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文武齐长进
逃学少林寺
秋高气爽,景色宜人,世民和无芳一路打马狂奔,好不惬意。这是他们来到荥阳后第一次放马远行,两人心情格外畅快。渐行渐远,前面青山起伏,翠色隐约,风光与刚才路过的地方大有不同。两人勒马驻足,遥望远处的青葱山色。
无芳看了一会儿说:“公子,前面是山地,我们还是回去吧。”
世民说:“我看那座山挺拔秀美,景色不错,常听人议论青山秀水是藏龙卧虎之地,我倒想去看看。”
“可是,太晚了,老爷夫人会怪罪的。”
世民迟疑了一下,骑着马来回走动几步,然后说:“母亲早就说过,关东多美景名士,比关中不同,教导我们应该学会欣赏胜景,多跟名士交往,我想去前面看看有没什么错误。”说完,他提马向前继续奔跑下去。
无芳当然紧随其后。两个小少年凭着一颗好奇心和一股无所畏惧的劲头直奔前面的青山而去。
天下第一禅林——少林寺
他们哪里知道,前面这座青山正是天下闻名的嵩山。巍巍嵩山,山清水美,山上修建了许多名刹古寺,日日香烟缭绕,前来拜佛进香的人络绎不绝,实为一方圣土。其中,少林寺是山中最大的寺院,当时在此修行的和尚已经多达上百人。
世民和无芳很快来到山下,仰望秀美山峰,不由心生敬畏。世民绕着山脚转了几圈,感叹地说:“人杰地灵,可能说的就是这样的地方吧。”
无芳似懂非懂地说:“这里有什么能人吗?我看他们只知道读书作画,哪有骑马射箭快意?”
世民没有回答,而是拾级而上。已近中午,太阳热辣辣的,普照大地山川,两个小少年很快就流下汗水。他们爬了一段,觉得口干舌燥,无芳四下望望说:“公子,那边有个寺庙,我们进去讨口水喝吧。”
世民顺着无芳手指的方向望去,果然,浓树绿茵下一座四四方方的寺院静静地肃立着,像是沉思一般,了然无音。这种静谧、肃穆与大自然混为一体,越发显示出山的深邃、树的沉寂,以及来往过客的浮躁之心。世民看了多时,才缓缓地朝寺院走去。
两人到寺院前,看到院门上写着“少林寺”三个大字,才知道这座寺院的名字。他们走上去讨水,守门的僧人把他们引进客房,让他们略等片刻。世民静静地坐着,听到诵经声绵绵幽远,有种隔绝尘世的感觉,不由得心神清朗起来,似乎忘却了干渴,也忘却了自我。
就在世民静心倾听的时候,突然房门推开,一个中年和尚不请自入。这个人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神色,上下打量世民许久,才合掌口诵“阿弥陀佛”,而后慢慢说道:“贫僧在这里等候公子已经好几年了,今日重逢,足见公子气运非凡啊。”
河南登封少林寺的李世民碑
听他这么说,世民愣了,他仔细看看这个和尚,摇着头说:“我不认识你,你为何在这里等我?还有,你说重逢,难道我们见过吗?”
和尚笑呵呵地说:“当然见过,那时公子只有四岁。”
听他这么一说,世民顿时记起什么,站立起身说:“听父母说,我有一位云游各地的和尚师父,敢问贵僧就是我的师父吗?”
和尚一愣,当即明白了,说:“正是贫僧,不过贫僧哪里敢妄称公子的师父?”原来,这个和尚正是当年为世民相面的书生。
“这就让人糊涂了,你一面说是你,怎么一面又说自己不敢妄称呢?”世民紧追着问。
听世民如此反问,和尚反而不好意思了,拱手说:“那是令尊抬举贫僧。”
“这就对了,”世民激动地走到和尚跟前,深施一礼说,“弟子拜见师父。师父,这些年您一直在此修行吗?为什么不回去教弟子功夫?”
和尚一面让世民坐下,一面与世民交谈起来。这对只有一面之缘的师徒相谈甚欢,世民说:“我幸运地遇到师父,师父一定要教给我真本事,我再也不愿回去读那些无用的经书了。”
和尚认真地看着世民问:“听公子说‘无用的经书’,在公子眼里,经书一无用处吗?那什么才是真正的本事呢?”
世民爽朗答道:“我觉得骑马射箭、武功兵法才是真正的本事。”
“呵呵,”和尚微微一笑,“原来如此。看来公子的这些本事应该胜人一筹啦”。
“我不过刚刚学会骑马,至于射箭和武功还没有学习,兵法呢,才接触围棋。”世民如实地回答。以兵言棋,可说是汉代以来的传统,《隋书·经籍志》还把棋类书籍列在了子部“兵家”类。李家出身军事贵族,注重对子弟进行军事技能培训,他们大多喜欢围棋,并以此修习兵法精妙。李渊就是围棋高手,前番和尚化妆成书生去拜见李渊,也是以下棋为名去的。所以,世民说出透过围棋学兵法的话,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和尚点点头,思索了一会儿才说:“公子以围棋练习兵法,当然无可厚非,但是你知道世间真有一部兵法奇书吗?”
“兵法奇书?”
“对,这部书是春秋时期孙子撰写的,叫《孙子兵法》,公子听说过吗?”和尚看着世民问。
世民认真地想了想,点着头说:“似乎听父亲谈起过,不过印象不深。我觉得这类书就像纸上谈兵,恐怕没有多少用处吧。”
和尚摇头说:“错,错,错。公子不爱读书,当然难以理解书中奥妙。其实,世间万物皆有因果,千百年来,关东人杰地灵,豪杰辈出,难道都是行兵打仗的将军吗?我们从另一方面看,古往今来,有大作为的将军又有几个不爱读书学习呢?”他看世民听得认真,接着为他讲了一个故事:
三国时期,东吴名将吕蒙自幼尚武,各项军事技能都非常出色,但是却不愿读书,因此,他刚刚做官的时候,没有多少学问,常常被同僚们取笑。东吴国王孙权听说这件事后,就劝吕蒙多读些书。吕蒙接受孙权的建议,开始认真读书。当时他已经三十多岁了,而且公务繁忙,经常出兵打仗,学习读书不是件轻松的事。但是吕蒙狠下决心,不管多忙,每天都抽出一部分时间来读书,这样仅仅用了两年时间,他就读完了《史记》、《汉书》、《战国策》、《孙子兵法》等多部名著,学问大有长进。
后来,东吴大都督周瑜去世,鲁肃接替这一职位,经常与吕蒙打交道。鲁肃以为吕蒙是个武将,不懂学问,也就很少与他谈论读书的事,有些瞧不起他。
有一次,鲁肃和吕蒙在一起喝酒闲聊时,谈论起荆州的事。吕蒙说:“都督在这里驻守关口,与荆州隔江相望,荆州守将关羽武功盖世,素有计谋,不知道都督打算如何对付他?”
三国名将吕蒙
鲁肃听吕蒙这么说,觉得他肯定有自己的看法,于是虚心地向他请教。吕蒙就把自己多日来思考的结果,共计五条对策全部告诉了鲁肃。鲁肃听完五条计策,然后逐个分析琢磨,觉得非常有道理,由衷赞佩说:“我原来以为将军只不过武功高强,没想到老弟你还这么富有才学和谋略,这可真是我们吴国的大幸!”
吕蒙得到如此夸奖,不好意思地说:“这都是读书让我取得如此神速进步啊。”
孙权听说这件事后,传令嘉奖吕蒙,并且召见他说:“这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
听完这个故事,世民沉思许久,联想从岐州一路搬迁至此过程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在洛阳城里的种种感受,他抬头望着师父说:“弟子明白了,光有武功不够,还要有学问,才能做一番济世安民的伟大事业。”
和尚终于会心地笑了,他点点头说:“是啊,从古至今,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圣贤名家,哪一个都离不开读书,如果不读书,谁都不能取得长足进步。”
师徒二人促膝长谈,竟然不觉疲惫。眼看天色已晚,无芳催促说:“公子,我们出来一整天了,该回去了。”
世民这才向窗外看去,夕阳西沉,落日的余辉笼罩寺院,寺内更显沉寂、肃穆。紧接着,光线突然暗下去,天很快就完全黑了。
不知道世民将做何打算,是留下,还是连夜返回?
胸有成竹练书法
世民与和尚师父交谈投机,不知不觉已经天黑,他恋恋不舍地说:“师父,这里离荥阳不远,您还是跟我回去住吧,我也好天天向您学习知识。”
和尚微微摇头说:“贫僧修行未满,哪能随意下山?如果你真心想学习,也不一定非要贫僧天天陪着你。这样吧,我先送你回去,也好见见令尊。”
用过晚饭,三个人很快来到山下,骑马朝荥阳奔去。
走出一段路程,世民回望月色之中的嵩山,只见它无言矗立着,更显庄严神秘,朦胧幽深,心里又是一阵激动。小小年纪的他也许没有想到,不久他还会再次来到这里,并在这里练习武功,一住就是半年;他更没有想到,十几年后,他作为大唐秦王攻打洛阳时,会到少林寺搬兵,请众僧帮忙击败敌人。就在今天,初次登临嵩山少林寺,小世民已经感受到无穷的魅力和感召力,可以说,与师父的一席谈话,对他少年时代的成长影响深远。
三人在寂静的夜色中狂奔,一路无语来到荥阳太守府邸。世民正要领着师父拜见父母,就见陈二慌张跑过来说:“公子,你不读书跑哪去了?今天一天,大人和夫人都非常生气。大人为你请的老师气得都走了。”
世民这才想起白天偷溜走的事,悄悄对陈二说:“我和无芳到少林寺去了,还遇到了我的和尚师父。”说着,他把和尚向陈二介绍了一下,让他们互相认识。
再说李渊夫妇,白天老师告状说世民不读书,骑马溜出去玩了,他们十分生气,心想世民回来一定好好惩罚他。可是左等右等,一直到天黑也不见世民回来,夫妇二人反而担心起来,害怕世民出什么意外。就在焦虑之际,家人回报说世民回来了,还领回一个和尚,他们又是高兴又是生气,一时竟然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
正在这时,世民领着无芳、陈二、和尚一起走进内宅,见到李渊夫妇施礼说:“父母大人,孩儿不孝让二老担忧啦。”
李渊夫妇看到这么多人,也不好责怪世民,只是沉着脸答应一声。
世民接着说:“父亲,孩儿为您领来一位旧友,您还认识吗?”说着,他看看和尚。
李渊倒愣了,忙问:“哪位旧友?”
和尚上前施礼说:“大人,贫僧与您有过两面之缘,您不会忘记吧?”
李渊忙仔细端详和尚,半晌才恍然叫道:“原来是你!”
“正是。”
世民看到师父和父亲相认,心里特别得意,他着急地说:“父亲,这下不用您为我请师父啦,我跟无芳一起骑马,跟着陈二读书,跟着师父练武功,不是什么都能学了吗?”
这句话引得屋里众人都笑起来,顿时紧张的气氛消失了,窦夫人命人准备茶水果品,让他们坐下来慢慢叙谈。
这天夜里,太守府邸内灯光一直亮到很晚,小世民陪坐一边,静静听师父和父亲谈话。他们谈南北东西文化差异,还说起世民的学习情况。
李渊想起几年前,自己派刘雷鸣监视和尚,没想到他活生生地不见了踪影,时至今日再次重逢,真是格外令人唏嘘。作为荥阳郡守,他的想法很多:一是担心和尚对自己不利;二是希望和尚会给自己带来帮助;第三,由于世民认和尚为师父,又需要他高看和尚一眼。其实,在李渊内心深处,一直渴望重振家族昔日雄风,保住自己军事贵族的地位。可是,自己已到了不惑之年,才在大隋朝勉强混个一官半职,与他的愿望相差实在很远。另外,杨广登基后,大肆兴建土木,征用民力,巡视各地,浪费财物,百姓有很多怨言;加上他长期不在长安,朝政也开始出现松动。在这一连串原因影响之下,此时的李渊不再像几年前一样,会生出控制和尚的念头,而是想着和尚会不会帮助自己攀登人生的巅峰。当然,李渊最大的人生目标就是做大官,参与朝政,或掌控兵权。
李渊怀着复杂的心情与和尚交谈,这当然不会瞒过和尚的眼睛。他猜出李渊的心思,闭口不谈当年之事,而是大谈文化和世民的教育问题。
唐太宗的墨迹——《晋祠铭》
第二天,和尚辞别世民一家回少林,临行前叮嘱世民说:“记住自己的志向,不管做什么都要刻苦认真,不可半途而废。”
世民痛快地答应下来,然后问:“师父什么时候教我武功?”
和尚看看世民,说了一句:“这就要看你的造化了。”接着,他跨上马背,飘然离去。
世民目送师父远去,才默默回到府邸。一天一夜的经历让他成熟不少,他突然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顽童,而是肩负着国家和百姓命运的人才。这样的想法即便一闪而过,也对他产生了深深的影响。
当他做了皇帝之后,李世民曾经说自己幼时不爱读书,指的就是这段逃学的故事。
接下来的日子,世民的生活更加充实起来,他遵从师父的建议,每天除了读书写字外,继续练习骑马。他不再轻视读书,从《大学》、《诗经》一一读起,可以说,这段时光是他少年时代最安心读书的日子,为他以后文化修养的提高打下了基础。随着年龄渐长,时局发生变动,年少的世民开始投入到纷乱的征战中,也就很少有机会读书了。
练武习文的日子过得真快,冬去春来,鸟语花香,又一年来到了。经过半年学习,世民不但读完了基本典籍,还练得一手漂亮的书法。说起学习书法,世民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他的父母精通书法,还很有造诣。有时候,李渊夫妇会在一起临摹书写,互相比斗,也是一大雅事。据说,窦夫人擅长模拟,效法李渊写的字,时人竟不能辨认。
春暖花开的三月,桃花竞艳,紫燕北归,正是一年之中最惬意浪漫的时光。这天,窦夫人在丫鬟搀扶下,悄悄来到世民读书的学房,想了解一下他学习的情况。碰巧,世民正在埋头临摹王羲之的作品,并没有注意母亲进来。窦夫人静静地站在世民身后,只见他一会儿出神地盯着作品观看,一会儿又凝眉细思,一会儿刚想动手下笔,却又突然停住了。看到这个情景,窦夫人不觉好奇地问道:“世民,怎么不动手写字啊?”
世民吓了一跳,忙转过身来,看着母亲说:“母亲,我觉得王羲之的字飘逸有致,纵横自如,很有气势,孩儿不敢轻易下笔。”
《萧翼赚兰亭图》,唐阎立本作。描绘御史萧翼从王羲之第七代传人的弟子袁辩才的手中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骗取到手献给唐太宗的故事
窦夫人满意地点点头:“这就对了,书法讲究精、气、神,如果只是模仿形体,也就失去意义。听你这么说,看来你对书法有些体会了。”
世民高兴地说:“多谢母亲夸奖,我这几天一直在想,王羲之临水书写,难道只是为了节约吗?我想水势无形,却又极其自然,蕴含丰富,这也是王羲之临水书写的原因之一。”
窦夫人不由对世民刮目相看,她不住地点着头说:“有见解,有意思。所谓字如其人,也应该结合书写的环境去看。”
世民说:“母亲,我喜欢王羲之的作品,他临水书写,我想临山而写,这样写出来的作品一定很有风格。”
窦夫人说:“有道理,不过话又说回来,你刚才说不敢轻易下笔,说明你在心中构思字体结构。我觉得不管写什么字,重要的是在胸中早有规划,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达到完整与和谐。至于看着什么写字,则是个人喜好的事,你完全可以胸藏大海,不是比王羲之还要开阔、有气魄吗?”
世民认真听母亲讲完,顿觉眼前一亮,他满怀喜悦地说:“我明白了,胸怀方圆,写出来的也就是方圆的。”
从此,世民每次写字前,都先揣摩规划每个字,以求心中有数,然后才下笔书写。这样一来,犹如神助一般,世民的书法进步飞快,以他静中求变的个性,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后来,世民做了皇帝,在繁忙的政务之余,也不忘抽出时间观摩名帖,与著名的书法家交流心得。
他最爱王羲之的书法风格,贞观初年曾下诏把王羲之的书法购求殆尽,以备日理万机之暇观赏。尤其是《兰亭序》、《乐毅》的真迹,而以其书法效法右军,富有纵横自如、凌驾一切的天子气魄,当时的独骑突入敌阵的英雄,仿佛跃然书中了。同时,世民还亲自拜名士虞世南为师,向他虚心求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