堂〕。直使宅之北曰望仙亭,使宅之東北曰觀風堂,由觀風堂而北少東焉曰觀德亭。觀德亭而西,歷桃蹊、梅塢,出使宅之北,南走城隍廟,下爲西園便門。
舊子城圖所繪與《嘉泰志》所述佈局雖大略相同,地物名稱則有差異,其中不乏時代明顯晚於嘉泰者。如酒務坊,圖中名爲顯應坊,與《寶慶續志》同。而府治諸建築注記名稱則多與《寶慶續志》所述嘉定間郡守汪綱重構者4相符:
州宅後枕卧龍,而面直秦望。自錢鏐再建,壞而復修,不知其幾。嘉定十五年(1222),守汪綱以謂其敝已極,弗治則不可枝矣。於是,外自譙樓,以至設廳,旁由廊廡、吏舍,内自寢堂、燕坐、庖湢之所,悉治新之。鳩工於嘉定十五年春,落成於十六年(1223)冬,内外罔不一新。
其創建者如鎮越堂、雲壑;移建者如真武堂〔真聖堂〕、土地祠〔土地堂〕;舊名别建者如越王臺、清白堂;舊物重修者如多稼亭(嘉定十年王補之修,改今名)。至於舊越城圖,注記坊名六十有餘,與《嘉泰志》所述5多有不合:
越城之中,多古坊曲,《圖經》所載,間可考知曰千秋坊,曰禮遜坊,曰解愠坊,曰龍華坊,曰玄真坊,曰澄波坊,曰卧龍,曰錦鱗,曰照水,曰都賜,曰義井,曰天長,曰賢良,曰富民,曰觀仁,曰清道,曰德政。此皆舊坊至今存者,其他更易蓋漫不可知矣。按《圖經》,隸會稽坊二十,隸山陰坊十有二,厥後增益,視舊三倍,不可勝記。
却與《寶慶續志》6多相重疊:
坊巷之名,見於前志者,僅二十餘。嘉定十七年(1224),守汪綱始新其華表,重揭扁榜,凡九十六所。
《舊越城圖》
《舊子城圖》
可知兩城圖之繪製當不早於嘉定末年。而次年即寶慶改元(1225),《會稽續志》作,蓋因“《會稽志》作於嘉泰辛酉(1201),距今二十有五年矣。物有變遷,事有沿革,今昔不可同日語也。况城府内外斬然一新,則越又非曩之越矣”7。書中叙事延至景定五年(1264)止。疑舊越城圖、舊子城圖始作與南宋晚期《續志》刊刻有關。
雖兩城圖内容可與宋《志》擬合,但亦有矛盾一處。即舊子城圖中府治設廳鎮越堂復注記爲行御史臺,此係元制。萬曆《府治》云:“元時,府爲路,遷路廨於宋提刑司,即今之按察分司是也,而故廨改爲江南行御史臺。”8“至元十四年(1277),始置江南行御史臺於揚州,尋徙杭州,又徙江州。二十三年(1286),遷於建康,以監臨東南諸省,統制各道憲司,而總諸内臺。”9至正十六年(1356),“集慶失守。行御史臺移置紹興路”10。是以紹興路廨爲行御史臺已值元末。頗疑此注記爲明人復刻宋城圖時所補。
現存《嘉泰志》與《寶慶續志》以明正德五年(1510)刻本爲最早。主事者王綖撰《書重刊會稽志後》述其書流傳云11:
歲月因循,屢更翻刻,我朝百四十年來,板失既久,本之僅傳於時者,蓋千伯之十一,零落益甚。成化、弘治間,前郡守戴公、游公亦嘗注意設局,廣集儒流,欲删古就今,統於一志,竟未有成。正德庚午(1510)夏,郡守益都石公自惟志書政事攸關,慨然以爲己任。……乃遍訪旁求。其舊志:一得於馮揮使家,有元至元五年(1339)八月紹興路儒學官書印記,字多糢糊,闕者十之三。一得於監生陶秩,有《續志》,復舛謬參雜。一得儒士張傳世,傳者頗完,亦不甚同,又逸其首編。一得抄本於儒士羅頎,舊録於郡局者,尤倍顛倒脱誤,或此有而彼無,或彼否而此是,得失相半。蓋皆非初刻原本,又久於沿襲而然。……遂翻閲各本,正其訛,補其缺,而秩其次第,無所□□者仍舊空之。惟以儒學官書爲據,洊付刊手……凡一千六百工,板五百一十五,幅一千三十。前《志》、《續志》共一部,該一十有二册。
今所見國圖藏正德本册數相同,然版幅不足,且無城圖。是萬曆《府志》復刻宋紹興城圖之由來仍不能確知。
2018年6月29日
1 蕭良幹等修,張元忭等纂〔萬曆〕《紹興府志》卷二《城池志》,《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明萬曆十五年刻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153—154、157—158頁。浙江省測繪與地理信息局編《浙江古舊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2011年,532—533頁。
2 沈作賓修,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卷一《子城》,《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清嘉慶十三年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6725頁。
3 沈作賓修,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卷一《府廨》,《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清嘉慶十三年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6732—6734頁。
4 張淏纂修《寶慶會稽續志》卷一《府廨》,《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清嘉慶十三年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7097頁。
5 沈作賓修,施宿等纂《嘉泰會稽志》卷四《衢巷》,《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清嘉慶十三年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6778頁。
6 張淏纂修《寶慶會稽續志》卷一《坊巷》,《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清嘉慶十三年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7095頁。
7 張淏《會稽續志序》,張淏纂修《寶慶會稽續志》,《宋元方志叢刊》影印清嘉慶十三年刻本,北京:中華書局,1990年,7091頁。
8 蕭良幹等修,張元忭等纂〔萬曆〕《紹興府志》卷三《署廨志》,《中國方志叢書》影印明萬曆十五年刻本,臺北:成文出版社,1983年,258頁。
9 宋濂《元史》卷八六《百官志》二,北京:中華書局,1976年,2179頁。
10 陶宗儀《南村輟耕録》卷二三《譏省臺》,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283頁。
11 王綖撰《書重刊會稽志後》,《會稽志》卷末,明正德五年刻本,葉一六至一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