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社会历史论丛·第3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西康的地域范围及近代发展沿革

西康的地域范围及在近代的发展,是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

汉文文献中,“西康”一词由表示方位的“西”与藏族传统地域概念“康”(Khams)二字组成由来已久,且与汉文文献中“西藏”一词有类似之处。

在藏文典籍中,很早就有所谓“卫藏教区”、“多堆(康区)人区”、“多麦(安多)马区”的“确卡松”(chol-kha-gsum)即“藏地三区”的说法,如元代《司徒达玛坚赞为安定阿里和清查藏地三区的户口而进藏时雅桑与帕竹双方诉讼于南杰岗》等藏文文献。(1)

“藏地三区”的说法,在清代汉文、满文中均有,简称“三藏”,如乾隆帝说“廓尔喀则在万里三藏之外,更数千里。陡壁线路,不临深川,不能容马,人皆踵迹而行”,以及故宫所藏的清代所绘《三藏卡伦图》、满汉文《三藏分界图》等。(2)

所谓“康”,是藏族传统区划中沿用至今的地域古称,我国藏族三大聚居区,即卫藏、康、安多之一部,又译为“喀木”、“坎麻”,也称为“康区”或“康巴”地区,(3)拉丁文转写为“Khams”。近现代著名藏族学者根敦群培(1905—1951),在他所撰写的一部主述藏族历史的藏文典籍《白史》中,认真考证了“康”在藏语中的原意,他如是解释:“所言康者,系指其边地,如边属小国,名‘康吉贾阵’也”。(4)这一说法,显然是相对于中心地区卫藏而言的。当代著名学者任乃强先生(1894—1989)则认为,“康之得名,源于此地广阔四通”。(5)汉文、满文文献接受了“康”、“喀木”这一说法,如道光年间姚莹《康輶纪行》、满文抄本《喀木地方一统志》、民国初蔡廉洲绘制《喀木康全部图说》等。(6)

康区的地域范围,习惯上指西藏“丹达山”以东一带地区,(7)大致包括现今西藏昌都地区、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全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地区、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这一大片操藏语康方言的地区。在历史上,康区并无固定不易的疆界,但今四川的康定、甘孜、德格、理塘、巴塘至西藏的昌都一线,历来都是康区传统的政治、经济、文化核心区。如昌都是康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多康”地区的一部分。所谓“多康”,《元史》写作“朵甘思”、“朵哥麻思”,指的是昌都至四川甘孜一带地区。(8)这一地带,在地理上处于青藏高原的东缘,是西藏连接内地的枢纽;在文化上处于汉藏、藏彝之间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走廊地带,还是藏族文化的主要摇篮之一,是藏族史诗《格萨尔王》的故乡和藏传佛教重要的发源地之一。

在近代汉文文献中,“西康”作为地名,最早见于清末代理川滇边务大臣傅嵩炑(1869—1929)的奏折。傅嵩炑系川滇边务大臣赵尔丰(?—1911)的“文案”(秘书长),深得赵氏赏识,他于宣统三年(1911)六月在奏折中建议成立西康省:“查边境乃古康地,其地在西,拟名曰‘西康省’,建设方镇,以为川滇屏蔽,藏卫根基”。(9)但在清末民初大多数情况下,政府文件、地方文书等也一直沿用“川边”之名。“川边”一词,来源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清廷任命赵尔丰为“川滇边务大臣”,系一个地区的专有名称。“川边”是指四川西部、西藏东部,界于川、滇、青、藏之间的广大地区,包括现今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所属各县以及金沙江以西(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13县,其地理范围“东起打箭炉,西至丹达山顶止,计三千余里;南抵维西、中甸,北至甘肃、西宁,计四千余里”,(10)或者表述为“东自打箭炉、德格,西至丹达山顶三十九族地,南抵维西、中甸(今云南)及察隅、江卡、察雅(今西藏),北达甘肃、西宁”,(11)与西康地区的地域范围大致相当。

“西康”这一说法,也见于1913年夏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6—1933)所撰《给定结两位宗本及亚东、帕里代表的信》等藏文文献:“维修所须钱款,应由西康地区的宗教事业收入费中迅速援助。”(12)而自从“西康”一词在宣统三年(1911)出现后,它逐渐开始取代“川边”,此后的民国时期,西康与西藏并称,为国内社会各界所接受。如民国十八年(1929)蒙藏委员会绘制的《西藏西康全图》、民国二十四年(1935)赵璇与李炳卫联合绘制的《西藏西康全图》等,(13)也简称为“康藏”(该词两种涵义并用,另一种意义特指西康);又由于西康、四川相邻,并称二地为“川康”。

所以,西康地区主要包括今四川省甘孜州全部、凉山州部分以及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所谓近代,指为清朝中期以后到西康省撤销这一历史时期,大致指公元1800年(清朝仁宗嘉庆五年)到公元1955年10月西康省撤销。(14)

晚清时期,随着“新政”的推行,国内政界出现了台湾建省与新疆、东北改行省,以及建立“西康行省”之议,但并未完全实行,尤其是西康建省议而未行,这些政区变革是清末新政改革的一部分,其得失是清末新政成败的一面镜子。(15)

1925年,“西康特别行政区”成立。1939年1月1日,西康省在康定成立,川康实力派刘文辉(1895—1976)为省主席。西康省政府正式成立时,重庆国民政府划归西康省政府管辖46个县和3个设治局,见下表。

由于金沙江以西的西藏昌都、恩达、太昭等13个县处于当时西藏地方政府控制之下,西康省属于“遥领”,刘文辉的势力实际并未进入,因而西康省实际上共辖有36个县及县级单位,即33个县和3个相当于县级单位的“设治局”。

表中所列“康属”,即今四川甘孜州境域。除康定、九龙、甘孜、泸定、白玉、丹巴、炉霍、道孚、德格、雅江、稻城、邓柯、石渠与现今县名相同、辖境无重大变化之外,其他各县的简况是:

瞻化今为新龙县、理化今为理塘县、定乡今为乡城县、巴安今为巴塘县;

义敦县,晚清时赵尔丰改土归流,于此设三坝厅;1913年,改为义敦县;1951年11月和平解放;1978年7月撤县,其地并入今巴塘、理塘县;

邓柯县,解放后并入德格县;

泰宁设治局,原名泰凝区,1940年6月改名泰宁,解放后改名乾宁县,后并入道孚县;

“宁属”,即今四川凉山州境域。西昌、越嶲(今改明越西)、冕宁、会理、盐源、盐边、昭觉、宁南等县均今仍存,辖境也无重大变化;宁东设治局,后增设德昌县和宁西、普格设治局;

“雅属”,即今四川雅安地区。其中,雅安、荥经、汉源、天全、芦山、宝兴6个县与现今县名相同,辖境无重大变化,金汤设治局则原明正土司、木坪土司辖地,1928年宝兴设县时一度拟于该地设金城县,未果;1930年四川省政府在此设治局,1950年3月改隶康定县,次年设金汤区。

统计西康全省实际所辖地域,东至雅安金鸡桥与四川省分界,西至金沙江与西藏隔江而守,南至会理、宁南与云南相邻,北至石渠与青海接壤。据1947年西康省政府统计室估计,实际管辖土地面积为451521平方公里,人口1748453人,(16)其地理范围与今日四川省的甘孜州、凉山州和雅安市大致相同。

1949年12月9日,西康省主席兼第24军军长刘文辉、“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邓锡侯(1889—1964)、潘文华(1886—1950)在四川彭县宣布起义,代主席张为炯(1887—1973)在康定传达了这一决定。

1950年1月1日,国民政府“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在西昌重新挂牌,胡宗南(1896—1962)被任命为代长官,西昌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贺国光(1885—1969)被任命为西康省“代主席”。2月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2军进驻雅安,随即成立雅安军事管制委员会,主任廖志高。3月24日、27日,康定、西昌分别解放,西南军政长官公署代长官胡宗南,与部属、西康省政府主席贺国光等国民党政府要员飞向海南岛,西康省彻底解放,宣告了国民政府经营了11年的西康省就此终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仍然沿袭历史成例,于1950年4月26日设立了西康省最高行政机关——西康省人民政府,隶属于西南军政委员会,党政军领导分别为邓小平(1904—1997)、刘伯承(1892—1986)、贺龙(1896—1969),省人民政府办公地点设在雅安市,下辖康定、雅安、西昌、昌都四个专区。

1955年7月30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了《关于撤销西康省等建制的决议》,批准国务院撤销西康省,将西康省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四川省;同时批准国务院撤销热河省,将热河省所属行政区域,分别划归河北省、辽宁省和内蒙古自治区。10月1日,西康省撤销,西康作为一个省级行政单位,退出了历史舞台。至此,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西康省在经历5年零5个月后划上了句号。

西康省撤销后,金沙江以东各县划归四川省,金沙江以西各县划归西藏自治区筹备委员会。可见,在30多年的建省过程中,西康省已经广为国人接受,并初步为国际所认可;西康省正式存在的17年中,它为国际广泛认同,跨越了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两个时代,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省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