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区之三:初稿不用下功夫
经过近一天的努力,小益终于在这天下午完成了这篇讲话稿的初稿。大致看了一下后,就准备交给山羊胡审阅。
看到小益的神态,小敏好奇地说:“你这么快就交稿了,不多推敲推敲?时间也没那么着急。”
小益满脸不在乎地说:“先交给领导再说吧,反正要改很多遍的。”
小敏说:“谁告诉你的?哦,我知道了,你是不是觉得我们也要像别人一样反复‘推稿子’,不断地改很多遍呀。你不知道《人民日报》都发表过文章批判‘稿来稿去’吗?说的就是‘推稿子’这种恶习,稿子推来推去,不到用的那天不定稿,花费大量时间精力,修改关一道又一道,把灵气和锐气都磨掉了,留下的是匠气和大话空话,甚至改了多稿,回到一稿。反正我对这种现象是深恶痛绝啊。”
山羊胡也来到这边。小益看了看一脸严肃的小敏,有点怯怯地问:“文章不是要多修改才能出精品吗?有句话叫‘文章不厌百回改’。”
山羊胡说:“对公文来说,改稿分几种情形:最严重的是改调门,就是重新确定基调,这是颠覆性的;其次是改架子,就是调整框架结构,往往也伤筋动骨;再往后是改内容,相对容易一些;最容易的就是改词句。我们不是说不要改,但要尽量避免大改,要追求成稿效率,一次成稿最理想。能不能做到,有水平的问题,也有写作方法的问题;有时是领导的问题,有时是写作者的问题,还可能是领导对写作者不够信任。”
小益关心地问:“那怎样才能避免大改呢?”
山羊胡说:“首先,要清楚意图,也就是公文的目的和方向,如果是领导使用的稿子,你就要了解和把握领导的想法。这一方面靠写作者平时多注意和捕捉,做一个有心人,另一方面也要靠领导本人适当地传授意图。如果每次讲话都要撰稿者提供思路,领导自己不给意见,那写出的稿子怎么能代表领导的水平?领导讲话就变成了领导替撰稿者讲话。
“其次,要想清楚再写。拿到任务就仓促动手,要么写到中间会卡壳,要么写出来的稿子要大费周章地修改。在正式写作之前,花一些时间来思考,把主题领会透,把上级精神和相关情况把握好,把框架结构和主要观点想清楚,把要写的内容理一理,写起来就会顺利,写完后也不至于推倒重来。我的体会是,七分想,三分写,根据自己的经验,在规定时限内留出必要的写作时间,其他时间尽量多地用来思考。这就是古人讲的‘袖手于前,方能疾书于后’。
“最后一点,自己满意了再提交。我们说文章要多修改,主要是指成稿后,要在大方向不变的情况下,对细节方面多打磨,包括遣词造句、个别内容和观点等,使稿子更完善,表达更到位,同时还要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如果我们给自己设定比较高的标准,每次都到改无可改的时候再提交,一般就不会被否定甚至反复修改了。”
小益听了连连点头:“我明白了,公文要避免大改,可以在细节上多改。看来我这篇初稿还要多花点功夫才行。”
本章要义
1. 模仿是公文写作的一种学习途径,特别是在入门阶段,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但模仿绝不等于“天下文章一大抄”,要正确看待和运用模仿这种方法。
2. 模仿是分层次的。第一种是直接照搬内容,第二种是借鉴观点,第三种是模仿和借鉴别人的构思方法、谋篇布局和结构特征,最高的层次就是模仿语言风格。
3. 公文是有法定格式的文体,初学者结合模板与例文来学习公文,可以更直观、更快速地掌握格式要求,但模板作为学习的“拐杖”,我们最终的目标是扔掉它自由行走。
4. 模板应该用来学习借鉴而不是依赖。二者的区别在于,能否通过学习借鉴熟悉一种文体,掌握一种写法,并从中抓住要领,获得启发,有效加以运用。
5. 摆脱对模板的依赖。首先,在认识上要摒弃有了模板就能写好公文这种不成熟的想法;其次,在态度上要避免偷懒心理;最后,要始终坚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6. 公文起草中应尽量避免初稿不下功夫,后面反复“推稿子”的不良工作方式,正确理解“文章不厌百回改”。修改是追求质量、臻于完善的途径,但要尽量少大改,追求成稿效率。
7. 为避免文章大改,首先要清楚意图,其次要想清楚再写,最后自己满意了再提交。
思考题:公文写作中还有哪些常见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