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设计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节 中晚唐—五代十国—宋

中晚唐、五代十国、两宋是汉文化居于主宰地位的王朝,其文化体系一脉相承(五代中,后唐、后晋和后汉由沙陀突厥人建立,但三朝汉化倾向十分明显)。当时,以汉文化为主体的文明蓬勃发展,本土化倾向日益加强,并对周边及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一、中晚唐

中晚唐时代,中国中央政权丧失了对中亚丝绸之路一些要道的直接控制,导致了先前从中亚入华的异域要素骤减。另一方面,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却进一步稳定发展。同时,海洋丝绸之路的勃兴,也为中国手工艺带来新的外来要素。当时,手工业生产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格局。首先,在官营生产范畴,江南逐渐超过中央;其次,民间作坊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安史之乱以后,唐代建筑传统进一步融汇了外来文化要素,逐渐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宫殿、寺院、第宅等的布局和形式趋于定型。高坐式家具形式逐渐流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唐代的南方的一些城市在中晚唐获得比较大的发展,如扬州、广州、益州、明州、登州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扬州,它位于运河要道上,盛唐时,已发展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大都市。762年,扬州曾遭到战乱影响,但此后很快恢复。据考古勘察和文献记载,唐代扬州城分为子城和罗城。子城在北面,是衙署集中地区,亦称为“衙城”;罗城在南面,是居住区和商业、手工业区,亦称为“大城”。此类城市分区布局,为唐代重要州城的通制。唐扬州子城是依前代故城而建的,周长达7000多米。子城南墙与罗城北墙相接,构成了罗城西北角上的突出部分。城墙为土筑,城门及城墙转角处用砖包砌,四周设有城壕。罗城位于子城南面,城墙仅存残迹。唐代城市普遍为里坊制,将居民区和商业区置于封闭的里坊中,实行宵禁,然而据文献记载,晚唐时,扬州城已经拥有繁华的长街,甚至有夜市,这说明当时扬州已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传统里坊制的束缚。另外,唐代城市普遍采取在大城内另建子城的制度,这种制度在中晚唐继续盛行,并对五代及宋代城市制度产生了很大影响。

中晚唐时代的建筑物形制基本沿袭隋代及唐前期,大木作日趋成熟,砖石砌筑的技术继续发展。现存中国最早完整的大型木构建筑物均建于中晚唐,且均为佛寺大殿,它们是: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和佛光寺大殿、芮城五龙庙正殿、平顺天台庵正殿(图5-1~图5-3)。这四座建筑物均在今山西省,这里曾是唐皇室起家的地方。四座建筑物都是以材份为基本模数建造的,这种做法为宋代沿用,体现在宋代著名的建筑理论书籍《营造法式》之中。佛光寺大殿使用的是殿堂型构架,其余三座为厅堂型构架,反映出中国木构框架建筑的独特传统。中晚唐建筑遗存中,还有一些砖塔十分著名,如山东历城的九塔寺九顶砖塔,造型颇为奇特(图5-4)。

图5-1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782年

图5-2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857年

图5-3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内

图5-4山东历城九塔寺九顶塔晚唐

图5-5秘色瓷瓶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晚唐法门寺博物馆藏

图5-6长沙窑釉下褐彩阿拉伯文背水壶扬州萧家山唐墓出土中唐扬州市博物馆藏

中晚唐时,器物制造最显著的特点,是陶瓷业——尤其是高品质瓷器制造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这与当时技术的进步与海贸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陶瓷比较适合海上运输,海上对外交流的发展,也为中国陶瓷带来了一些新的技术和艺术要素。当时,越窑的青瓷和邢窑的白瓷日益精美。越窑青瓷与中国的茶文化契合紧密,为《茶经》的作者陆羽(733-804)所推崇。著名的越窑产高品质青瓷——秘色瓷——已成为著名的贡品(图5-5)。邢窑白瓷则凸现宝石和玻璃般的效果。晚唐时,阿拉伯旅行者记述了中国一种半透明的中国瓷器,学者多认为它是一种邢窑精品白瓷。中晚唐时,鉴于伊斯兰文化对中国的影响,中国陶瓷中出现了许多新特点。当时,海贸昌盛,适宜运输陶瓷器皿,越窑和邢窑产品大量销往国外,尤其是伊斯兰世界,这些产品为了符合消费者的需求,出现了一些颇具伊斯兰特点的器形。长沙窑后来居上,其产品在中晚唐逐渐成为外销瓷的领头羊,瓷器造型、纹饰、技术多显伊斯兰要素(图5-6)。大约到了中唐时期,青花在中国出现,一般认为它产于河南巩县窑,受到了伊斯兰文化的影响。8世纪起,中原地区兴起一些新的陶瓷工艺,如花釉、绞胎等。花釉是将不同的釉色瓷釉相互叠加于器上,浅色釉覆盖深色釉较为常见(图5-7);绞胎是用白、褐两色(有时用多色)的泥相间揉和在一起,拉坯成形,或将此类杂色泥敷于器表,进行烧造,烧成的器物呈现出不同胎色相间的效果。这些工艺在中国以西的地区拥有渊源,但是否是受当时伊斯兰文化影响的结果,尚不能肯定。中唐以来,唐政府失去了对中亚丝路的直接控制,但鉴于回鹘的保护,北方草原丝路仍然展现出活力。陕西黄堡窑(耀州窑的前身)在中晚唐兴起,出产白地黑花瓷器,纹饰和技术都与伊斯兰文化有染,这些伊斯兰要素应是从当时北方草原丝路传入的。

唐代是中国金银器生产的高峰期。中晚唐时,随着经济重心向南转移,南方金银器生产蓬勃发展,产业能力逐渐超过北方。著名的产品见于法门寺地宫窖藏和丁卯桥窖藏(图5-8、图5-9)。法门寺地宫虽位于北方,但所藏金银器不少为南方贡品。从出土文物看,这一时期的金银器器型、纹样总体趋势是走向本土化,具有中国本土吉祥含义的纹饰日趋流行,并对唐以后的器物装饰产生很大影响。

中晚唐纺织业也出现了一些新特点。织锦中出现了斜纹纬锦,它以纬长浮线显花,为后世妆花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图5-10)。刺绣中,平针绣法逐渐发展起来,绣制的纹样更富于色彩变化。据记载,唐贞元(785~805年)以来,宣州盛产线毯,这是一种起绒丝织品,其技术渊源应来自西域的起绒毛织品。此外,纺织品加金工艺继续发展,中晚唐时,织金锦开始盛行,法门寺地宫还出土了精美的金绣织物(图5-11)。当时,北朝至盛唐时浓烈的异域风尚逐渐淡化,纺织品纹样日趋本土化,多为具有中国传统吉祥色彩的团花及花鸟纹样。唐代时,岭南一些地区棉布已较为常见,9世纪以来,“桂布”十分流行,这是一种产于桂州(今广西桂林一带)的棉布,颜色白净,质地紧密,保温性好。此外,唐代岭南道和剑南道一些州郡所出产的斑布,在中晚唐仍然是上好的贡品。斑布是木棉制品,通常以染色的棉纱织成。此种技术源流尚不明朗,但与后来南亚和东南亚等地盛产的“伊卡特”(Ikat)相似。

图5-7花釉瓷瓶唐9世纪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5-8法门寺地宫出土的金塔晚唐法门寺博物馆藏

5-9丁卯桥窖藏出土的银鎏金人物瓶晚唐镇江博物馆藏

图5-10斜纹纬锦中唐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5-11大红罗地金绣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地宫出土晚唐法门寺博物馆藏

中国是印刷术的故乡,木版印刷在中国发展起来至迟不晚于唐。唐代后期,木版印刷品已应用于佛经、日用书籍等印刷品之插图,画、刻、印均已达到相当的水平,当时的技术主要是雕版印刷。敦煌千佛洞出土的《金刚经·说法图》年代为唐咸通9年(868年),是现存早期雕版印刷的范例(图5-12)。虽然敦煌在当时已在唐版图之外,但这一雕版印刷精品体现的仍是唐的传统。唐代木雕版印刷品甚至输出到朝鲜半岛、日本等地,促进了当地印刷业的发展。

图5-12《金刚经·说法图》局部大英博物馆藏

图5-13苏州云岩寺塔959961年

图5-14南京栖霞寺舍利塔局部

图5-15刻花莲花青瓷苏州虎丘塔出土五代十国苏州博物馆藏

图5-16“官”款刻花莲瓣纹盖罐五代十国上海博物馆藏

二、五代十国

从公元907年朱温灭唐到960年北宋建立,中原相继出现了五个政权,史称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同一时期,中国还相继出现了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和北汉十个政权,这便是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北方地区战乱频繁,而南方的南唐、吴越、前蜀、后蜀则保持相对安定繁荣的局面。五代十国上承中晚唐,下启宋代,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

五代十国时期,建筑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北宋前期的建筑。当时,中原政权的中心由长安东移,先至洛阳,再至汴州(开封)。汴州本是唐代宣武军治所,其子城扩建为宫城,后周时进一步扩建,罗城之外又建外罗城。十国之中,以蜀和南唐境内较为安定富庶,其都城(成都、金陵)颇具规模。

五代时期的木构建筑遗存则稀少,仅见北汉平遥镇国寺大殿,它基本保持唐代风格。南方吴越国以太湖地区为中心,在杭州、苏州一带兴建寺塔、宫室、府第和园林。南方砖塔最早遗物都是吴越所建,如杭州雷峰塔、苏州云岩寺塔(俗称虎丘塔)(图5-13)。雷峰塔开创砖身木檐塔型,这种塔形后来成为长江下游地区的主要塔型。石塔亦有遗存,如南京的南唐栖霞寺舍利塔和杭州灵隐寺吴越石塔,其石刻十分精美(图5-14)。

五代的器物制造以陶瓷最为出众。当时,南方越窑仍然兴旺发达,出产高品质的青瓷。其釉色稳定,胎体薄而均匀,普遍带有浅浮雕花纹,题材以花鸟居多,显得精巧雅致(图5-15)。晚唐时已烧成的秘色瓷继续烧制,常以金、银包口,由吴越国王进贡中原朝廷。北方的白瓷生产也出现了新局面。当时,“官”或“新官”款的白瓷较多,这些产品通常胎体厚薄均匀,釉色莹白纯净,造型规整,装饰简洁,口沿有时带有金、银包边,其质量已高于久负盛名的邢窑白瓷。一般认为,这种高品质的白瓷与早期定窑瓷有染(图5-16)。还须指出的是,唐代陶瓷“南青北白”的局面在五代时已被打破。鉴于南方的影响,北方也可以出产高品质的青瓷。据记载,中原柴窑生产的青瓷,可谓“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盘”,几乎可以与越窑秘色瓷相媲美。

五代十国时期的漆器主要出自成都王建墓,品种有银平脱、银铅胎雕漆。苏州瑞光塔,则出土了金平脱的螺钿漆函,上嵌珠宝,显得精致华贵(图5-17)。五代十国时期玉器存世较少,前蜀高祖王建(907~918年在位)墓出土的龙纹玉带是最著名的作品,龙纹也正是在五代十国时期开始较多运用(图5-18)。杭州、合肥出土的玉步摇,琢工十分精细,体现出当时玉器工艺高超的水平。五代十国的金银器实物遗存极少,不过据文献记载,当时由于南方一些国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蓬勃发展,晚唐金银工艺得到了很好的继承。闽、楚、荆南等国都出产金银器,也向中原朝廷进贡金银精品(图5-19)。

五代十国时,中原地区丝织业基本维持原有水平,而南方丝织业发展更快。江浙、四川等地出产高品质的丝绸,湖南一带的丝织业也发展起来。江浙地区的地方王朝时常以高档丝绸作为贡品进贡中原朝廷。四川地区鉴于交通不便和地方统治者的偏私,丝织品较少输出,但丝织成就却不容否认。后蜀时,当地丝绸纹样不断翻新,出现所谓“十样锦”,纹样分别为:长安竹、雕团、象眼、宜男、宝界地、天下乐、方胜、狮团、八答晕、铁梗衰荷,这些纹样通常包含着中国传统的吉祥观念,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天下乐”在明代织锦中较常见,它以灯笼纹为主体,辅以蜜蜂和谷物的纹样,寓意“五谷丰登”。五代时,岭南一些地区的棉产业继续发展,并向北影响到楚国。楚国已能出产多种棉布,秋冬季贵族可穿棉布衣保暖,更有一些棉布进贡至中原朝廷。另外,使用毛制毡帐中原地区已较为常见,这应归因于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游牧民文化的影响。

五代十国是木版印刷蓬勃发展的时期。中国第一部监本九经,即刊印于这个时期。当时著名的刊刻经本还有:《昭明文选》、《初学记》、《白氏六帖》诸书,以及《广政石经》。

图5-17花鸟纹嵌螺钿黑漆经箱苏州瑞光塔出土五代十国苏州市博物馆藏

图5-18王建墓出土的玉带前蜀四川省博物馆藏

图5-19鎏金铜观音造像五代浙江省金华市万佛塔出土

三、宋

宋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王朝,公元960年于开封立国,随后很快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的局面。1127年,女真人南下开封,宋皇室南迁后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直到1279年被元朝灭亡。通常称1127年前的宋为北宋,1127年后的宋为南宋。北宋的疆域基本继承了五代十国,北接契丹政权,西北临西夏;南宋则丧失了北宋秦岭—淮河一线以北的领土。宋代虽然疆域远不及唐,但却是汉文化获得很高成就的时期,其文明要素对周边地区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手工业十分发达,规模较大的手工业生产集中在官营中,但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私营作坊也在蓬勃发展。据记载,宋代官营作坊在宋神宗以前分成51作,有工匠和兵校近8000人。官营作坊主要“差雇”民匠,并役使有手艺的军匠、罪犯。私营作坊则采用和雇方式雇募民匠。工匠不少是逃避户籍审查的农民,也有逃避刑法的罪犯,他们基本脱离农业生产,且对雇主不存在严格的隶属关系。

北宋定都东京(今开封一带),是当时中国最大城市。至北宋中期,开封的里坊制逐渐废弛,出现开放的商业街、居民街巷。城市管理的各项任务由专门机构执掌,并形成了制度,这在当时世界上居于先进地位。东京宫城范围不大,宫殿规模较小;宫城宣德门至汴河州桥之间两侧,建有长廊御街及工字形平面的宫殿群,这对金、元两代产生直接影响(图5-20)。南宋偏安江南,以临安(今杭州)为中心。临安是座拥有百万人口的大都市,商业化程度更为明显。

宋代皇室崇信道教,道教建筑较为常见。著名道教宫观有玉清昭应宫、神霄玉清万寿宫、艮岳等。北宋陵墓区在今河南巩县境内。陵制模仿唐代,但规模较小。陵墓选前高后低的地形,这是遵循风水说的结果。地表现存有大量石雕刻品。在宋代,佛教日趋中国化、世俗化,各地普遍修筑寺、塔。宋代海贸发达,来自海路的穆斯林商人在南方沿海地区十分活跃。由于穆斯林大量定居,广州等地出现了诸如清真寺一类的伊斯兰建筑(图5-21)。

北宋木构建筑总体上相对于前代显得精巧、复杂和多样。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和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是代表作品(图5-22)。宋代小木作(如藻井、门窗、经橱、帐龛、勾阑)也日趋显出华美繁缛的特点。高坐式家具在宋已经流行,其式样趋于定型,品类日益齐全。建筑上琉璃的使用和彩画流行,建筑的色彩日益华丽,有别于汉唐建筑简朴的风貌。宋代建筑彩画中,碾玉装饰渐居优势,为明代旋子彩画奠定基础。木构建筑中,广泛运用石雕和木雕,此类手艺已形成专业工艺。南宋木建筑有较强的地方特色,构架以厅堂型为主,风格较为雅致简洁。宋代是砖塔发展的高峰时期,现存砖塔多始建于宋代,如河北定县开元寺塔(图5-23)、山东长清县灵岩寺塔、景县开福寺塔;亦有砖木混合塔,如松江兴圣教寺塔、杭州六和塔、苏州报恩寺塔等。福建盛产花岗石,石工技术精湛,宋代福建出现很多石塔和石桥,如北宋泉州洛阳桥、南宋漳州虎渡桥和泉州开元寺双石塔。

图5-20《清明上河图》所绘北宋晚期都城场景一般认为是张择端(1085-1145)所绘宋代故宫博物院藏

图5-21广州怀圣寺光塔清真寺内宣礼塔砖构年代下限为南宋

图5-22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1052年

图5-23河北定县开元寺塔1055年

对于宋代建筑匠作而言,最值得一提的是相关理论书籍的出现。北宋出现两部建筑专著,一部是《木经》,由开宝寺大塔的规划者喻浩(?-989)撰写,另一部是《营造法式》(0年完成),由将作监少监李诫(1035-0)编修。前者已佚,后者尚存。《营造法式》是木结构技术发展到成熟和定型阶段的产物,它详细介绍了北宋官式建筑各工种的技术规范和劳动定额、材料预算定额,以及某些材料配方、测定方位和水平的方法等。尤为重要的是关于材份制度(一种建筑模数制度)的记述。《营造法式》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设计最重要的文献。

图5-24《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内河船只

图5-25定窑白瓷孩儿枕宋代故宫博物院藏

图5-26汝窑三足樽宋代故宫博物院藏

图5-27均窑瓷尊宋代故宫博物院藏

宋代家具较之前代有较大改变,这与人们起居方式的变化有关。唐以前,汉人习惯于席地而坐,而在宋代,人们已习惯于垂足而坐,由此导致了高坐具及相关配套家具的巨大发展。

宋代造船业十分发达,官营作坊制造战船、漕船等,民营作坊则制造商船、游船等(图5-24)。明州(今浙江宁波)、温州(今浙江温州)、台州(今浙江临海)、婺州(今浙江金华)、虔州(今江西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潭州(今湖南长沙)、鼎州(今湖南常德)、凤翔府(今陕西眉县西南)等地,都已形成了造船业中心。长江两岸交通要冲多设有专门修船的场所,福建沿海还形成了海船制造中心。宋代海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外商人所乘用的海船多由宋人制造。所造海船船形下侧如刃,便于破浪。船上设备齐全,还设置了隔离舱,使用了称为“转轴”的桅杆。北宋末年出使高丽所用的一种大海船称为“神舟”,高长阔大,承载量是“客舟”(一般海船)的三倍。宋代内湖战船用翼轮激水行驶,每一双翼轮贯轴一根,轴上设踏板,供人踩踏,此类船只航行速度很快。宋人在使用踏板的同时,又添以船桨,且设备可以随时装卸,体现出高超的造船技术。

宋代常被人称为是“瓷的时代”,制瓷业获得普遍发展,在质与量两方面都比前代大有提高。宋代窑口遍布各地,不仅生产供贵族享用的高级瓷器,而且出产大量的日用器皿,为老百姓所广泛使用。各地瓷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定州(今河北定县)的定窑,所产白瓷,用印花、刻花和划花装饰的日用器物,曾充作贡品(图5-25)。汝州(今河南临汝)的汝窑,生产带有较细纹片的青釉瓷,“色近雨过天青”,为宋徽宗所钟爱(图5-26)。颍昌府阳翟(今河南禹县)出产的瓷器,以“窑变”为特色,釉色绚丽、含蓄、多变,后世称为“钧瓷”(图5-27)。开封官窑生产的瓷器,土脉细润,釉色呈月白、粉青,且带蟹爪纹。饶州(今江西波阳)景德镇窑,出产各种品类的瓷器,以“影青”最有特色,釉色青白,号称“饶玉”(图5-28)。该窑内部已有很细的分工,有陶工、匣工、土工之分,有利坯、车坯、釉坯之分,还有印花、画花、雕花之分。临安府官窑,出产瓷器的釉面呈现出各种美丽的纹片,特别是高品质的青瓷,颇有翠玉之感(图5-29)。此外,耀州(今陕西耀县)窑、磁州(今河北磁县)窑,吉州(今江西吉安)窑、处州龙泉(今浙江龙泉)窑,都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同时,外销瓷的发展使东南沿海地区的窑口也发展起来。宋代陶瓷的突出技术成就有:定窑的白釉印花技术、耀州窑的青釉刻花和划花技术、磁州窑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划花技术、钧窑的乳光釉和“窑变”技术、景德镇窑的影青釉技术、龙泉窑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技术(图5-30)。此外黑釉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纸漏花等新兴品种和装饰手法,也值得一提(图5-31)。宋代陶瓷在烧制上采用了“火照”,以控制窑炉的温度和气氛,还采用了原钵和覆烧技术。宋人用瓷有官方和民间之别。宫廷御用瓷器多由汝官窑、钧官窑和浙江杭州修内司官窑烧制进贡。几处官窑以醇厚典雅的青釉、乳光釉取胜;而民间用瓷多强调表面装饰,如磁州窑的白釉黑彩产品,其风格显得简朴清新(图5-32)。宋代瓷器的器型比前代有大幅度的增加,有玉壶春瓶、梅瓶、花口瓶、卷口瓶、洗口瓶、瓜棱瓶、琮式瓶、瓜棱壶、葫节式壶、注子、枕等。纹饰题材亦丰富多采,多为花鸟,亦有人物、山水,与当时的绘画题材有染。

宋代是中国玻璃器发展的重要时期,钾铅玻璃获得发展,这既继承了传统配方,也接受了伊斯兰钠钙玻璃工艺的一些要素。宋代还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玻璃暖水瓶。不过,玻璃器的发展总体上还是受到了瓷器很大的排挤。

图5-28景德镇窑刻花影青执壶宋代江西景德镇出土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5-29官窑粉清釉三足炉南宋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图5-30龙泉窑粉青釉瓶南宋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藏

图5-31吉州窑黑釉剪纸文字纹玳皮盏宋代江西省博物馆藏

图5-32磁州窑白釉黑花童子垂钓纹枕宋代河北邢台出土河北省博物馆藏

图5-33鎏金银八角杯宋代福建邵武市故县村出土福建省博物馆藏

宋代金属器也非常发达。皇家用的金银器皿由少府鉴、文思院掌造。随着商品经济的大发展,民间也有不少人使用金银器。据记载,汴梁(今开封一带)有金银铺。从记载及考古发掘来看,宋代金银器多为酒器、茶具和装饰品(图5-33)。宋代铜器继承唐代局铸和南唐官铸。日用器皿大量增加,主要有杯、盘、壶、瓶、罐、盒,以及熨斗、火锹、火筋、火夹、沙锣、匙筋、香炉、帘钩等。造型大都简洁,注重实用性,部分器物的造型与瓷器相似。宋代还有不少铜制的佛像,而仿古铜器和铜镜也颇有特色。仿古铜器,在宋代主要作为祭祀用器,造型忠于原器,铸造精湛。铜镜注重实用,装饰简洁,器体轻薄,形状以圆形为主,亦有方形、弧形、菱形、亚字形、菱角形等多种形式。同时,有柄镜也较为多见(图5-34)。镜的背面多铸有各种纹饰,如花鸟、虫鱼、走兽、人物、故事、佛道、山水、楼阁、船舶、祥瑞、四灵、十二生肖、八卦、星象、摩羯等。纹样较为写实生动,形式上强调线条的韵律和节奏感。宋代铜镜多产于湖州、临安(位于今浙江)、吉州、饶州、抚州(位于今江西)、成都(今四川)等地。

图5-34十二生肖铜镜(拓片)北宋

图5-35仕女图戗金莲瓣形朱漆奁南宋江苏常州市武进县村前乡南宋5号墓出土常州市博物馆藏

图5-36桂花纹剔红盒南宋故宫博物院藏

图5-37玉透雕折枝花锁北宋北京房山区长沟峪石椁墓出土首都博物馆藏

漆器的生产在宋代已非常普遍。从现存实物看,宋代漆器品种有碗、盘、盒、钵、奁、勺、盆、盂、托、筒、几、笔床、纸镇、画轴、扇柄等,多为日用器皿。器物的具体样式也十分丰富,如盘有圆、方、腰样、四角、八角、四角牡丹状等形状。宋代漆器胎质多为木胎,有特色的品种包括金漆、犀皮、螺钿、雕漆等。金漆分为戗金和描金两种。戗金是在漆器上较硬的工具戗刻出阴纹,再填以金粉或银粉;描金则是直接用软毛笔在漆器直接描绘出纹样(图5-35)。犀皮又称虎皮漆或波罗漆,制作方法是在涂有凹凸不平的稠厚色漆的器物上,以各种对比鲜明的色彩分层涂漆,形成色层丰富的漆层,最后用磨炭打磨,显出各种不同的斑纹。螺钿是在器物表面上镶嵌以各色螺片的技艺,亮白多彩的螺片在黑漆的衬托下,格外耀眼。雕漆是雕刻多层髹漆的技艺,因其漆层颜色的不同,分为剔红、剔黄、剔绿、剔黑等不同的具体品种(图5-36)。雕刻红、黑相间漆层的品种称为剔犀,或称为乌间朱线。自宋代开始,雕漆日渐兴盛。

宋代玉器工艺十分发达,皇家用玉较为广泛,宝玺、冠服、玉辂、鞍具、刀剑等的饰件、祭祀等常使用玉器。皇家玉器多由文思院、修内司玉作负责碾琢。高品质的玉器也备受贵族和富豪的青睐(图5-37)。南宋临安开设“七宝社”,出售各种玉器精品,如玉碗、玉花瓶、玉带等。宋代玉器的器形、纹样十分丰富,题材多为花鸟、走兽、人物等,极富生活情趣。玉器加工手段多用线面结合的处理方式,同时也根据玉料色泽的纹理,因材施琢,体现出一种自然美。

宋代牙角竹木工艺较为发达。由于海贸兴盛,象牙、犀角这些来自南亚、东南亚的珍贵物品多有输入。皇家常用这些材料制作带板、印章、花盆、书画轴头等物品,做工十分考究。竹雕多见于产竹地区,精美的作品常进奉宫廷。宋代竹编、藤作也较为普遍,有许多地方名产,如扬州莞席、袁州竹鞋、泉州白藤箱等。此外,竹、木等材料还常用于家具制造。

宋代纺织业相当发达。北宋时,两浙、川蜀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出众,而北方青州(今山东益都)、济州(今山东巨野)、河北路等地也有许多机户或绫户。开封府设有绫锦院,为皇室贵族织造高级织品。河北路产绢,蜀地产锦,蜀锦就有数十种名目,号称“衣被天下”。丝织物的品种和花色比前代大为增加。如蜀锦就有数十种名目,号称“天下第一”。亳州(今安徽亳州)轻纱、抚州(今属江西)莲花纱和醒骨纱、婺州(今浙江金华)红边贡罗和东阳(今属浙江)花罗、越州(今浙江绍兴)寺绫、邵州邵阳(今属湖南)隔织、定州(今河北定县)刻丝(即隔织)等,是当时著名的丝织品。北宋丝织品的品种较之前代有了明显的增多,主要品种有锦、绫、纱、罗、绮、绢、缎、绸、缂丝等。宋代时,轻薄透气的罗织物是当时流行的丝织物,尤其是在南方,罗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用的高级丝织品(图5-38)。缂丝和锻则是宋代新兴丝织品种。缂丝工艺源自回鹘,即采用通经断纬的挖织方法制作丝织品,虽然极为费工,但纹样却可以做到生动写实,因此,缂丝常用于模仿绘画。宋代诞生了一批著名缂丝家,如朱克柔、沈子蕃、吴熙等人。朱克柔最为著名,她所缂的书画作品,设色精妙,形象生动传神(图5-39)。而对于锻而言,宋代只是起步阶段,实物仅见于南宋黄昇墓出土的一片残片,其织造技术尚显稚拙。宋代麻纺织中心主要分布在成都府路、广南西路、京东东路、河东路等地。有些地区的麻织品极为著名,如明州(今浙江宁波)象山女儿布、平江府(今江苏苏州)昆山药斑布、江西虔布等。13世纪以来,棉产业进一步从岭南向长江流域进军,棉织品在南宋纺织品中的比重有所上升。宋代印染技术比唐代有所提高。有官营染坊,也有民营染坊,印染行业成为一种普及的行业。宋代对刺绣行业亦十分重视,少府监设有文绣院,管理官方刺绣。

宋代纺织品纹样以丝绸纹样为代表,其题材多为花草鱼虫、飞禽走兽。唐代盛极一时的宝相花、对鸟等纹样退居次要地位,而折枝花、穿枝花以及大量花鸟纹则成为主流纹样。宋代丝织品花鸟纹样的流行,与同一时期花鸟画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折枝花纹样最具代表性。所谓折枝花,即描绘带有花头、枝叶的单枝花卉的写实纹样。其风格生动、恬淡、自然,最能反映宋人的审美意境。宋代丝绸纹样总体色彩倾向于清淡柔和、典雅庄重。唐代常用的朱红、鲜蓝、橘黄等鲜艳色彩已不再流行,代之以茶色、褐色、棕色等间色为基调,再配以白色,显得十分雅致。

宋代是木刻雕版印刷的昌盛时期,书籍刻印生产遍于全国各地。北宋都城汴梁(今开封一带)、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及福建建阳、四川眉山等地,都存在木刻雕版印刷的基地。政府主持下的刻书事业有着庞大的规模,而私人刻书也相当活跃。宋代不少书籍中附有精美的木刻版画插图。同时,也出现了单幅木刻版画的印刷。在宋代版画遗存中,佛教版画占有相当大比例,一些经卷的扉页也都配有繁密精美的佛像木刻版画。除木版雕印外,宋人还是用铜版雕铸印刷,主要用于纸币及广告的印制。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年),刻书匠毕升(约970-1051)经过反复试验,制成了胶泥活字,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实行排版印刷,带来了印刷史的革命。

图5-38茶色牡丹花罗背心南宋福州北郊黄昇墓出土福建省博物馆藏

图5-39朱克柔缂丝牡丹辽宁省博物馆藏