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安全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4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战略

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将深刻改变人类社会生活,进而改变世界。为了抢抓人工智能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构筑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先发优势;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把人工智能发展放在国家战略层面系统布局、主动谋划,牢牢把握人工智能发展新阶段国际竞争的战略主动权;面对人工智能发展进入新阶段,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及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带来社会建设新机遇和新挑战的战略态势,我国制定了从政策、应用推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系列规划,举“全国之力”,力争使人工智能成为引领科技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打造竞争新优势,开拓发展新空间,有效保障国家安全。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部分文件见表2-8。

表2-8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部分文件

2.4.1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要求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加快人工智能与经济、社会、国防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升新一代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能力为主攻方向,发展智能经济,建设智能社会,维护国家安全,构筑知识群、技术群、产业群互动融合和人才、制度、文化相互支撑的生态系统,前瞻应对风险挑战,推动以人类可持续发展为中心的智能化,全面提升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国家竞争力,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基本原则:科技引领、系统布局、市场主导、开源开放。即在重点前沿领域探索布局、长期支持,力争在理论、方法、工具、系统等方面取得变革性、颠覆性突破;推进项目、基地、人才统筹布局;突出企业在技术路线选择和行业产品标准制定中的主体作用,加快人工智能科技成果商业化应用,形成竞争优势;倡导开源共享理念,促进产学研用各创新主体共创共享。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20年,人工智能总体技术和应用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人工智能产业成为新的重要经济增长点,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成为改善民生的新途径,有力支撑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第二步,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第三步,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

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总体部署:按照“构建一个体系、把握双重属性、坚持三位一体、强化四大支撑”进行布局,形成人工智能健康持续发展的战略路径。即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把握人工智能技术属性和社会属性高度融合的特征;坚持人工智能研发攻关、产品应用和产业培育“三位一体”的推进方式;强化人工智能对科技、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的全面支撑。

2.4.2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主要任务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主要任务的目标是:立足国家发展全局,准确把握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全面增强科技创新基础能力,全面拓展重点领域应用深度广度,全面提升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应用智能化水平。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的主要任务:一是构建开放协同的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体系,建立新一代人工智能关键共性技术体系,统筹布局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加快培养聚集人工智能高端人才;二是培育高端高效的智能经济,包括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新兴产业,加快推进产业智能化升级,大力发展智能企业,打造人工智能创新高地;三是建设安全便捷的智能社会,包括发展便捷高效的智能服务,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公共安全保障能力,促进社会交往共享互信;四是构建泛在安全高效的智能化基础设施体系;五是前瞻布局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针对我国人工智能发展的迫切需求和薄弱环节,设立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

2.4.3 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资源配置

充分利用已有资金、基地等存量资源,统筹配置国际国内创新资源,发挥好财政投入、政策激励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主导作用,撬动企业、社会加大投入,形成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多方支持的新格局。一是要建立财政引导、市场主导的资金支持机制;二是要优化布局,建设人工智能创新基地;三是要统筹国际国内创新资源。

我国在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和创新行动上,具体针对各相关产业给出了具体的指导性政策和措施,部分相关文件见表2-9。

表2-9 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部分相关文件

续表

2.4.4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保障措施

围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健康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需要妥善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形成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制度安排,构建开放包容的国际化环境,夯实人工智能发展的社会基础。

(1)制定促进人工智能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规范。加强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研究,建立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框架。2017年12月,工信部印发《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提出“到2020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建成第三方试点测试平台并开展评估评测服务;在模式识别、语义理解、自动驾驶、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建成具有基础支撑能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2018年11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召开会议,专门讨论人工智能涉及的法律问题。2019年3月,在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将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的立法项目列入立法规划,将开展与人工智能应用相关的民事与刑事责任确认、隐私和产权保护、信息安全利用等法律问题研究,建立追溯和问责制度,明确人工智能法律主体以及相关权利、义务和责任等;开展人工智能行为科学和伦理等问题研究,建立伦理道德多层次判断结构及人机协作的伦理框架;制定人工智能产品研发设计人员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守则,加强对人工智能潜在危害与收益的评估。

(2)完善支持人工智能发展的重点政策。落实对人工智能中小企业和初创企业的财税优惠政策;完善落实数据开放与保护相关政策;研究完善适应人工智能的教育、医疗、保险、社会救助等政策体系。

(3)规范先导领域。在金融领域,2018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74],规范金融机构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金融业务,预防金融风险。在交通领域,2018年4月12日,工信部、公安部、交通运输部联合发布《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规范(试行)》[75],明确规定了智能网联汽车上路的测试主体、驾驶人及车辆,申请及审核,交通违法和处理等。

(4)建立人工智能安全监管和评估体系。加强人工智能对国家安全和保密领域影响的研究与评估;加强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预测、研判和跟踪研究;增强风险意识,重视风险评估和防控;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人工智能监管体系;促进人工智能行业和企业自律;加强人工智能网络安全技术研发;构建动态的人工智能研发应用评估评价机制。2017年12月1日,电气电子工程师学会(IEEE)的《人工智能设计的伦理准则——在利用自主智能系统中优先考虑人类福祉的愿景(第二版)》[76]发布预告会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召开,IEEE标准协会、IEEE中国办公室与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围绕人工智能与伦理全球倡议进行解读,探讨强化国际合作以推进人工智能安全的伦理路径。2018年9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人工智能安全白皮书(2018年)》[77],首次提出人工智能安全体系架构。

(5)大力加强人工智能劳动力培训。加快研究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就业方式转变以及新型职业和工作岗位的技能需求,建立适应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和就业培训体系;鼓励企业和各类机构为员工提供人工智能技能培训;加强职工再就业培训和指导。

(6)广泛开展人工智能科普活动。支持开展形式多样的人工智能科普活动;实施全民智能教育项目;建设和完善人工智能科普基础设施;面向公众开放人工智能研发平台、生产设施或展馆等;支持开展人工智能竞赛。

2.4.5 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组织保障

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组织保障方面,由国家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牵头统筹协调,审议重大任务、重大政策、重大问题和重点工作安排,推动人工智能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依托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部际联席会议,由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科技项目实施。2017年11月,成立由15个部门构成的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科技部,具体负责推进规划实施。同期,成立人工智能战略咨询委员会,研究人工智能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对人工智能重大决策提供咨询评估。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推进办公室还成立了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治理专业委员会,以应对人工智能发展可能带来的对社会、伦理和法律等方面的挑战。

其他相关人工智能的机构有国家人工智能标准化总体组、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和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人工智能专业委员会等。

2.4.6 中国人工智能人才培养政策

在高等教育方面:截至2017年12月,全国共有71所高校围绕人工智能领域设置86个二级学科或交叉学科。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78],明确完善人工智能人才培养。2018年7月,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26所高校联合签署《关于设置人工智能专业建议书》[79],申请设立人工智能本科专业。2018年8月,教育部成立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专家组,开展人工智能相关领域专项工作和专题研究。

根据《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的规划,到2020年,我国基本完成适应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优化布局,高校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优势进一步提升,并推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到2025年,我国高校将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上显著提升,取得一批具有国际重要影响的原创成果,部分理论研究、创新技术与应用示范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有效支撑我国产业升级、经济转型和智能社会建设。到2030年,我国高校将成为建设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的核心力量和引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人才高地,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为达到这一规划目标,一是要优化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体系,包括加强新一代人工智能基础理论研究,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核心关键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人工智能科技创新基地,加快建设一流人才队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强高水平科技智库建设,加大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力度;二是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完善学科布局,加强专业建设,加强教材建设,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开展普及教育,支持创新创业,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三是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包括加强重点领域应用,推进智能教育发展,鼓励创新联盟建设和资源开放共享,支持地方和区域创新发展。

在中小学教育方面:国务院印发的《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在中小学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2019年1月,教育部开展“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项目”,将北京、广州、深圳、武汉、西安五个城市作为第一批人工智能教育试点落地城,3年级到8年级的学生在2019年全面试点。2019年2月,教育部印发《2019年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安全工作要点》[80],启动中小学生信息素养测评,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